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清明追思,重于心不必拘于形

条评论立即评论

清明追思,重于心不必拘于形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节气轮回,又是一年清明将至。清明既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的好时节,也是一个扫墓祭祀、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但由于遭逢新冠肺炎疫情,今年清明节注定不能再沿袭传统模式,像往年那样过。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节气轮回,又是一年清明将至。清明既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的好时节,也是一个扫墓祭祀、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但由于遭逢新冠肺炎疫情,今年清明节注定不能再沿袭传统模式,像往年那样过。

尽管疫情在国内已经得到有效遏制,但在全球疫情呈大流行暴发的态势面前,聚集性反弹和输入性风险仍然不可小觑。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策。早在3月13日,市民政局就发布了《关于2020年清明节期间暂停现场祭扫活动的通告》,明确要求全市所有公墓、骨灰堂等殡葬服务机构暂停现场祭扫活动。这是出于“防聚集、防风险”的考虑,也是特殊情形下不得已的选择。倘若在清明期间,大家都扎堆外出郊游、远足踏青,或者都往殡仪馆、公墓等殡葬服务场所聚集,进行现场祭扫,则很难保证不造成交叉感染,增加疫情传播风险,消解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深圳暂停清明现场祭扫活动并非简单地“一停了之”,而是顺势推出了变通措施,以尽量满足逝者亲属寄托哀思、缅怀亲人的需要。比如,3月30日“i深圳”APP上线了“网上祭奠”服务,市民可以通过网上祭奠通道进行“云祭扫”,在云端忆故人;西丽报恩福地墓园还推出了“代客祭扫”服务。这样的因势而为,关照了社会的传统文化心理,有助于弥补市民不能现场祭扫的缺憾,有利于广大市民从情感和心理上接受,进而为减少人群聚集创造条件,值得称道。

理性追思,重于心而不必拘于形。清明祭祀,无论是凭吊先烈还是祭拜祖先、故亲,都是为了表达哀思,继承遗志,慎终追远。这种情感表达并非只有通过现场拜祭形式才能达成。祭祀注重的是精神传承,内心重于形式,无论在何地、以何种方式表达,只要内心虔诚,点一盏“心灯”、燃一炷“心香”,以居家追思、网络祭祀等绿色、简约的方式“遥祭”,依然能心到情到。毕竟,疫情当前,减少外出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防护,同时,保护好我们的健康也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

倡导绿色、简约祭扫,既是出于疫情防控之需,也是基于环保、防火安全和文明考量。按旧习俗,清明集中祭祀要供奉祭物、点香焚纸烧祭品、燃放爆竹等,不仅容易导致交通拥堵、人员聚集,还容易造成攀比浪费、环境污染,甚至还有可能引发山火等安全事故,这样的祭祀模式在当下已不合时宜。随着时代的文明进步,清明祭扫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向新礼仪、新风尚迈进。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绿色、安全、文明祭扫方式,则既可避免交通拥堵、火情风险、环境污染、疫情传播等隐患,又不失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应予以大力倡导并践行。更重要的是,还应倡导厚养礼葬。所谓“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老人在世时,要多尽孝道;老人去世了,则应从俭办丧。让节地生态安葬成为时代风尚,为后人留下绿水青山。

推动移风易俗,兴文明祭扫之风,有赖于广大市民的主动参与。不现场祭祀、不踏青祭扫,不扎堆、不聚集,既是对自身健康和公共安全负责,也是对战疫最好的支持。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谢仕亮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