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张敬爱:深圳水库工地上的“飞车姑娘”

条评论立即评论

张敬爱:深圳水库工地上的“飞车姑娘”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说到激动处,坐在沙发上的张敬爱突然握紧拳头,抬起双手,前后摇摆身体,做出拿着铲子向下捶打的动作,嘴巴里还重复着“呯嘭、呯嘭”的声音——60年前,深圳水库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仍让张敬爱历历在目。

张敬爱近照。

原标题:张敬爱:深圳水库工地上的“飞车姑娘”

晶报2019年9月16日讯 说到激动处,坐在沙发上的张敬爱突然握紧拳头,抬起双手,前后摇摆身体,做出拿着铲子向下捶打的动作,嘴巴里还重复着“呯嘭、呯嘭”的声音——60年前,深圳水库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仍让张敬爱历历在目。

1959年11月,深圳水库动工修建,18岁的张敬爱被抽调去水库工地参与建设。那段时间里,张敬爱几乎每天运土12个多小时,甚至通宵达旦帮助所在的突击队拿下劳动竞赛第一的荣誉,而她也从此获得“飞车姑娘”的称号。60年过去了,18岁的小姑娘已经成了年近八旬的老人。但当张敬爱回想起水库工地上的“飞车”岁月时,仍然会像当年那样,笑得爽朗洒脱而灿烂。

14岁,一条扁担讨生活

9月9日下午,深圳宝安一住宅小区里,晶报记者第一次见到昔日的“飞车姑娘”。78岁的张敬爱就像一位相识已久的邻家奶奶。岁月的沧桑在她的脸庞上留下了痕迹,但她那粗糙有力的双手和炯炯有神的双眼一如当年,仿佛一下子带领记者走进了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回到六七十年前的深圳过往。

1941年,张敬爱出生在西乡真理街。14岁时,读了4年书的张敬爱开始步入社会工作。“那时候西乡很小,没有单位招工的,大部分都是做小生意。”张敬爱用一口流利的粤语回忆说。

跟许多家庭一样,张敬爱的父母靠做小商贩生意为生,张敬爱也帮着家里担担水果、谷子等用品售卖赚钱。“去石岩10块钱担100斤东西,还要除掉‘皮’(容器),那个‘箩’又重,我就用两个‘火水罐’(代替),可以省下4斤重量,就可以赚多4毛钱。”回想起自己当年的小机灵,张敬爱忍不住捂着嘴乐呵了起来。

1958年的农历年初二,张敬爱进入蚝业初级社正式参加劳动,“第一日开完会就在厂里种树了。”

“17个月的劳动,可以分到买一只‘杭州表’的钱,在当时一只表值30多甚至40多块钱呢。”张敬爱说,在那个年代,这笔收入可谓相当可观,再加上蚝业村有鱼有虾分配,“那时候有歌唱‘人家担一石不够我们抽一篮’,所以当时我们的生活水平还算可以的。”

水库工地上,运土像飞起来一样

就在张敬爱正式参加劳动的第二年,1959年9月5日,广东省政府批准兴建深圳水库计划;1959年11月15日,深圳水库正式动工修建。当时,全县10个人民公社共抽调了约25000人,最多的一天有约4万人同时施工,要在100天内完成水库大坝主体工程。其中,张敬爱所在的西海水产公社派出大约100人参与水库的修建,而当年18岁的张敬爱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

“进场之初是担泥,一次担4篮泥,要不然怎么够呢!两篮才70来斤,4篮将近140斤,用肩膀担,用铲子铲,后来用手推车推。”张敬爱说,由于用肩膀担泥非常重,所以只维持了一小段时间。在当时,修建水库没有先进的设备,除了两台用来推土压土的机械,就只剩下铁锹、扁担、手推车等简单的工具。

“最辛苦的是用铲子咚咚地打碎石头,8个人站在那里,打一下‘呯嘭’,打一下‘呯嘭’……”说到激动处,坐在沙发上的张敬爱突然握紧拳头,抬起双手,前后摇摆身体,做出拿着铲子向下捶打的动作。她叹气说,那段时间真的很艰苦,今天可以用机械设备很快完成的工作,在那个时候全部依靠人手,用的是最老土的办法。

根据资料记载,当时,为了保证在来年雨季前能完成主坝土方工程,整个工地开展高工效运动。在政工、宣传干部的组织下,各个公社、大队、生产队都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纷纷组成以向秀丽、董存瑞、黄继光等名字命名的突击队。

张敬爱也是突击队的一员,“当时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运土”。劳动竞赛从一大早开始。张敬爱拉着鸡公车在工地装满土后,要走过指挥部前的一段下坡路。当时人在前、车在后,车身重量又大,走下坡时人的速度赶不上车轮子,为了保持身体与车子平衡,张敬爱像蜻蜓点水一般用双脚尖快速交替点地,看上去就像飞起来了一样。

“那次24小时没休过,吃饭时候扒两口又回去拉土了。”张敬爱还记得,在那场竞赛里,她所在的突击队拿下冠军,创出54.7立方米的运土量,比以前的工效提高了30多倍。正因为“飞车运土法”,张敬爱所在的突击队从此获得“飞车队”的称号,而表现突出的张敬爱也被人称为“飞车姑娘”。

“其实就是脚离地,哪有飞车,人哪能飞咧。”回忆起当年的“飞车”岁月,张敬爱不由自主地摆摆手,露出了爽朗的笑容。

手里的钵仔饭被撒了“胡椒粉”

修建深圳水库的工程可谓不分昼夜地连续奋战。“那时候一个星期里,大概有4晚是通宵,其他时候早上6点开工,晚上12点收工。”张敬爱说,当时每天的劳动压力之大,可以说是到了人的体能可以承受的极限,这导致有些人在上厕所时能睡着觉;有时候太累了就把几架手推车拼凑一起铺点稻草,直接倒在上面睡,第二天起床后感觉整个人的水分都被抽干了。

在当时,吃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水库开建之前,工地上沙尘滚滚。“我们吃钵仔饭,一碗一碗地吃,风沙一吹过来,我们马上捂住眼睛,但是手里的饭就像被撒了胡椒粉一样,吃入口后是‘爽’的。”张敬爱回忆说。

深圳水库修建时,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候缺油少肉,“基本上一个星期吃不到一次肉,填不饱肚子”。但张敬爱是幸运的,她所在的西海公社水产丰富,偶尔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咸鱼、虾和蚝油作为加菜。“因为我是公社里最小的,所以有加菜的时候他们会先悄悄叫上我。”张敬爱感慨说,虽然那段日子很艰苦,但是大家团结一致,顽强地坚持到了最后。

深圳水库,一池清水连结深港

4万工人,奋战99天,硬是在百日内完成了这座约1公里长、30米高的堤坝主体工程。根据资料记载,1960年3月,深圳水库建成开始蓄水。同年11月15日,宝安县政府代表与港英政府代表签署了供水协议,每年由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2270万立方。次年,深圳水库的水即输入香港,缓解了香港用水的燃眉之急。在1960年3月10日水库竣工典礼当天,表现突出的张敬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长远解决香港同胞用水困难,1963年下半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由中央人民政府拨款3800万元兴建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东江水供应香港。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通过深圳水库,正式对港供水。

深圳水库工程结束后,张敬爱回到村里,之后先后在南头大队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治保主任等岗位工作。直至1997年退休,张敬爱才终于彻底放下了肩头的担子,安享晚年生活。

旧地重游,感受变化和进步

2000年5月,在深圳水库建成使用40年后,张敬爱重新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她说,那一年,曾任深圳水库工程指挥部第一副总指挥的马志民组织了20多位曾经参与水库修建的工人重游旧地,“那时候水库变化很大,跟我们刚建好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

2008年,张敬爱再一次重返深圳水库,眼前的一切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前那里没有楼房,后来有高楼大厦了,还建了仙湖植物园。既有娱乐场所、酒楼,还有公交车直达,越来越方便。”

在张敬爱看来,深圳水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深圳沧桑巨变的缩影——沐浴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春风,深圳风雨无阻,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而在深圳生活了78年的张敬爱,又通过这座城市感受到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我觉得中国真的很伟大,我也为身为中国人感到很自豪。”张敬爱感慨说,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到繁荣富强的国家,中国的进步举世瞩目。

“希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张敬爱面对晶报记者的镜头说出了对祖国的祝福。就在话音刚落的一刻,那个熟悉的笑容又一次在张敬爱的脸上绽放,而这一回,格外灿烂。

专题统筹:晶报记者 马骥远

本版采写:晶报记者 陈雯莉

摄影:晶报记者 王宁 李灿彬(除署名外)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