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深圳全面启动国际化街区申报创建工作

条评论立即评论

深圳全面启动国际化街区申报创建工作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据悉,2020年至2021年我市将进入国际化街区全面推进落实阶段,各区、街道将通过推进“硬件”与“软件”设施建设相结合的形式打造出一批国际化街区样板。

深圳市国际化街区建设宣讲交流会现场。

原标题:以“国际化街区”引领国际化城市建设创新

深圳全面启动国际化街区申报创建工作

深圳特区报2019年07月22日讯 “Live Local, Live Global(越深圳,越国际)”,7月19日,由市委外办主办、南山区委区政府协办的深圳市国际化街区建设宣讲交流会现场,这则标语格外引人关注。探索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征途上,深圳将创新优势转化为国际化城市建设高水平发展的驱动力,结合产业规划、营商环境、人才引进等要素,提出全面创建“国际化街区”的深圳品牌,推动国际化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助力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打造一批国际化街区样板

记者从市委外办了解到,从今起至10月15日为建设国际化街区的集中申报期。各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全区范围内至少建设一个国际化街区,优先选择综合条件较好或重点开发建设的街道作为建设国际化街区的目标对象。每个国际化街区的建设区域由各区界定,原则上不超过一个街道的范围。各区可以结合全市规划和本区实际开展国际化街区研究及编制建设规划。市委外办将汇总国际化街区建设申报名单,报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审定后予以公布。

据悉,2020年至2021年我市将进入国际化街区全面推进落实阶段,各区、街道将通过推进“硬件”与“软件”设施建设相结合的形式打造出一批国际化街区样板。到2022年,深圳将对富有深圳特质的国际化街区建设模式进行总结提炼并进一步推广,辐射带动国际化城区的创新发展,形成深圳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的一个个精彩缩影。

以创新之举引导国际化街区建设

外国人综合服务网络、国际医疗机构、智慧交通设施、双语标识……构成了深圳国际化街区中的不同元素,然而,如何才能将国际化街区建设与管理理念得以更广泛地推广?

鉴于各区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市委外办会同全市多个部门根据《实施意见》出台了《深圳市国际化街区建设重点工作指引(2019—2022年)》(简称《工作指引》),对建设“国际化街区”提出了不同领域可供借鉴的具体对策,其中不乏创新之举。在硬件方面,全面推进国际化街区智慧化发展,例如,街区公共停车场智慧化改造,支持在部分街区开展自动驾驶试点研究,以智能化手段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今后将提升国际化街区公共服务水平,例如,鼓励有条件的街区开辟集展览、教育、休闲于一体的文化体验空间,鼓励街区周边15分钟步行生活圈内设立国际化医疗机构等。

此外,《工作指引》在引导街区治理多元化领域也提出了若干创新举措,例如,制定中英文的社区居民公约,共同维护街区公共环境秩序。采用邻里贡献积分制、充分发挥居家办公者、自由职业者及退休人员的特长优势,打造邻里互助生活共同体,促进中外居民融合。

以“国际化街区”开启国际化创新探索

2014年5月公布的《深圳市国际化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计划(2014-2015年)》首次提出推动建设福田东海、水围,罗湖百仕达,南山沿山、水湾,龙华观澜,盐田梅沙,龙岗华为8个“国际化试点社区”,并以此为试点进行推广提升全市社区的国际化水准。

经过近5年的时间,8个各具特色的国际化社区初具雏形,但在统筹规划和总体布局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尚未形成国际化社区建设的内在理念和路径体系。

市委外办去年起牵头相关部门成立了课题组,通过专题研讨会、座谈会、深度调研等方式,对标国际先进做法并结合片区规划、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核心要素提出“继续深化国际化社区建设,全力打造国际化街区”的路径探索。致力于建设全球创新之都的深圳不仅在发展前沿科技的新思维、新举措不断刷新,社会创新领域亦是如此。打造国际化街区,正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多元包容城市文化的有效举措。通过促进中外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为中国城市构建社会治理新机制提供“精彩范例”。


解读

市委外办主任蔡颖解读《关于推进国际化街区建设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

国际化街区:城市国际化的全新探索

蔡颖首先阐述了深圳建设国际化街区的意义:以街区建设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提升区域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成为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引擎;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宜居宜业的营商环境,吸引并集聚优秀的海内外人才;培育多元共融的国际交往氛围,提升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准从而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结合深圳市情和发展定位,蔡颖说:“深圳的国际化街区是集约高效、人才聚集、开放包容、宜居宜业、尺度适宜的区域,是能够协调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城市新节点。”

如何建设国际化街区?蔡颖梳理了深圳将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即到2022年,在全市各区建成首批15个国际化街区;到2025年,形成全市国际化街区网络;到2030年,形成集聚国际先进生产要素、知识技术和高端人才的国际化街区。

《实施意见》提出了“146”顶层设计框架,一个中心即以引领国际化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中心,四大理念,即突出“产城人融合、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共建共享”。六项具体工作全面推进国际化街区建设,即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人才服务、智慧化发展、国际化氛围及品牌传播。

蔡颖对六项具体工作进行详细解读。第一是“规划先行”布局全市国际化街区网络,统筹好“规划新建”和“存量盘活”两类关系:优先选择临近轨道交通站点、人口集聚潜力大的重点开发片区规划新建类国际化街区;对基础条件良好、配套资源丰富、产业优势突出的街道,进行“存量盘活”,通过更新改造先行打造示范点。

提升街区公共服务的国际化水平,教育与医疗是中外居民最关注的领域,《实施意见》对于如何引入国际教育与医疗资源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表述,例如,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外合作学校和国际化学校鼓励中小学设置国际理解课程、双语课程、多语种课程,提供双语指引标识、双语或多语种预约和诊疗服务,积极开展医疗质量国际认证,深化与国际知名保险机构合作。

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意见》将街区定位为解决人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服务的重要载体。“一方面依托区、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行政服务大厅等已有场所,设立综合性人才服务中心、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打造国际化的创新创业集聚空间,另一方面以专家智库作为支撑,通过培训等手段提升基层公务员的国际化水平,培育和扶持国际化社工机构以及国际志愿者组织。”

自动驾驶、绿色出行、智能政务……充满未来感的“智慧街区”逐步照进现实,“打造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是深圳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蓝图下,我们将建设出行便捷、绿色低碳、信息畅达的街区,”蔡颖透露,今后将支持街区开展自动驾驶试点研究,先行先试建设新型智慧交通设施。建立垃圾分类全过程监管平台,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同时将建设中英双语的街区智慧信息服务平台。

作为国际化街区“软环境”建设的一项重点,营造开放共享的国际化氛围已成为共识。《实施意见》从3个方面对提升街区国际化内涵进行了具体对策,首先是引导国际机构、跨国企业入驻街区,支持国际会议、会展和文体赛事落户街区,打造有影响力的街区中外交流活动品牌,其次是通过高品质的公益英语角和公共服务行业外语水平全面提升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第三是以国际礼仪进校园,在线教育资源为居民提供国际化课程提升居民素养。

“Live Local,Live Global/越深圳,越国际”,这是深圳建设国际化街区的宣传标语,蔡颖重点介绍了以构建品牌标识系统为核心的国际化街区的传播体系,“我们希望通过推广品牌标识系统,来增强中外居民对国际化街区的认知和理解。我们明年将编制国际化街区系列宣传画册。”此外,今后各区各部门都将拓宽传播渠道,发挥新媒体优势,结合国际形象塑造、国际营商环境和国际人才引进进行街区的全方位传播。


建言

北京大学教授陈可石:国际化街区应彰显深圳创新城市特质

“国际化街区应兼具国际化标准与深圳创新城市特质,彰显出深圳的文化自信,”陈可石分享了他对国际化街区规划设计的十大理念,在他看来,国际化街区应突出多元化原创性的特色,为广大深圳本土青年设计师提供更多机遇与灵感。

国际化,就是硬件上遵循国际标准,对标全球先进的街区,“深圳是一座以创新著称的城市,一定要体现深圳现代、创新、时尚的城市特质,这体现在国际化街区建设上就是要有原创性,体现深圳设计师的创新能力,”陈可石主张让更多深圳本土的年轻设计师参与国际化街区的规划设计,而不要一味强调国外设计师元素。在谈及街区规划设计美学理念时,陈可石更加崇尚生态美学,引入绿色技术理念,营造生态低碳社区,在公共开放空间设计中都多设置广场绿地系统,营造更多可呼吸的街区公共景观。

尽管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在陈可石看来,深圳拥有很多体现历史文化的标志,例如、大鹏所城、客家围屋等等,岭南传统建筑学元素如何在街区设计有完美的表达是体现深圳“文化自信”的一项内容,“兼具现代化与中国审美文化元素,深圳很多区域可以挖掘文化渊源建设特色客家小镇,这种富有岭南特色的街区反而更容易吸引全球目光,正如深圳打造国际化街区的口号就是:越深圳越国际。”


分享

南山区委书记王强:构建和谐共生的国际化城区新格局

“南山国际化的形成源于自然生长的国际化氛围,发展于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专业分工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南山区委书记王强表示,南山居住着来自155个国家和地区约2.8万名外籍人士,拥有7所国际学校和各类涉外平台及社区公共空间,这是南山建设国际化城区的天然优势。

近年来,南山区在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城区的道路上不断有创新之举。王强介绍说,2014年,南山区先行先试,提出打造蛇口国际化样板街区,形成了社区各国居民共处圈、辖区工作生活便捷圈、片区多元文化融合圈的“三区三圈”模式,样板街区国际化氛围日益浓厚。随后,南山区继续在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推广蛇口国际化样板街区成功经验,并对招商、蛇口街道内较成熟的国际化社区精品再提升。

随着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南山区不断探索,先后建成了沿山社区外国人服务站、蛇口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蛇口网谷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南山国际化交流中心等涉外管理服务平台,用一批批国际志愿者,在社区注入更丰富的国际化元素;用一个个服务项目,搭建起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用一场场高端国际活动,为交流与合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蛇口街道党工委书记蓝涛:“让外国人不感觉自己是外国人”

目前,蛇口登记在册外国人有7135人,来自106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在这里汇成了一处小联合国。如何让外国人真正融合到中国生活中?蛇口街道党工委书记蓝涛认为,让外国人没有感觉自己是外国人,这就是建设国际化街区的最终目标。近年来,蛇口街道通过创新涉外管理服务模式、完善基础设施以及提升国际化软环境等多元化渠道探索出国际化街区建设的一条新路。

蛇口街道建立全市首家融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采用“1+N”(“1”支专业队伍+“N”方力量)工作模式。除了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业务之外,中心重点在“服务”上下功夫,打造诸如法律讲座、语言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体验、Coffee Morning座谈会、看深圳等五大特色服务品牌。目前,蛇口街道建立双语微信公众号、组建了两个共计900人的外籍居民微信群,同时创建了一支100多人的规范化的国际志愿者队伍,为外籍居民融入社区参与活动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蛇口街道结合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西段建设,实施城中村和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打造了蛇口渔街和蛇口海洋博物馆等特色项目,同时建设了一批街心花园和花漾街区,完善公共双语标识为外籍居民提供生活便利。同时,蛇口街道强化社会治安管理,打造“安全街区”并通过中外传统节庆以文化融合促中外居民融合。

南风社会工作服务社总干事何珊珊:将外籍人士落地管理融入日常服务

“社区涉外服务中心的服务在警方和政府部门的涉外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南风社会工作服务社总干事何珊珊认为,面向大量外籍居民提供社工服务的核心是要打造为与外籍居民沟通情感与传递信息的桥梁与纽带。

何珊珊介绍,目前服务社通过政策宣讲类讲座、双语公众号平台、外籍居民微信群,将最新、与外籍人士最密切相关的政策和信息用英文传递给外籍人士,让他们了解中国法律以及深圳一些最新的政策法规。众多日常文化交流和社区活动拉近了中外居民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成为外籍人士获取资源与信息的重要渠道,“从某种程度来说,社区的涉外服务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化形象,也让外籍人士与在地的社区建立了信任和热爱,从而有助于他们通过志愿服务回馈社区,”何珊珊如是说。(记者孙锦

[责任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