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先行示范 深圳答卷

条评论立即评论

先行示范 深圳答卷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一年前的今天,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寄望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赋予深圳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和无比崇高的新使命。

原标题:不忘特区初心,抢抓“双区”机遇,践行高质量发展

先行示范 深圳答卷

深圳商报2019年12月26日讯 12月15日,2019深圳国际马拉松鸣枪开跑,3万名跑友从“大鹏展翅”的深圳市民中心广场出发,用脚步丈量深圳,用速度和耐力诠释激情。

“深高度、圳奔跑”,2019深马的主题与这座城市的使命交相辉映。2019年的深圳,同样“闻枪起跑”,开启一段奔向城市新高度的长跑旅程。

一年前的今天,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寄望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赋予深圳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和无比崇高的新使命。

殷殷重托,就是新时代的“发令枪”。在2019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元年”,深圳坚定扛起“先行示范”的历史担当,紧紧扭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的“五大战略定位”“三个阶段发展目标”“五个率先”,积极擘画先行示范的“路线图”,聚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条长长的赛道,以“高质量发展高地”为冲刺目标,以领跑当标杆为己任,“跑”向新未来。

擘画先行示范“路线图”,奋力跑好“第一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才不会迷失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被认为是经济特区的“升级”。从“一个圈”到一座城,40年来深圳作为特区的任务随着时代而变,但以一城谋全局,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的历史责任不曾位移。在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机遇面前,深圳追根溯源,以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为原点,定位高质量发展新坐标,绘就长跑“路线图”。

深圳的落实,贯穿2019年始终。

1月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后仅两个星期,深圳召开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围绕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这一新使命任务,提出了“十个先行示范”的战略路径,明确了2019年以“十项重点工作”为具体抓手,首次形成对“两范”城市建设的“1+10+10”工作部署。

建设先行示范区,成为深圳一切工作的总牵引、总要求。“十个先行示范”,集中在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主法治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十个方面,涵盖了深圳发展的方方面面;“十项重点工作”,包括了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加快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等,每项工作都事关长远,急当前所需。

因此,“1+10+10”这一简单的数学公式,也被解读为是深圳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框架安排,是新一轮发展的“新公式”“新算法”,既蕴含着深圳前40年改革开放崛起的基本经验,也暗藏着深圳后30年建设成为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代码,体现了国家所需,深圳所长;国家所指,深圳所向。

今年8月,《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党中央、国务院文件高规格印发,规划了深圳到2025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的“五个战略定位”和“五个率先”重点任务。面对《意见》给出的“时间表”“路线图”,深圳着手制定“任务书”,画出“施工图”。

9月17日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讨论了《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就实现第一阶段即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作了具体的部署安排。12月初,《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实施。七方面重大牵引性工作、八大率先突破领域、127项具体工作举措,《行动方案》与年初的“1+10+10”工作部署遥相呼应,把《意见》每一项任务逐一细化、分解、落实。据悉,接下来,深圳市委市政府还将制定实施2019-2022、2023-2025年两个三年滚动工作规划,确保跑好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第一程”。

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双区驱动”注入澎湃“动力源”

建设先行示范区,离不开一个大的背景板,那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圳被确定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之一,任务和定位进一步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深圳迎来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利好,踏上“双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驱动需要强劲动力,深圳最澎湃的“动力源”来自于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

这些年,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今天的深圳,作为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科技高地,已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一极。因此,无论是在粤港澳大湾区还是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中,深圳都被寄予科技创新再上一层楼的厚望。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为此将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则提出,将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科技中心重产业重应用,科学中心重基础重研究,比翼齐飞的“双中心”是深圳科技创新的全新定位,也是深圳“双区驱动”棋盘上的重要落子。在深圳实现先行示范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行动方案》中,加快创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7项重大牵引性工作中的两项,率先实施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位居八大率先突破领域之首,科技创新在深圳实现“双区驱动”,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中的作用和分量可见一斑。

今年以来,深圳加大科技创新的排兵布阵,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产业链,既从产业、政策上安排,也从平台、载体上布局。

为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深圳积极从科技人才、产业用地、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搭建全方位政策扶持体系,包括最近针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5G通信、8K超高清视频等产业发展的特殊需要和痛点,密集出台了一批精准化产业政策,将采用悬赏制开展一批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制扶持计划。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增强区域经济布局中的核心引擎功能。

比如,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积极调研推进落实《意见》提出的组建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等事项;抢抓5G产业历史性机遇,调动政府、企业、运营商、科研单位和高校等各方面力量,以“5G速度”推动5G大建设、大发展、大应用,明年有望在全国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加快产业集群建设。据深圳市发改委透露,深圳的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装备三大产业集群,已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建设名单。

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深圳还加速各类创新平台载体的落地,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光明科学城、西丽湖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深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支点。“两城一区”建设在今年迎来实质性进展。继光明科学城项目和西丽湖科教城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项目启动建设后,11月22日,位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的深港开放创新中心、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以及周边14个卫星园区和配套项目同时开工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由此开启全面建设新篇章。作为深港跨境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致力打造成为国际规则对接区和开放创新先导区、国际化创新创业的新空间和全球创新要素流动最便捷、创新国际化程度最高、创新资源最集聚的区域。

在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布局方面,截至今年11月底,深圳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累计达到2260家,其中国家级118家,省部级605家。深圳围绕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前沿领域,设立了13家基础研究机构,同时引进建设了11家由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

1月2日,深圳召开新一年首个全市性大会——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为深圳科技创新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这个大会,今后将固定作为每年的“开年首会”;4月,作为深圳创新驱动核心引擎的深圳国家高新区获批扩区,成为全国高新区中面积第二大的高新区,发展进入更高层级;8月,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备设立;11月27日,深圳技术大学正式成立;未来10年,深圳还将投入巨资、集中资源办更多高水平大学,力争到2025年高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科技创新的深圳旗帜,迎风猎猎。

全方位全过程先行示范,锤炼城市马拉松“体能”

对深圳而言,从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区的“先行示范”,是一个从“单项冠军”到“全能冠军”的转变——要从过去主要在经济领域先行探索,转向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在各领域各方面先行示范,走在前列;从过去主要致力于提升自身综合实力,转向全方位全过程先行示范,辐射带动全省全国发展;从过去主要靠“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转向主要靠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率先发展。

在马拉松长跑中,体能是核心。在建设先行示范区这场时间跨度长达30年的“长跑”中,深圳同样需要锤炼综合、健康的城市“体能”,方能顺利到达终点。聚焦落实《意见》提出的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五大战略定位”以及“五个率先”的重点任务,深圳瞄准“营商环境”这个靶心全面发力,通过改善城市的整体面貌,打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深圳,来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的综合实力和质量水平。

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深圳等特大城市的战略使命。2017年以来,深圳围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坚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打出了一套改革组合拳,营商环境整体领先全国。

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优化营商环境,从一张复印件开始”——今年4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时的一段讲话,其标题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新时期深圳营商环境改革的“方法论”,即以“小切口”推动政务服务“大提升”、营商环境“大变革”、企业群众“大受益”,也由此拉开了深圳“升级版”营商环境建设的序幕。

当月,深圳即提出年内新推出200个“不见面审批”事项;在《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19年工作要点》公布的各领域改革任务中,营商环境改革是市委书记、市长共同牵头的改革项目;9月,深圳诞生了全国首张“秒批”公司营业执照;10月31日,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确定11月1日为“深圳企业家日”的决定,深圳的企业家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法定节日;11月5日,深圳对外宣布,将史无前例批量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推介招商。12月18日,2019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举行,现场签约项目128个,总投资超5600亿元。深圳还提出,要普及“取消复印件”“指尖办理”“刷脸办理”等深受社会欢迎的做法,并争取设立金融、知识产权、破产等专门法院。

让市民群众拥有高质量的民生体验,同样成为优化广义营商环境的内在要求。着眼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民生七优”工作目标,深圳积极打造民生发展新格局。

比如,在生态环境方面,向水污染发起“总攻”。10月底,根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最新连续6期监测数据,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全部达到不黑不臭,实现了水污染治理的历史性转折;在教育方面,9月,深圳发布《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18个方面40项举措,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最近,深圳还回应民生所需和社会期盼,提出规划建设4处高中城,解决普通高中学位严重紧缺问题,宣布暂停2019年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填报工作,为学生和家长减压;在住房建设方面,加快落实“住有宜居”,提出明年底前全面完成“十三五”建设筹集40万套公共住房的目标,同时,对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限价,每平方米的售价远低于同类地区商品房售价。

先行示范,深圳已跑出“第一程”。(记者 陈晓薇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