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学术名家人才汇聚 深圳智库日益充实

条评论立即评论

学术名家人才汇聚 深圳智库日益充实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在深圳,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是学术创新的沃土。城市高远的文化理想,浇灌着这方学术园地不断生长、枝繁叶茂。

原标题:学术名家人才汇聚深圳智库日益充实

——深圳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城市内涵

城市因文化而有内涵,文化因学术而有品位。

学术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内核,是城市智慧的积淀,是创新发展的基石。

在深圳,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是学术创新的沃土。城市高远的文化理想,浇灌着这方学术园地不断生长、枝繁叶茂。

近年来,深圳发力补齐学术短板,大力建设社科研究和智库平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圳文化创新2020”的项目纷纷落地:深圳有了全市性的首本社科杂志《深圳社会科学》和学术网站“深思网”,用自己的平台为学术发声;开展学术名家计划,聚天下之英才为我所用;一批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理论成果出炉,为时代画像,为城市立心……

向下,根基扎牢;向上,视野开阔。在深圳,灵活的文化创新邂逅厚重的人文学术,迸射出城市新的精神能量与思想动力,描画着更加隽永深刻的城市未来之路。

补短板、强基础,锻造学术新平台

多年来,深圳的社科哲学存在着一个“悖论”——这里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富矿”,但又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础与力量相对薄弱的城市。

在《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制订前,深圳对城市文化各项事业进行了摸底调查,其中,深圳学术的短板较为明显:社科研究人员数量偏少,难以比肩其他一线城市;深圳还没有一本全市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缺乏全市性的社科学术网站;在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学术研究成果上,深圳学术的声音还不够响亮……

正视问题,才能求得破解之道。

深圳的哲学社会科学,如何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如何引领深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起到先行示范的作用,任重道远。深圳学术界迫切需要找到一条适合深圳社科发展的道路,求得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学术地位。

补短板,强基础,深圳学术着眼脚下,一点点补齐城市的学术根基。

近日,《深圳社会科学》迎来创刊一周年理论座谈会,邀请众多专家学者一起为这本社科杂志把脉论道、建言献策。

时间倒退到一年前——2018年9月14日,在全国刊博会上,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社科院举行了《深圳社会科学》创刊发布会,深圳终于有了自己的全市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

作为深圳学术的一方重要阵地,《深圳社会科学》致力于打造成为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气派、深圳特色、时代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高端学术平台。创刊一年以来,杂志已顺利推出7期,网罗了深圳乃至全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学术同样需要新的阵地与平台,近年来,深圳学术网站“深思网”、由深圳特区报打造的微信公众号“圳论”等,也为学术发展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填补了此前的空白。

深思网是2016年底上线的深圳社科理论研究平台,作为深圳首个集约先进学术理念、展现中国特区先进思想的重要窗口,聚集了深圳理论界、学术界、文化界最权威的理论和最新的动态,为特区各领域专家学者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话语空间。而微信公众号“圳论”则通过评论员及专家学者的时事评论、思想解析、理论阐释等,旨在打造国内最具辨识度和影响力的理论评论类微信公众号。

一个个崭新的社科平台,不仅展示深圳本土的原创声音,也汇聚来自全球各个城市在发展中的经验和启示。为实现《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所提出的“建设社科研究和智库平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足迹。

栽梧桐、引凤凰,建设智库聚名家

今年9月,联合国人居署主办的“深圳故事”第二版成书发布及研讨会于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倪鹏飞教授在会上进行了题为“深圳故事:奇迹中的奇迹”的主题演讲,他将深圳40年的发展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四个奇迹”,为世界推荐深圳的经验和路径。

倪鹏飞是“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计划”的入库专家之一。作为深圳请来的“高参”,专家们在深圳深入调研,以深圳为案例总结中国城市的发展经验,并为深圳的各项事业咨政建言。

长期以来,缺乏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家大师,一直是制约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大瓶颈。怎么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说,要转变人才观念,优化人才机制,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引进,更重要的是要以“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气度,形成柔性人才机制。

2016年12月,“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计划”正式启动,建立“社科人才库”,广纳国内外优秀学者为深圳发展贡献智慧。张树华、谢寿光、迟福林、巴曙松、王珺、俞可平等国内知名专家加盟成为深圳发展的“智囊团”成员。

学术,有其传承、积累的特质,并非一时一地之功。同时,深圳也从学术的长远发展着眼,培育本土的学术人才,丰沃城市的学术土壤。

今年教师节,在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颁奖大会上,共有10名学者获得“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来自深圳高校的两位学者——南方科技大学的李凤亮及深圳大学的陶一桃入选。此前,深圳大学的胡经之教授已入选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家。

近年来,深圳高校不断夯实社科研究力量,社科人才快速成长,社科研究水平明显加强。深圳大学出台了《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实施意见》,以一系列举措保障人文社科的发展,并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这是由深圳大学自主设立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术岗位和荣誉,奖励人文学科的优秀学者,让其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近年也努力发展人文社科学院,打造多领域、高质量的本科与硕士课程项目。而以理工科见长的南方科技大学在今年5月成立了人文社科学院,开始了“新文科”的探索。

前北大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来深圳已经三年,如今是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作为一名人文学者,从底蕴深厚的北大来到深圳,面对许多人的不解,陈跃红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说深圳没有青铜器、没有大师就是没有文化,那其实是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深圳应该建设一种融汇岭南本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学与国际先进文化的现代文化,去打造中国未来的‘新文化’。”

被深圳的文化理想招揽而来的还有知名哲学家周国平,他在去年读书月期间正式上任坪山图书馆馆长一职。“这里有活力,正在迈开文化创新的步子,充满了很多可能性。”他说,深圳人对待阅读的热情感染了他,他希望通过图书馆的努力去回报市民,描绘城市阅读最美的图景。

建平台、造品牌,传播“社科好声音”

日前,《深圳学派建设丛书》、《深圳改革创新丛书》新一辑的专著在北京发布。这两套丛书从2014年首批面世以来,至今已出版6辑共71部著作,为深圳学派留下了铿锵足印。

这些出版成果,或是以深圳学人撰写或外地学人研究深圳的具有原创性的学术专著,或是真实反映深圳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及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改革创新实践成果的著述。“《深圳改革创新丛书》《深圳学派建设丛书》两套丛书是深圳社科界把学术理想成功转化为现实成果的产物,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立论,对时代发展作出富有特色的理论阐述。”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表示。

深圳学者们深知,学术不仅是象牙塔里的自得其乐,更应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现实社会,为城市发展的各项事业做出顶层设计、输送先进理念。新时代,深圳社科界聚焦新热点,探索新领域,迸发了巨大的学术潜力和学术活力,在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出版学术著作、发表论文等方面成果丰硕。

近年来,深圳社科人在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方面不断发力。今年深圳围绕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新时代深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等方向评选出117项课题研究,目前已取得丰硕成果。

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方面,据目前统计,全年深圳共立项32个,仅深圳大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就达29项,位居全国高校第36位。同时,市社科院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个中国法概念的观念史研究》,南方科技大学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志中语言材料辑录情况概述》《论中国文化产业观念的发生》。香港中文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获得了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科研重点项目。

学术是冷峻的、理性的,但也是温暖的、鲜活的。深圳社科发展的特色也在于此——除了高瞻远瞩的理论研究之外,还有俯下身、接地气的社科普及。

11月深圳读书月期间,“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将迎来五周年的特别策划活动,邀请专家开展沙龙与座谈会,总结经验成果,谋划未来之路。开展五年来,这一立意高蹈的学术活动已成为新的学术品牌。每周六晚,在深圳图书馆南书房,深圳本土学人纷纷走上讲台,争鸣论见,让经典与现实、历史与人生、学者与大众在这里相遇。

每年市民文化大讲堂开展讲座的4月到10月,市民王小锋每周末都在深圳图书馆5楼报告厅度过。他听课近十年,记下了七大本笔记本,他说:“市民文化大讲堂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和精神家园,这里就是我另一个家。”今年,大讲堂刚刚结束了全年的讲座,至今这一深受市民喜爱的社科普及品牌已举办讲座1170场,今年更推出了“滔客版”线上讲座,不断推陈出新。

涓滴细流,汇成江海。近年来,由社科普及周、社科知识大闯关、“人文讲堂”、“深大讲堂”等构成的社科普及立体平台,让学术文化不断亲近市民、深入市民。

而随着2016年《关于加强深圳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深圳着眼构建现代智库体系,令深圳的学术空间更加丰富而精彩。目前,我市社科类社会组织已有87家,这些组织从不同层面发挥作用,营造求知好学的城市风尚。

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重视创新。

一个城市要保持蓬勃的创新活力,必须有观念创新的能力。

深圳,这一座日新月异、生机勃勃的改革创新之城,为创新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广博而生动的实践,而深圳学术的理论创造与观点引领,也必将反哺城市,成为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供学理支持和智力支撑。

学术创新的深圳实践,风景正好,未来可期!(记者 韩文嘉)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