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评:“我们40”,寻找有血有肉的城市改革开放史

条评论立即评论

评:“我们40”,寻找有血有肉的城市改革开放史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日前,晶报发布了一则特别的“寻人启事”,全球寻找40人分享自己的“深圳故事”。这则“寻人启事”触碰了人们的柔软内心,反响之热烈程度超乎想象,网络报名者络绎不绝。

“你,生于1980,深圳生活十年以上?如果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拥有了一个引以为傲的时代印记——与深圳经济特区同龄!”

日前,晶报发布了一则特别的“寻人启事”,全球寻找40人分享自己的“深圳故事”。这则“寻人启事”触碰了人们的柔软内心,反响之热烈程度超乎想象,网络报名者络绎不绝。

如你所知,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对深圳乃至对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史来说,这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作为一个先天携带改革开放基因的城市,深圳为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成就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人是发展的核心。一部深圳成长史,也是一部深圳人的成长史。发展不仅仅意味着宏大叙事,也意味着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日常,意味着这日常背后的奋斗以及情感与体温。

这也是晶报策划“我们40”这一大型报道的原由——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时间刻度之上,选取一群来深十年以上的特区同龄人,通过他们的故事,通过他们与城市的互动记忆,从细微处临摹一部更真实、更饱满、更有立体感的城市改革开放史。

从目前的报名情况来看,这些特区同龄人来自全国各个地方,职业也五花八门,有医生、教师、软件工程师、设计师、政府职员、金融从业者、互联网从业者、社会工作者……可以说,涵盖了城市的大部分职业种类。40岁的深圳经济特区依旧朝气蓬勃,活力无限;40岁的他们,也正是塑造城市形象的一股重要的沉稳力量。

晶报今天推出的几个特区同龄人中,有某石油公司的统计员冯亚妹,来深21年,在深圳收获了面包和爱情;有来自湖北的医生刘莹莹,自2001年到深圳实习,她就被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所吸引,并在此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来深35年的教师邓晓仪,整个童年基本上在深圳度过,见证了一座又一座地标建筑的拔地而起。从他们身上,我们更深地理解了,为什么深圳会成为这么多人安顿身心的所在。

因为,这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这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城市;这是一个尊重个人权利的城市……深圳,让很多人的人生获得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吸引人们朝城市投奔而来的,不仅是更多的机遇与可能,更有这背后的城市价值观。拆除身份、地位、职业、收入的樊篱,城市看重每一个“人”本身的价值与尊严。

深圳有一处著名的题为 “深圳人的一天”的群雕,将视角投向城市里的普通人。它告诉人们,城市的变化也好,进步也好,不仅仅由那些抽象的经济数据与宏大事件来体现,还应由一个个真实的个体命运来表达。同样,“我们40”也是试图通过文字与影像建造另一组特别的群雕,以此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加冕,以此向城市里的每一个奋斗者致敬。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