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10人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 深圳两学者榜上有名

条评论立即评论

10人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 深圳两学者榜上有名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学术又添殊荣。近期,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组织开展了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评选活动,共有10位学者获得“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李凤亮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 摄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 陶一桃 深圳商报记者 夏和顺 摄

原标题:10人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 深圳两学者榜上有名

分别为南方科技大学的李凤亮及深圳大学的陶一桃

深圳商报2019年8月5日讯 深圳学术又添殊荣。近期,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组织开展了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评选活动,共有10位学者获得“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深圳两位学者——南方科技大学的李凤亮及深圳大学的陶一桃入选。近日,记者走入了两位学者的办公室,深入了解两位学者的治学经历和教书育人理念,展现他们的学术追求和治学精神。他们都表示,深圳经济特区扩大了他们研究创新的空间和想像力,促使他们顺利实现了学术转型。

在深圳研究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

李凤亮为暨南大学文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2008年调任深圳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兼任创业学院院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0月起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后兼任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人文中心讲席教授。“1996年我到暨南大学念研究生,就发现南方的学术氛围非常活跃,有一种面向现实、立足当下的特点,当然面向现实的传统不只是今天,在康有为、梁启超那个时代已经很明显。2008年调到深圳工作以后,我发现人文社科研究不仅要解决现实问题,还要努力面向未来。”

据李凤亮介绍,他的研究跟一般的人文社科学者有所不同,传统学者往往会偏重于某个方面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对策研究,而他恰好在两个方面都做了一些工作。“这是由于时代的变化不断提供给我们新的命题,同时也跟个人的学术兴趣转移和变化发展有关。你要不断地从你所在的学科、时代和社会去寻找你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李凤亮的研究方向不断在转移和丰富,从早期的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研究到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再到今天从事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新研究,这既显示了其个人思考的嬗变,又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陶一桃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1993年调入深圳大学,现任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深圳)研究院院长。她介绍,深圳是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国有企业改制、政府职能转变等涉及到改革开放进程中大局性问题,都是从这里开始试验探索并向全国推广的。在这种氛围中,她开始研究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研究经济特区在中国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中的作用,了解经济特区的功能和使命,从而研究中国经济特区史和改革开放史。在这方面她有两部重要著作,分别是改革开放30年时的《中国经济特区史论》和改革开放40年时的《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

深圳学术研究要有一种未来指向

在李凤亮和陶一桃的治学经历中,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深圳给他们的学术研究带来很大的启发和开拓,是他们治学的福地。在李凤亮看来,深圳建市40年,这座城市通过创新驱动,打造了面向未来的城市特色。所以,这座城市的学术研究也要有一种未来指向。“深圳有很多学术研究确实是具有前瞻性、面向未来的。面向未来是出于城市建设的需求,也跟深圳毗邻港澳、面向国际有很大关系。我们发现,今天的人文社科研究跟过去不一样,具有对策化、跨界化、国际化、技术化的特点。”李凤亮认为,今天是人文社科学者最好的时代,提供给你的问题领域非常丰富,研究的技术手段也很新兴。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完全有条件去创立自己独有的学术领域和理论观念,这方面我们要有信心。尤其现在随着深圳的高校越来越多,这一进程也在加快。“我希望再过5到10年,可以形成深圳高等教育和人文社科研究的良好生态。”

陶一桃认为,特区是中国道路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路径展示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魅力和制度优势,获得了世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同、肯定和支持。

把知识和思想反哺给社会和时代

陶一桃表示,从经济特区到自贸区再到“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从中可见中国道路和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40年来,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奇迹。因此她的研究方向也从经济特区转向“一带一路”——向沿线国家介绍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供发展中问题的解决方案。几年来,她先后到过柬埔寨、越南、缅甸、老挝、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国,或介绍中国经验,或策划建立经济特区方案,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在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社会科学家,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我不是其中最优秀的,却是其中最幸运的。”陶一桃说。

同样,李凤亮的学术研究坚持关注社会现实,呼应时代需求,而在治学之余,他也经常跟公众和媒体保持互动,积极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以及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从小的角度来讲,是你个人的事情;但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又不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情。它有一种跟社会互动和反哺的关系。社会提供了那么多资源让你获得知识甚至思想,那你怎么把这些知识和思想反哺给社会和时代,我觉得这是今天每一个人文社科学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李凤亮表示,今天媒介的发达给知识界与社会的互动提供了很多机遇。在这个过程中,人文社科学者首先要做好自己的研究,这是根本。只有成为一个术业有专攻的人士,才可能有根据地做一些专业发言。同时他也坚持对不熟悉的领域不随便发言。他表示,人文社科学者还要找准跟公众和媒体互动的方式,比如参加座谈会、讲座等,因为在互动的过程中不只是付出,同时还能得到业界的反馈,获得新鲜的社会案例,有助于启发学术思考。(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 夏和顺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