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眼里,每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疫情防控的“堡垒”

在他们眼里,每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疫情防控的“堡垒”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现代城市,每个市民正从单位人演化为社区人。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用来形容社区书记最恰当不过。

原标题:战疫中的社区书记

在他们眼里,每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疫情防控的“堡垒”

深圳特区报2020年02月27日讯 现代城市,每个市民正从单位人演化为社区人。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用来形容社区书记最恰当不过。

深圳作为超大型移民城市,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社区防控更是重中之重,每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疫情防控的战斗堡垒。而社区书记,就是守牢堡垒的“关键少数”。他们是穿针引线的人,需要整合社区工作人员、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地位不高,劳苦功高。

社区安全的“守门员”

2月25日,经过14天的“宅家抗疫”之后,宝安区沙井街道壆岗社区一小区内某栋83户300人正式解除封闭隔离。解封现场,壆岗社区第一书记张志红一边感觉很欣慰,一边提醒自己,千万不能松懈。

张志红所辖社区管理人口达到6.3万人,其中从疫情发生地返回需要居家医学观察的人还不少,管理压力超大。

回顾过去的一个多月,张志红说,他和社区工作站、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同事们就好像足球场上的“守门员”一样,高接低挡,弦一直紧绷着。

2月3日,根据市里的部署,社区要实行合围式封闭管理。当天上午,社区工作站、壆岗股份合作公司一边现场勘查,一边联系封闭设施水马的生产厂家。好在还算顺利,从下午到晚上,大量水马分批送到了社区,但问题却随之而来:联系不到工人安装。只好紧急动员工作站、股份合作公司和社区微型消防站的工作人员共50多人,全员上阵安装、注水,一直奋战到次日凌晨6点,终于完成长达1.5公里的水马围合。

“社区原有大小路口近300个,围合后仅剩了8个出入口,‘守门员’的工作总算有了切实做好的可能。”张志红说。

在龙岗区布吉街道南岭村社区,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这段时间真的就像遭遇对方发起猛烈进攻的“守门员”,天天忙碌地穿梭在社区的各个检查路口。2月3日,是南岭村社区实行“围合式”管理的第一天,全社区原有的7个出入口仅开放2个主要的出入口,社区内设53个测温点,由党员志愿者、村民志愿者、安保人员、物业等24小时轮流值守,张育彪把53个测温点全部走了一遍。为了确保封闭式管理到位,张育彪说,“我一天走了2.6万多步,已经大大破了个人一天的步行‘纪录’了。”

为了动员更多社区居民加入到社区防疫当中,南岭村社区开发了“战役先锋”微信报名小程序,居民通过小程序就可以报名当志愿者,就近就便参与疫情防控。他们中有的是退伍军人,还有普通的个体经营者。退伍军人王小龙告诉记者,“社区是我们的家。‘无疫小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

张育彪说,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社区迎来春节返乡居民返深高峰,负责接待湖北返深居民入住健康驿站的工作人员就变得非常辛苦。仅2月22日一个晚上,连续接待了7户居民入住健康驿站,工作人员整夜都没有合眼。

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社区居住人员众多,随着返深人员和复工企业的逐渐增加,早晚高峰期人流的进出成了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社区党委书记金鹏向记者介绍,目前社区推行的“两个关口、三个证件、四条出入通道”的措施,牢牢把控着大门。近日,选择下班晚高峰期的下午6点多,记者在白石龙社区看到,不大的出入口被铁马分割成两个通道,一个是出口,一个是入口。同时,入口又细分出三个小通道:本小区居住人员日常入口、当天本小区返深人员入口(综合服务点)以及老弱病残人员爱心入口。拖着行李回村的必须从“返深人员入口”进入,马上进行排查登记;下班回家的则从“日常入口”进入。正好碰到金鹏现场带领有关工作人员进行秩序维护,他不断提醒排队的人员:“每人间隔一米以上。”

服务居民的贴心人

2月12日,记者跟着南山区西丽街道麻磡社区党委书记张好燕在社区走了一遍。社区内高音喇叭循环播放着防控语音预警,干净整洁的村道上偶尔有几个戴着口罩的人经过,消杀人员正在社区内消杀。

张好燕笑称,这个特殊时期她比保姆还辛苦。

“您好,麻烦明天帮我买一斤五花肉,还有三斤米,一颗大白菜……”

“好的,明天送到。”

张好燕的手机不停地响,接收回复着居民发来的信息。每天傍晚时分,她都会整理好自己所负责的居家观察居民发来的购物清单,然后第二天购买送上门去。查看她的微信,记者发现,不论是一斤米还是一个快递,她都会回复“好的”并加一个笑脸。

“居家观察最怕居民情绪波动大,他们所提需求我们都会尽量满足。”她说,“只有生活得到保障,他们才能放心在家接受居家观察。”

居民需要安抚,有时候服务居民的社区工作人员也需要安抚。“面对疫情,部分同事和出租屋业主有惧怕的心理是正常的,只能反复做科普和心理安抚。”福田区南园街道巴登社区党委书记邱秋荷说,她自己倒是没有那么多顾虑,“如果我们作为防疫第一责任人都怕了,还怎么带队伍、怎么凝聚团队力量?我想的更多的是给工作团队、党员、社区居民、社工鼓劲的同时,撬动社会力量共同抗疫。”

邱秋荷除了自己一直坚守在一线,还带领社区党委积极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吸引不同行业党员志愿者共同参与合力战疫,社区先后成立了两支党员志愿先锋队冲在一线。

“相信有这样一群勇将守护,我们很快能脱下口罩,呼吸清新空气,共同拥抱美好明天。”这是光明区新湖街道新羌社区一位居家隔离人员发给社区工作人员的短信。新羌社区是光明区侨胞侨眷最为集聚的社区,社区党委书记朱广保介绍说,防控工作启动以来,社区发挥侨胞侨眷集聚的“乡土优势”,给居民提供贴心服务,彼此互相照顾,哪怕是再小的事都必须认真对待。

他们细致周到的服务也得到居民的神情回馈。新羌社区居民宋廷佳疫前一直经营“流水酒席”,前段时间天气变差,又是下雨又是降温,他惦着卡点通宵值班的工作人员,主动给工作人员送来以前办酒席用的帐篷,让大家能在一个相对温暖的条件下战疫。

善用新科技的创新者

深圳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大,对于社区防控,如何动态精准掌握有关疫情防控的具体数据,让基层工作人员十分头痛。深圳的许多社区书记,在智慧手段上下功夫,用科技的巧劲化解防控压力。

“防疫也像下棋一样,走一步要看三步。”罗湖区桂园街道大塘龙社区书记周宙是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业余喜欢下棋。这位“博士书记”在校学习的是计量经济学,抗疫以来,他带着春节后罗湖区直机关下沉一线干部中同为博士的李乾、王玮,设计了掌握防疫信息的表格,交给社区内10多个物业管理处、4家药店,统计返深人员、购买咳嗽发烧感冒人员,结合来自公安系统、卫健等部门的数据再次汇总、整合分析,形成了近1.8万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人员台账,社区人员分布情况一目了然。底数清、数据明,再通过分类管理,大大提升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针对性。

大塘龙社区共有大小企业300余家,他们根据企业类型进行分类研判,按照防疫防控级别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分为重点敏感型、聚集接触型、上门服务型、独立办公型和其他类型,不同类型进行不同的防控和服务。比如,针对聚集接触型企业,如超市、银行和三小门店,社区就主要在加强场所消毒和往来人员管理上下功夫。

在大鹏新区葵涌社区,社区“云慧眼”系统发挥了大用场。葵丰社区党委书记李建荣告诉记者,这是一个智慧技术平台,包含12个视频监控设备,若干个手机终端和19个网格微信群、2个重点人员微信群等。社区将前期排查的各类信息资料上传技术平台,社区全部工作人员下载APP,通过“手机APP+微信分类群”的模式,实现资源共享、网上办公和实时动态管理。

该社区防控疫情力量仅70人,但防控面积达6.2平方公里,防控人口18000余人,不利用技术手段,根本忙不过来。“系统启用后,除了卡点值守、物资供应外,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手机在网上完成。”李建荣介绍,以前分管卡点的社区领导,每天从上午9点到夜间11点,最少要到11个卡点检查6次,每次需要一个半小时。现在打开手机,卡点的情况一目了然,发现诸如“熟人不测体温、漏检轿车后备箱”等问题,也可以随时纠正,还可以在事后回放录像检讨漏洞。此外,无论人在哪里,需要开会解决的问题,也在手机上随时能完成。

“还是那么多人、那么多事,借助科技力量,工作就变得简单、高效、主动。”李建荣说。(记者叶志卫)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