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深圳医生,好样的!”深圳医疗援疆赢得各方赞誉

条评论立即评论

“深圳医生,好样的!”深圳医疗援疆赢得各方赞誉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病有所医是老百姓朴素的愿望。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深圳始终高度重视医疗援疆工作,在医疗方面投入超过2亿元。

原标题:“深圳医生,好样的!”

深圳医疗援疆赢得各方赞誉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民医院。

喀什佰什克然木乡贫困户玉热古丽成为首批深喀社工站开展的“驴宝贝”项目养殖户。

深圳援疆企业和正源集团副总裁崔馨予向记者介绍其在中巴边贸互市贸易区内的产品。

病有所医是老百姓朴素的愿望。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深圳始终高度重视医疗援疆工作,在医疗方面投入超过2亿元。在推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民医院、喀什市人民医院东城分院、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新硬件设施对标深圳大幅提升的同时,深圳还源源不断派出大批业务精湛的医疗骨干进疆,直接参与医疗救治,通过手把手的传帮带,提升当地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引进现代管理制度和服务理念,让软件实力再上层楼。

深圳的办事效率:援疆二十多天推动医院新大楼上马

深圳援疆医生、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院长汪皓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改变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

地处老城中心地带,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内部空间逼仄,病房没有独立卫浴,功能分区也无法有效区隔,为了防止院内感染、确保医疗安全,支医队被迫决定暂停开展部分业务。

“妇幼保健院要指导全喀什地区医院的产科工作,自己却不能做产科手术,怎么能有权威呢?”汪皓怀揣着大干一场的思想准备来到喀什,却遭遇迎头一盆凉水。

摸底过程中,汪皓了解到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原本计划建设新大楼,专项资金也到位了,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动工。

利用喀什地委领导找到他了解工作计划的时机,汪皓直截了当地提出:“最急的就是要得到地区的支持,新大楼盖不起来,喀什地区妇幼保健工作会受到很大影响。”

2018年9月2日,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新院正式动工。此刻离汪皓抵达喀什,才不过二十多天。

“既然来了,就想多干点事!”汪皓对着办公桌对面张贴的新院蓝图若有所思。汪皓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面对采访,深圳援疆医生似乎都挺“急”,总能发现手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不少改进的空间。

深圳的管理标准:

不一样的喀什市人民医院东城分院

喀什市人民医院东城分院花园式的连廊里,深圳第九批援疆医疗队副队长、挂职喀什市人民医院院长的陈蓟自豪地介绍道:“深圳人走进东城分院会觉得很亲切,也许会想起深圳的北大医院或是港大医院。”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联想,是因为这座现代化医院由深圳建筑总院进行整体设计,方案浓缩了深圳援疆近十年对口援助的经验与智慧。2018年6月,深圳投入8602万元援建的喀什市人民医院东城分院一期工程正式投入运营。

连廊下,六七位患者正在午后和煦的阳光下闲适地散步、聊天。这条宽敞整洁的通道连接了门诊楼和住院楼,既是病人休憩的区域,也为医院分隔开不同功能区。

采用现代化医院设计理念的东城分院各功能区分隔明晰,院内物流快捷顺畅,能够满足现代化医院管理的要求,有效避免院内感染等事件的发生。然而,“院内感染风险很大”却是4年多前援疆医生徐洪斌初到喀什市人民医院老院区的第一感受。

2015年3月,深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专家徐洪斌来到喀什市人民医院,就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惊——病人家属在走廊里席地而眠,病区内的分区管理也比较混乱,一旦出现医院内的疾病传染后果不堪设想。徐洪斌立即向院长建议严格规范探视、陪床,实施每日例行查房,以降低院内感染可能性。

徐洪斌的这些建议,如今已成喀什市人民医院的常态管理。先后两次援疆、担任过援疆医疗队队长的徐洪斌,结合在深圳、新疆两地工作的经验,对东城分院的设计、建设方案提出了不少建议,在新大楼留下了深圳印记。

深圳的服务理念:

患者至上以人为本

在喀什,陈蓟常常与医护人员探讨怎么做到以人为本?

护士布合丽且姆说:“搬到新医院之前,我们护士都是在办公室里坐着,看不到病人的情况,病人叫我们,我们才出去。现在我们在护士站,能够很好掌握病人的需求,进行主动服务。”

除了护士站,让布合丽且姆感到新奇的还有新医院把靠南朝阳的一面全都留给了病人,医生护士办公使用的都是北面的房间,病区走廊宽敞得可以并着推五六张病床,相比之下员工的通道只能容两三人并行。“为病人考虑,把更好的给病人,这也是以人为本。”

骨科大夫依马木艾山发现深圳医生带来了学习模式的改变。“之前讲课,当地医务人员一时学会了,但老师一走就容易忘掉。”陈蓟为这个难题动了番脑筋,“后来,我就不直接教学了,而是布置题目,让他们上台讲,效果立竿见影。”

通过“讲课式教学”,依马木艾山发现原来学习也要“以人为本”,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他评价道:“通过讲课,我掌握自学的方法,也有了自学的意识,收获很大。”

深圳的技术水准:

一位巴基斯坦患者眼中的信任

对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许邦仁医生来说,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做的第一台手术,只是一个普通的切除阑尾炎,但这场再普通不过的小手术却让他记忆犹新。

今年5月15日,塔县人民医院接收了一名在塔县为深圳援疆企业工作的巴基斯坦籍员工小沙。身处异国他乡的小沙,因为病情突发和环境不适而感到焦虑,闹着要回巴基斯坦治疗。

塔县虽与巴基斯坦交界,但如果回国最快也需要一天的车程,舟车劳顿不说,还会耽误宝贵的治疗时间,阑尾炎拖下去,也是有生命危险的。转院风险太大,如何说服只能靠英语沟通的病人成了医生的燃眉之急。援疆医生、龚志强院长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想到6天前刚到塔县的许邦仁医生——他既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外语水平又高,或许能够破解局面。许邦仁当时还没有完全克服高原反应,他忍住胸闷的不适,临危受命,还是习惯性一丝不苟地穿好笔挺的西装裤和正装衬衫,披上白大褂,然后步入急症室。

小沙看到许邦仁,立马眼前一亮。术后他解释说,许医生笔挺的着装给了他信心,让他静下心来了解治疗方案。在得知塔县医院由深圳援建、为他主刀的许医生来自港大深圳医院后,他立刻打消了疑虑,决定就在塔县动手术。

“深圳医生,好样的!”小沙后来特意拉许医生合影,盛赞这次手术很成功,一点也不痛,伤口恢复得也很好。

深圳援建的塔县人民医院,被当地农牧民亲切地称之为“深圳医院”,这是对深圳医疗援疆的质朴、无上的评价。

扎根喀什做一棵“南疆红柳”

——记深喀社工站站长董欢

喀什,本是她援疆路上的一段经历,却成了她的“定情”“定居”之地,她选择扎根喀什,献了青春献终身,甘做一棵“南疆红柳”。

她,就是深喀社工站站长,董欢。从2013年援疆至今,6年的青春和春夏秋冬一起成长,不变的是她对援疆社工之路的热情。

支援新疆扎根喀什

董欢是一位爽朗的陕西姑娘,小时候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4年山东求学,毕业后南下深圳,续而奔向祖国的最西端——喀什,与这座西域古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3年的一天,我看到深圳社会工作者协会招募援疆社工的一则通知,那一刻我的内心仿佛被点燃了,我义无反顾地报了名,也很幸运通过了面试,和另外5位小伙伴一起来到这里成为一线社工,一做就做了6年。”

“我在这边结婚了,宝宝也生了。我跟先生决定在喀什扎根。”董欢满脸幸福地说道,“留在这里,是因为这边对于社工服务需求很大、很迫切,在这里做社工很有成就感,可以为民族同胞多做些事情,自己的内心也是满满的幸福感。”

扎实走访查找痛点

刚到喀什的董欢不仅要面对语言不通、饮食习惯不同等生活问题,还要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她发现在深圳积累的经验似乎不太适用了,“这里的服务对象以少数民族为主,以扶贫、民族团结、就业为重点工作,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涉及到的,一切需要从头开始。”

为了尽快找出乡村扶贫的痛点,她不顾风吹日晒,一村一村走访,了解每家每户情况,一年到头,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我们尝试去分析贫困户收入低背后的原因……喀什天气极端,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种养殖产量少,影响收入。喀什本身产业不多,农户就业机会少。同时,这里地域广阔,农民与外界接触少,自我脱贫意愿不高。”

董欢意识到如果聚焦农户的个人能力扶贫,嵌入社工服务,可以为农户脱真贫、真脱贫增添动力。

耐心引路授人以“渔”

“小母羊”是董欢用了6年时间跟进的喀什扶贫项目之一,通过帮助贫困农户养殖母羊,再传递给其他农户家庭母羊和养殖技术,实现贫困农户家庭自主创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阿布都就是1530户小母羊项目的受益农户之一。起初,董欢带着本土社工吐尔洪去到他家,阿布都低着头说:“我什么都没有,家里所有的钱都给孩子治眼睛了,我害怕养不好。”董欢三番五次带着已经受益的农户去阿布都家现身说法,邀请他外出参访优秀项目农户,这让阿布都看到了希望,愉快地加入这一项目。

如今,阿布都家的5只扶贫母羊已经繁殖成20只,家庭收入增加了,妻子到产业园工作,孩子到盲人学校就读,一家人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在6年多的时间里,董欢和社工站的小伙伴们一共帮助了1600余户这样的农村家庭。她先后被喀什市民政局评为年度“优秀社工”,被中共喀什市委员会、喀什市人民政府特授予“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送羊送驴送技术交流交心交朋友

深圳首创社工建设援疆模式温暖人心

“小母羊”扶贫项目让喀什地区上千农户实现万元增收,“福满家”手工合作社使塔吉克妇女开创生活新价值,“手拉手”夏令营让深喀青少年手拉手心连心……作为国内最早引入社工专业服务机构的都市,深圳把这一优势引入援疆工作中,首创“社会建设援疆模式”,成立了南疆三地州第一家由政府主导、民间自主运营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喀什)社会工作站。

昆仑山下,爱心涌动。8年来,深喀社工站在社工行业发展、就业稳工、民族团结、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扎实的成效,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被国家民政部评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

“小母羊”模式被复制推广

“我家里以前只有三头羊,参加‘小母羊’项目以后,我用深喀社工站提供的礼品金又买了六头怀孕的母羊,不到一年家里就有了16头羊,再过一年家里的羊又增加了9头,一共有了25头羊!我把8头卖掉,归还礼品金,传递给其他有需要的人,我们全家都很高兴。”在伯什克然木乡17村,“小母羊”3期项目的一家农户正兴致勃勃地分享“致富经”。

深喀社工站在深圳援疆前指大力支持下实施了“小母羊”项目,自2011年以来,联合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和喀什市畜牧局一共实施了3期项目,为1659户贫困农户家庭提供了7150只母羊,帮助他们养殖增收,参与项目的80%农户家庭两年内增收了1万元以上。此项目结合政府精准扶贫和创新社区基层治理做出的有效尝试深得民心,先后被喀什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推广复制。

深喀社工站站长董欢向记者介绍,“‘小母羊’选的都是刀郎羊,原产于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出肉率高,一般两年三胎,很多时候都是单胎,3至5个月可以育肥,体重一般达到50公斤左右就可以出售。羊买回来进入农户家之后,我们还会定期跟进、回访,了解农户养殖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是否需要协助;在一个项目结束时,要确保受益农户的礼品金能传递给其他农户,产生‘滚雪球’式的致富效应。”

送上小毛驴摘掉穷帽子

45岁的玉热古丽是喀什佰什克然木乡的贫困户,由于具备饲养牲畜的经验,她幸运地成为首批“驴宝贝”项目的养殖农户,“这些驴的品种都很好,我一定努力养好!我家的驴是第一个生下驴驹的,我们都很喜欢这个小毛驴,还舍不得卖了它……我准备养它长大,以后多生几头再去卖钱,那就可以摘掉我们头上的‘穷帽子’了。”玉热古丽看着自家围栏里驴妈妈带着可爱的驴宝宝,开心地想象着幸福的未来。

“驴宝贝”维吾尔族妇女生计发展示范项目是深喀社工站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工作的创新实践,通过前期入户走访、宣传动员、农户筛选、市场调查,组织农户学习养殖技能,帮助贫困家庭妇女参与脱贫工作。此项目为每一户农户提供启动资金,购买母驴,通过繁殖小驴和驴奶产品销售,农户家庭预计一年可增收5000-6000元。同时,社工站还组织妇女学习养殖经验和驴奶加工知识,提升妇女自我发展的能力。截至目前,共为40户家庭提供40头母驴,其中有8头母驴已经怀孕,养殖情况较好。

“驴宝贝”项目所选用的驴子均是来自岳普湖的疆岳驴,这种驴体型健硕、抗病能力强。深喀社工站项目部负责人苏永千对记者说,“驴奶的营养价值接近于人奶,驴血浆还可以用来治疗结核病;驴皮可以粗加工制成粗阿胶、驴肉做成驴肉干,它全身都是宝贝,市场前景非常好。可以说,一头驴就是一个小银行。”

“手拉手”让深喀青少年“心连心”

“今年夏天我去了深圳,在那里第一次看见了大海,深圳实在太美了,我以后一定会努力读书,考去深圳上学!”就读于喀什市第十八小学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克丽比努尔,眼睛闪亮地对记者说,“我还和深圳的小同学成了好朋友,她经常和我视频、聊QQ,我们还互赠小礼物呢!”

品学兼优的她在7月底被选中参加了深喀“手拉手”青少年夏令营。一次短暂的夏令营,开启了小姑娘的眼界和美好的梦想。克丽比努尔拉起手腕给记者展示深圳小伙伴谢梓丹赠送的漂亮手串,相信她在深圳收获的友谊,将会化成一颗满载爱与希望的种子,在未来开出绚烂的花朵。

“深喀青少年‘手拉手’交流活动项目自2011年启动,在喀什筛选贫困且优秀的青少年去深圳交流,至今已有949名少数民族青少年儿童参与进来。”社工站项目负责人庞美玲介绍说,“接下来,我们还将在喀什市特区高级中学选出10个学生赴深,到深圳市光明高级中学感受深圳高中的学习生活氛围。”

中巴边贸互市:

百姓享实惠互助快脱贫

走进中巴边贸互市贸易区的一级市场,巴基斯坦商人格阿尔艾力汗大哥正在自己的小店门口揽客——各式各样的巴基斯坦青白玉茶具、摆件、挂饰、绚丽夺目的宝石,琳琅满目、引人驻足。“我不但挣了钱,还结识了很多中国的合作伙伴。我的小生意,有了这个大市场,好日子还在后头呢!中巴友谊万岁!”

在这里,像格阿尔艾力汗一样跨境做生意的巴基斯坦商户一家挨一家,来自广东、云南等地的中国商户也成行成市,边民互市给当地百姓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一县邻三国,两口通两亚。位于祖国西部边陲的塔什库尔干县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边境线长793.6公里,是我国与两亚衔接的核心地区。而现在这特殊的地理优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及良好的政策优势,正在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从广州来的客商杨晓东在二级市场经营着一家小音响店,当地塔吉克族同胞能歌善舞,巴基斯坦的朋友也喜欢热闹歌唱,他的音箱等货物非常畅销:“我走薄利多销的模式,在广州单价五六百块钱的音响,在这里批发的话,只要两百元就可以出货,东西卖得很快。”

中巴边民互市贸易区运营主体之一、深圳援疆企业和正源集团副总裁崔馨予告诉记者,为了帮助贫困边民增加收入,现在按照“党建+扶贫”模式,组建了以1个党支部领航,多个边民互助组、每组成员20人以上,每组吸纳1户贫困户的边境贸易扶贫模式。“目前,我们贸易区已引进落地企业120家、巴方商户22家、国内商户64家。一级、二级市场通过货物分拣、物业服务、物流运输、旅游购物、翻译洽谈吸纳220名贫困人口就业,他们每户每年能增收20000元以上;三级市场通过延伸加工产业链,可再吸纳200名贫困人口转移就业,每户每年可增收15000-30000元。”

本版撰文:深圳特区报记者张雪松石义胜黄子芸王森张颖

本版摄影:深圳特区报记者任宪平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