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政务新闻>信息公开>

深圳: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突出成效 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

条评论立即评论

深圳: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突出成效 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2018年以来,深圳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上下一心,尽锐出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突出成效。坚持夯实基础,着力补齐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短板,深圳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为试点,破解“垃圾围城”。

深圳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突出成效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高度关注的政治大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圳努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场大仗、硬仗、苦仗,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2018年以来,深圳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上下一心,尽锐出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突出成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王伟中任第一总指挥、市长陈如桂任总指挥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每年召开高规格推进会,发布年度一号动员令。市政府每周召开例会调度进展、协调解决问题。市人大颁布了《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排水等条例修订,组织开展执法检查、代表视察。市政协每年就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专题协商,组织委员视察调研污水处理、湿地保护等工作。各区建立指挥体系,主要负责同志担纲领衔,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狠抓任务落实。深圳市民群众热爱自然、关心环境,目前全市有17.9万名环保义工、119个环保组织、10万多名“河小二”活跃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线,形成了全方位立体推进的攻坚格局。

深圳坚持把水污染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超常规推进治污基础设施、治污技术方法、流域综合生态、水污染防治法治四大体系建设,用3年多时间补齐近40年的历史欠账。同时强化执法监管,持续开展“利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近两年立案查处违法行为5275宗,处罚金额4.62亿元,移送环境犯罪68宗,位居全国前列。

“深圳蓝”是深圳引以为傲一大城市名片。深圳坚持对标一流,通过实施最高标准的源头管控、最严格的排放标准、最具针对性的整治手段,打造“深圳蓝”空气质量品牌。

坚持夯实基础,着力补齐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短板,深圳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为试点,破解“垃圾围城”。

通过不懈努力,深圳取得了环境改善、市民满意的攻坚成效:

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好转。310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劣Ⅴ类水体由212条下降至76条。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得到治理,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一大批河流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线、市民乐享生活的好去处。

空气质量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2019年全市PM2.5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创2006年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灰霾天数降至9天,为1989年以来最低,空气质量连续7年排名全国重点城市前十位,空气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两条“背道而驰”的曲线。今年1-3月,全市PM2.5浓度为22.5微克/立方米,全国排名第7;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全国排名第6。“深圳蓝”成为常态。

城市生态质量显著提升。深圳精心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全市各类公园共计1090个,面积达到3.1万公顷,建成“千园之城”,深圳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园里的城市”。市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变化,纷纷点赞深圳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环境更优美了。

今年是深圳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决战决胜之年。在4月13日召开的全市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推进会上,市委书记王伟中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拿出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收官战。

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收官战已经打响,深圳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今年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不低于96%,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25微克/立方米,稳定达到欧盟标准;五大干流水质稳定达标,159个水体、1467个小微水体稳定消除黑臭。

深圳加快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并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近年来,深圳深化改革创新,注重源头供给,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补齐科技基础短板,极大提升深圳创新能级。市科创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深圳将以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为目标,以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为主线,继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科技支撑。

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一直是深圳创新改革的中心环节。目前,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正不断完善创新政策体系。

“深圳正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市科创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市政府印发《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推出“科改22条”创新举措,推行项目推荐“悬赏制”、评审专家“邀请制”,项目评审“主审制”,项目经费“包干制”,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更加符合科研规律。

疫情发生后,深圳首推“悬赏制”新冠肺炎防治科研攻关,目前已立项资助金额2640万元,不仅最大程度发挥防控抗疫科研经费效能,也充分体现“谁能干就让谁干”的创新活力。

此外,深圳建立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加快科技领域“秒批”“不见面审批”改革,最大限度为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人员等创新主体等“松绑”“加油”。

补基础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今年3月,科技部、发改委等国家五部委联合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并确定深圳正式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基础,苦炼内功,深圳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花落深圳,是这座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级“台阶”。

深圳强化创新基础按下“加速键”。深圳E级超级计算机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二期建设工作进入攻坚阶段;首个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落户深圳,打造创新、创业、产业融合的全球开放创新平台;《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出台,一个全球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新兴产业集群蓝图绘就。

近年来,深圳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在深圳布局,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要求,高标准推进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等高端科研平台建设。为落实《深圳市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办法》,全市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不低于30%的比例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今年以来,深圳启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1+N”项目建设,首批5条先行先试政策获批实施;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全面提速,完成光明科学城启动区等片区7平方公里土地整备,深圳湾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资源落地实施;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上升为科技部、广东省和深圳市共建战略,杰曼诺夫数学中心等5家高水平实验室落地。诺奖实验室达到11家,累计建成各类创新载体超过2260家。

“双创”氛围浓厚

前不久,科技部公布2020年度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确定498家众创空间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其中,腾讯众创空间(深圳)、海岸城创客空间等22家深圳的众创空间入选。

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表示,来到深圳就会发现,这里的社区是国际创业者的天堂,创业公司充满青春活力,湾区创业创新气氛浓厚,在这里可以大有所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研究(2019)——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报告》显示,深圳位列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指数首位,深圳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在自主创新方面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优化创新生态,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近年来,深圳加快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链条,实施创新券支持项目,推动众创集聚区建设。目前,深圳拥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12家,在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搭建各类创新交流平台。近年来,深圳成功举办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电子信息行业总决赛、IT领袖峰会、石墨烯高峰论坛等活动,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展示深圳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