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原创新闻>

龙岗社康陈伟业:深耕基层23年如一日 “医”无反顾勇抗“疫”

条评论立即评论

龙岗社康陈伟业:深耕基层23年如一日 “医”无反顾勇抗“疫”

分享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月25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张凡 通讯员黎娜)我叫陈伟业,是龙岗区第四人民医院下李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

2020年的开局,让人始料未及。一场疫情来袭,打破了我在社康工作的常态。年前,我所在的下李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员进入紧急备战状态,“大战”一触即发。

战“疫”中的年三十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是深圳确诊病例的定点收治医院,下李朗社康与之相距不过几百米。1月23日,深圳首个医学观察点准备筹建,龙岗区第四人民医院下李朗社康担起医学观察点的医疗任务,作为一名在社康工作了23年的“老人”,只要前线需要,我定当义不容辞。

陈伟业在进行医学观察点的医护人员工作安排

医学观察点的建设没有现成的标准和经验可循,各种问题接踵而来,为了解决流程、指引、设备等燃眉之急,我们吃住都在观察点,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中,大家伙度过了一个只有工作餐的除夕,吃完继续埋头苦干,在不断地开会、学习和培训中摸索着适用的工作规范。终于,我们赶在年初一可以开始接收需要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了。

陆续住进来的人都有过确诊病例接触史,医务人员负责对他们量体温、查身体和采样本,言谈举止间,我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恐慌,在做好健康监测的同时,提供心理疏导必不可少。同在观察点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还有疾控、街道办、派出所等单位的人员,我们合力抗“疫”,确保一旦有密切接触者出现健康异常,马上进行就医,将疫情扼杀在萌芽状态。

陈伟业和龙岗区四院医护团队奔赴医学观察点

“禁区”里的人情味

除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之外,我们纷纷当起了全天候的“保姆”,包办着被医学观察人员的饮食起居、生活照顾。然而,正是这段特殊时期的经历,我对“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的领悟更为深切了。 

一位被观察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其药物服用完了,工作人员跑遍了观察点附近的医院和药店都没有找到这种药。我得知后,托人四处打听,听说市人民医院有这种药物,便立即开车过去买了回来。当患者结束观察离开酒店时,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感谢您,您是我所见过最美的医生!”这是住进观察点后,我听过的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没想到,我作为医生的分内之事,却被患者牢记在心。 

为了及时解决密切接触者的生活需求,值班室里有一条24小时咨询专线。半夜,桌上的电话响起,我了解到一位女士带着两个小孩正在接受医学观察,由于奶粉用完了,小孩不停地在哭闹,我便立即通知后勤人员配备婴儿餐送过去,问题解决后她并没有要挂电话的意思,在我的追问之下,了解到她接受医学观察的事情被邻居们都知道了,她为此十分焦虑。我安抚好她的情绪之后,引导其换位思考,直到她能够坦然面对。

在观察点,每天要处理的突发情况很多,不仅是我,我的战友们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忙碌中的日子过得很快,元宵节过后,来了新任务,我回到阔别多日的社康参与“三位一体”联防联控工作。

陈伟业穿上防护服准备上房为密接者进行健康检查

健康线的“守门人”

相比17年前的抗击非典,社康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更明显了。我们联合社区工作站和辖区派出所,挨家挨户宣传防疫知识、排查疫区返深人员,对外出居民进行电话随访,短短半个月,就完成了对社区6万人口的登记排查,随后,我们对居家观察者进行上门咽拭子采样,精准排“雷”,这在17年前是难以想象的。我刚来下李朗时,社康中心才开始起步,从最初只看小病发展到现在的基本诊疗、基本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功能全覆盖,我有幸见证并全程参与了社康中心的蜕变。

社康的崛起,对医生的要求也在提高。我是中医出身,来到社康后发现老百姓最需要的是全科医生,我便在工作之余自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并自修儿科、妇科、慢性病科等多种学科,以应对百姓们多元化的需求。23年的相处,我与下李朗的居民之间早已超越普通的医患关系,更似邻里与亲友之间的交情。有时,社康医生要消除的不是病症,而是心结,有的老人家里儿孙不听话,安慰劝解他们一下,老人的心情好了,“病”就没了。不少居民也会把家里的事情说给我听,让我帮着出主意,一来二去,我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关于我在社康的去与留上,还闹过一个“小插曲”。2004年底,根据医院安排我回到院部,上班才一个星期,便“被迫”调回社康,原因是下李朗社区300多位居民签名的联名信中,强烈要求我回社康,“陈医生已经与本社区居民融为一体,得知他调离社区,广大村民都感到心痛和无助。”殊不知,比起他们对我的挽留,反而是我越来越离不开他们,因为我深知全科医生的生命力就在基层。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武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