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采访札记|特殊的经历:我们是一家人

条评论立即评论

采访札记|特殊的经历:我们是一家人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从2月9日以来,我每天都在想怎样才能真正走进这个战场,像医护战士一样冲锋向前,冲在战斗的前沿。

2月17日早晨,怀着忐忑、激动、欣喜的心情,我第一次穿上了防护服,走进了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就和当年穿着橘色衣服参加抗震救灾一样,一样是战场,一样是战斗。从2月9日以来,我每天都在想怎样才能真正走进这个战场,像医护战士一样冲锋向前,冲在战斗的前沿。

这样的经历特别之处有很多:第一次穿防护服,第一次戴3个手套,第一次两小时内洗手12次。第一次做了百万级别的新闻产品,第一次进行超负荷的采访挑战。 从年三十开始,我就判断迟早有一战,作为一名新闻工作人员,上一线是必然的要求。再三思索,最后递交上一线的申请。春节期间,疫情在各地爆发,一发不可收拾,各地媒体记者放弃了假期,上到了一线。抗疫新闻战硝烟四起,而我还蜗居在家,心里备受煎熬:一个记者不在新闻战线冲锋,我在家里躲疫情,我对得起记者两个字吗?

因此,接到报社领导通知后,我立即整理好装备,手套、口罩、衣服,行囊在手,奋力向前,跟随深圳医疗队队伍,踏上征程,连夜赶赴武汉。点点滴滴,凝固成深刻的记忆,铭记于心。从学习穿防护服,到进入东西湖方舱医院,我练习穿脱防护服至凌晨两三点。不是衣领触到脸,就是帽子挨到头发,不是衣服翻转不标准,就是忘记手消,每一个细节都被孟新科队长叮嘱再三:“老唐,你穿戴不合格,我是不同意你进舱的,要进舱必须穿戴合格,这是基本要求。”

直到2月17日凌晨,穿脱防护服才算合格,凌晨6点和孟新科队长、李多云、刘培、王虎一起进入方舱医院。特殊的着装,特殊的采访对象,与每一个医生、病人都距离一米甚至更远的位置;每一个提问,每一个回答,都需要提升几倍的音量分贝,才能实现交流。

在高原采访时,行走一段时间,缺氧,我可以停下来大口喘气,平息呼吸,在这里海拔不高,但快走几步,不仅会缺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更会大汗淋漓,你还不能去擦汗,不能让汗水打湿口罩,否则病毒会侵入。

更深刻的记忆还不是这些,还有一些尴尬难以言表,成年人的纸尿裤不能离开,因为时间一长,就会小便,没有纸尿裤,没有办法解决,不论年龄多大,不论来自哪里,谁也不愿与人道及其中的难堪。

事实上,真正给人深刻记忆的不是交流,更不是难堪,而是一个医院的建设,短暂时间,全国各地的医生,不同的口音,不同习惯,不同习俗,还有不同的地点,但每一个人,都有相同的心理,就是一个目标,把病人治好,打赢这场疫情战疫,不为别人,就为自己,守护着武汉人的安全,就是守护了自己家人的安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块心愿墙上的留言:我们是一家人。这样留言,给所有人心甘情愿奉献的力量,给所有人一片温馨,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奉献为你,也为我。

唐光明 于金银湖畔

2020年2月18日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