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广东表彰优秀社会科学家 深圳陶一桃李凤亮获殊荣

条评论立即评论

广东表彰优秀社会科学家 深圳陶一桃李凤亮获殊荣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9月10日下午,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暨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在广州举行。当选的10位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中有2位来自深圳,分别是南方科技大学李凤亮和深圳大学陶一桃,刷新了深圳历届的获奖纪录。

原标题:广东表彰优秀社会科学家深圳陶一桃李凤亮获殊荣

深圳特区报广州9月10日电 9月10日下午,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暨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在广州举行。当选的10位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中有2位来自深圳,分别是南方科技大学李凤亮和深圳大学陶一桃,刷新了深圳历届的获奖纪录。

记者在会上获悉,获得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荣誉称号的其余8位专家学者分别是中山大学的李宗桂、吴承学,华南理工大学的朱桂龙,暨南大学的程国赋,华南师范大学的卢晓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何自然、隋广军,广东省社科院的李庆新。本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评出优秀成果230项,其中一等奖56项,深圳大学入选3项;二等奖119项,深圳大学入选4项;三等奖55项,深圳大学入选4项。

致力研究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

深圳大学教授陶一桃是著名经济特区问题研究专家,长期从事中西方经济思想与理论研究,致力于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史和中外经济特区比较研究,中外自贸区、湾区比较研究。30多年来,她在经济特区尤其在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内在逻辑关系及中国道路实质与内涵的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与影响力的观点。同时,在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供发展中问题的中国解决方案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代表性论文《经济特区与中国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与《从特区到自贸区:中国自贸区的特殊使命》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其代表性著作《中国经济特区史论》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35本重点书系之一,获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1年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其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研究”之成果《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一书入选法兰克福书展,由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英文出版;入选国家“两个工程”项目,由埃及斯福萨法出版社阿拉伯文出版;列入俄罗斯科学院涅斯托尔出版社出版计划俄文出版;入选中宣部“丝路书香出版工程”,蒙古文出版。该书2019年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陶一桃以《学者的责任与使命》为题作大会发言时表示,广东省不仅拥有中国最先改革开放的城市,同时又拥有着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与地区。40年前率先改革开放的实践,把率先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使命历史地交给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奋斗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今天,深化改革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又把许多崭新的理论问题再度具有挑战性地提了出来。诸如,如何在“一国两制”框架内以制度创新为路径实现区域一体化、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如何在经济繁荣的同时解决与之并存的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如何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保障每一个人都能公平均享民生幸福等等。

陶一桃指出,在中国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中,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在拓展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探索中,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进程中,尤其在践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实践中,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肩负着理论探索、创新的责任与使命,更有一份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兴盛而思考、呐喊的情怀与担当。

“获得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的称号以及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是我个人的荣耀,也是我们团队的荣耀。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是学者的使命和担当。我们作为深圳的学者,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当中最成功的经济特区的学者,将担负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中国道路寻找到理论依据,为中国道路寻找到实践中的发展内在逻辑,从而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中国经验。”陶一桃说。

潜心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研究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李凤亮是这次最年轻的一名获奖者。作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他在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两方面均作出重要建树:从建构“昆德拉小说诗学”出发,深入阐述了当代叙事理论的发展趋向,被誉为米兰·昆德拉小说理论系统研究“第一人”;提出“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整体观”等主要观点,成为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拓荒者”;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理论“探路者”,坚持和倡导“发展论”的文化观,在文化科技融合、新兴文化业态研究方面具有开创性成果。他近年潜心文化产业、文化创新研究,在艺术原创、城市文化、创意经济、文化软实力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在机理与战略路径研究”等,出版著作25部(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文化评论近200篇。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智库建设,为国家和地方文化健康发展理性建言。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深圳市“鹏城杰出人才奖”等。

李凤亮认为,当前全球发展趋势不断变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这些都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开拓了广阔空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由此日益呈现出对策化、跨界化、国际化、技术化的趋向。在此情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自觉,将学术兴趣与国家需求、个人“小我”与时代“大我”、“顶天”研究与“立地”服务紧密结合,以扎实根基、宽阔视野、前瞻意识、创新思维,不断推动学术研究与对策服务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在李凤亮看来,学术研究创新除了要遵循知识逻辑和学科规律,更要关注社会变化和时代潮流,换言之,实践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好的研究,不仅紧随时代、阐释时代,而且还能够引领时代、超越时代。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40年来广东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成就巨大,创新实践不断涌现,值得系统总结;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也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深圳2位学者获得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充分显示这些年深圳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李凤亮说,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意见颁布后,对深圳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期望。“深圳这个城市非常开放、包容,新思想、新理念不断,这也成为激发我们学术创新的一个源头活水。”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普通高等院校分管领导、前两届优秀社会科学家、优秀成果奖获奖者代表等近350人参加颁奖大会。(记者 李明)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