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原创新闻>

【苏宁宝藏爷爷】岭南华采 汉魏遗风——专访岭南书院院长张琦

条评论立即评论

【苏宁宝藏爷爷】岭南华采 汉魏遗风——专访岭南书院院长张琦

分享

古语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张琦先生正是“宝藏”老人的代表,我们的专访也在“宝藏爷爷”的拍摄过程中徐徐展开。

深圳新闻网2019年12月13日讯“书法诸体兼修,尤重篆隶,汲古出新,自成面目;绘画风格稚拙厚重,古朴清逸,率意天真”。这是《问道潇湘》对岭南书院院长张琦先生的评介,也是对他书法绘画技艺的高度认可。

现任岭南书院院长、宝安书社社长的张琦,号简堂,又署圳湾草堂、闲石庵、竹庐。他曾多次入国内外大型书法展览,其书法及绘画作品被多家单位、个人收藏。

古语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张琦先生正是“宝藏”老人的代表,我们的专访也在“宝藏爷爷”的拍摄过程中徐徐展开。

启蒙:岭南文化是根大哥是引路恩师

在与张琦先生的交谈中,很清晰能够听出他的言语中带这些地方方言的质朴气息,在他看来语言、兴趣与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氛围有着重要的关联。

(张琦老师作品)

自古以来,梅州就颇有书院气息,状元及第者不胜枚举。《梅州院试》载:“自宋以来,代产伟人”,如“五科五解”、“一腹三翰院”、“三代四翰林”,更有父子同进士、长乐武运开、八旬翰林、学霸韩山、岭南第一才子宋湘等翘楚佳话。

从交谈中得知,张琦先生正是土生土长的梅州人,自小就受到梅州客家人耕读传家思想的影响,重视文化,敬畏字墨,也正是梅州文化的熏陶,才让他对字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真正带他走上书画艺术道路的则是他的“大哥”。

张琦说道,他从小就受到岭南文化的熏陶,除了梅州当地的书画风气外,大哥的引导是直接指引他走上书画道路的明灯。大哥读书时成绩很优秀,写一手漂亮的柳体字,族内叫他抄写族谱,过年每家每户请他写对联,很受人敬慕。在他小时候,他大哥常常给他讲“颜筋柳骨”,手把手教他练字,强迫他做“童子功”,他的第一本字帖就是他大哥买给他的折叠式黑底白字的柳公权《玄秘塔碑》,还有《芥子园画谱》和《简笔画典》。

正是大哥的严苛和教导,才让他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哥可以说得上是他的第一个授业恩师。

入行:持之以恒方知书画艺术真谛

出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张琦,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阶段,他放弃了很多东西,但唯一没有放弃的就是书法及绘画。

(张琦老师水墨画)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张琦如愿步入了学校,当时的学校教育仍保留着民国遗风,读《幼学琼林》,背《三字经》,那时钢笔是奢侈品,毛笔还是主要书写工具,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专门的毛笔习字课、图画课,好的习作给张贴到墙上展示,这种展现形式在当时叫做“贴堂”。

“我的字和画经常被拿来“贴堂”。”张琦如孩子般自豪的说。当然正是因为这些“贴堂”他对书法的爱愈发的深沉了。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到大学,乃至是后来的工作参加书法比赛,获奖,都是常有的事,唯一不变的仍旧是喜爱书法的心。交谈中,他又和我们说起了他的“求职经历”。

当年毕业之后来深圳找工作,他把写好的字连同文章简历一起复印投递,目的是让用人单位能看上自己,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的想法真的很肤浅幼稚。工作几年后,全国开始兴起书法热,他也同样热了起来,开始参加各种展览,在专业报刊发表作品,融入书法圈内,暨让他开阔了眼界,也让他对书法的认知更进了一步。随后他还专门进北师大书法硕士研究生班泡了三年,跟过去大学读的美学理论串了起来,从书法史到书法理论到创作技法进行系统的专业训练,白天上课做笔记、看老师示范;晚上听专题课回到宿舍还要对帖操笔,临摹经典,意与古会,亦步亦趋,苦习到深夜。

(张琦老师作品)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浸淫书法及绘画多年后他才算是对书法的真谛有所了解,用学术精神去主导创作,不断否定自我,在书画领域才有了些许成就。

传承:汉魏风骨写精神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这是唐代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论及汉魏古诗之风格的一句话,“风骨”一词亦指人的精神风貌,用来品评人物,如《晋安帝纪》中称王羲之“风骨清举也”。纵观整个中国书法史,两汉和魏晋是两座极其重要而不可忽略的高峰,汉代隶书和魏晋行草,都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艺术形式。宗秦汉遗风,追魏晋风度,成为“取法乎上”的经典阐释。综观张琦先生的书画作品,其审美理想和风骨气格便出自汉魏之间,古朴大气而不失天真稚拙,意气骏爽而不失法度规矩。

(张琦老师书法作品)

张琦先生为艺之道正如为人,博大宽广,含而不露,举凡诗书画印、文章、摄影等皆有精湛造诣。他的书法古朴遒劲,山水浑厚华滋,风雅之极。他书法五体兼攻,不囿一家,取法对象甚广,盖秦砖汉瓦、碑版摩崖、墓志造像、民间写经等皆有所及,小楷直追魏晋,隶书兼取秦汉。他的隶书作品迥异时风,古质今妍,大小方圆,参差错落,时而藏锋圆浑厚重,时而露锋抒情写意,时而小心落墨追求古拙,时而放胆挥毫抒发情性。诸如张迁碑的厚重、石门颂的奇逸、广武将军的朴茂、好大王碑的古意,皆能沉潜析辞、化为己用,而又活泛自然、无迹可寻,爽爽自有一种汉魏风骨和文人气格。

(张琦老师书法作品)

张琦先生的国画作品更是古意盎然,浑厚华滋。一望而知是对龚贤、黄宾虹一脉的追寻与探索,虚中运实,柔内含刚,虚实之间,气韵生焉。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杰出的大师之一,在诗词、书画、篆刻以及理论等方面皆有精深造诣,其思想秉承中国传统儒道佛观念,“道法自然”,绘事偏重自然山水,注重阴阳两仪对立的有机统一,《易大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的观念对黄宾虹绘画影响可谓深刻入微。张琦尤其受黄宾虹的水墨思想熏陶,“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作画稚拙黝重,古朴清逸,率意天真,那些看似逸笔草草的线条当中,有着耐人寻味的情思和古意。在似与不似之间,大量运用焦墨和水墨的交织与生发,黑与白、浓与淡、干与湿、焦与润的强烈对比而又和谐妥帖。其山水画体现出中国道家学说的精神和儒家哲学的智慧,特别注重天人合一的生发和阐释,以听泉、观瀑、泛舟、渔隐等山林高士题材为主,用山川的雄浑壮阔来衬托人的渺小和徜徉山水的存在感。正因为人的渺小,才会生发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思想意识,正因为徜徉山水,才有了“道法自然”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修为和境界。

奉献:副业变主业为深圳书画事业付出光和热

2008年年底,工作了40多年的张琦正式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他原本的角色也随之出现转换,书画艺术则由副业变成了主业。除了读书临帖写文章,他的大量精力都放在书社的组织工作上了。

(张琦工作照)

按照张琦自己的话来说“就书法组织工作而言,书协是我的第一个心血,宝安书社则像是我的孩子一样,而现在的岭南书院则就像是自己的家一样,虽是陋室,却满室翰墨芳香。”

他说道“基于对深圳、宝安书法艺术高层次发展的思考,我和我的团队12年来着力打造“翰墨宝安”品牌:一是从全市层面考量,开展“圳翰”系列工程。从2008年举办“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2010年举办“书法深圳论坛”到“十届国展投稿创作观摩点评会”、“兰亭奖投稿创作观摩点评会”,连续几年举办“字控艺术节”,请进专家现场辅导,推动整个深圳书法水平的提升。二是从本区的层面考量,开展“本土书法提升工程”。对宝安本土中青年书法家进行集中系统授课,强化创作能力训练,壮大本土书法生力军队伍。三是从书社自身层面考量,寻师问道、叩拜先贤。通过开展异地交流、寻帖访碑,开拓视野、提升自我。此外,还有小型的雅集、展览、研讨茶座、义写春联和走进社区、军营、企业等书法公益活动。”

为什么退休了之后还要做这么多?张琦说道“一方面是因为书法和绘画在他的生命中已经从爱好的程度上升到了一种境界的追求,现在写书法、绘画,更多的是一种求道的心态。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让宝安区乃至是深圳的书法队伍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书法事业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田志强)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田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