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科学战“疫”深圳发力

条评论立即评论

科学战“疫”深圳发力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观点交锋,主动发声的科学家当起科普志愿者,谣言在科学理性面前难以形成次生灾害。这是科学理性的人文力量。

深圳商报2020年02月20日讯 做好疫情防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六字要求:“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科学战“疫”,深圳发力!

武汉攻坚,“火眼”实验室24小时运转,成为火神山、雷神山的“前哨”。这是召之能战的产业力量。

社区入口,一张身份识别的小小二维码,背后是大数据的体系支撑。这是科技防控的治理力量。

观点交锋,主动发声的科学家当起科普志愿者,谣言在科学理性面前难以形成次生灾害。这是科学理性的人文力量。

产业力量:从“前哨”的“火眼”到小小的湿巾

如果说火神山、雷神山是武汉抗“疫”的要塞,那么负责检测的“火眼”实验室便是“前哨”。“火眼”,便是科学战“疫”的深圳贡献之一。眼下,武汉的“火眼”已经具备每天检测过万样本的能力,其他六只“火眼”也在天津、长沙、石家庄、北京、上海、深圳相继入列。“火眼”的建设者华大基因表示,整体检测量在必要时可以达到每天8万样本。

冲锋在前的“火眼”,体现着深圳科学战“疫”的产业力量。“火眼”显威,源于华大基因领先的基因测序能力。在和病毒的时间赛跑中,华大基因不仅只用五天完成了“火眼”主体建设,而且还迅速推出了检测试剂盒和测序系统,研制成功了快检自动仪。

科学战“疫”的产业力量,并非只有一个“火眼”,深圳高科技产品的身影出现在不同的战场。比如火神山、雷神山的战地医院,华为的5G技术提供了通信支撑;比如大面积喷洒消毒,大疆的植保无人机从农业转战城区;比如隔离病区的送药机器人,深圳的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非接触技术的爆发式增长。

昨天的《深圳商报》,刊登了一条关于消毒湿巾的新闻。为了避免医用防护镜起雾,南科大的孙大陟团队紧急攻关,使用特殊的纳米材料,研制出了特殊的防雾消毒湿巾。此前的《深圳商报》,还有“隐形手套”的报道。看到医护人员面部和手部的磨损,深圳大学吴奕光团队送来了新型创面修护产品。使用来自海洋生物的甲壳素原料,这种新产品喷敷后如同戴上“隐形手套”,可以一洗摘除。

湿巾与手套谈不上是战“疫”的大杀器,但这种温情的“微防护”,显示出深圳科技创新发现需求的市场嗅觉,更是显示出科技创新强大的产业转化能力。

治理力量:超大城市破题求解科技防控

“警方提示,入深人员,扫码登记,快速通行,谢谢配合。”迎接节后返深的车流,这个名叫黄田田的机器人在高速检查站上岗了。“入深人员请扫码登记……”在高速收费站和检疫点,悬挂有申报二维码的小型无人机低空慢行飘移喊话。进行过事先申报的司机和乘客,只需经过测量体温、查看身份证件以及核对申报信息的二维码就能轻松过关,全过程不到一分钟。

轻松的一分钟,是科技防控生效后的举重若轻。移民众多的深圳,有着特殊的防控压力,那就是有1200万人将在春节后返回,随之而来是巨大的疫情风险。应答这一超大城市的应急管理难题,深圳用科技防控求解。

无人设备的广泛应用,是直观的体现。提升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深圳用上了机器人、无人机;解决城市清洁人员的人力不足,深圳用上了5G无人清扫车;化解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风险,进行隔离的健康驿站里用上了送餐机器人。

智慧城市的大数据管理,才是科技防控的核心。入深车辆的网上登记,可以清楚记录人员的流动轨迹;常住人员的扫码管理,可以让网络化管理更为细致。“城能入、家能进”的深圳,守住底线是向科技手段要助力,更是依靠科学治理增能力。

壮大科技防控的治理力量,也有着媒体的贡献。《深圳商报》旗下的读创,在春节后及时推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科普与服务平台”。从最初的发热门诊查询到确诊患者同行程查询,从走向全国的“疫情地图”到促进生产的“复工”指南,小小的手机屏幕,创造了一个信息传播、精准服务的大平台。

人文力量:科学家发声开设辟谣台

抗击疫情,还有一个第二战场,那就是科学理性和谣言假象不停较量的无形战场。虽然也曾有过双黄连短暂的买买买,也曾流传过高度酒的神话喝喝喝,但是深圳市民的朋友圈,并没有给谣言留下生根的时间和空间。

“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从2月4日开始,深圳科学家主动亮相《深圳商报》和读创,制作了一组系列视频《抗击疫情科学家在行动》。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副教授汪飞是第一位亮相的深圳科学家。他告诉记者,参与录制节目,发声助力抗疫,是科学家精神的特殊体现,是一件极具社会意义的科普工作。

“要有科学精神,用科学思维去辨谣。”海普洛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陈实富专门录制辨谣教程,为网友科普辨谣技能。

在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和深圳市科技志愿服务总队的支持组织下,集体发声成为深圳科学家的战“疫”统一行动,目前已有20多名科学家参与其中。短视频一经推出,迅速在微信朋友圈流传,网友盛赞是“科学家正能量”“科普好声音”。(记者钱飞鸣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