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中国梦·践行者|陆建新:时代工匠书写中国建筑传奇

条评论立即评论

中国梦·践行者|陆建新:时代工匠书写中国建筑传奇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6月的深圳,艳阳似火。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工地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1万多名建设者冒着高温酷暑日夜奋战在施工一线,挥汗如雨。目前,这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最大会展中心一期建设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本月底将竣工交付。

陆建新长期坚守工地一线。(资料图片)

6月的深圳,艳阳似火。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工地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1万多名建设者冒着高温酷暑日夜奋战在施工一线,挥汗如雨。目前,这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最大会展中心一期建设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本月底将竣工交付。

作为项目钢结构技术负责人,陆建新带领团队一丝不苟地进行钢构件安装的查漏补缺。他说:“在工程收尾阶段不能有任何懈怠,不能留任何遗憾!”

陆建新现任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施工总承包项目部技术副总监兼钢结构项目部总工程师。陆建新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精益求精、淡泊名利。扎根施工一线37年来,他参建工程总高度3600多米,目前国内已经封顶的7座100层以上钢结构摩天大厦,他主持承建了其中4座,开发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或先进的钢结构施工技术,成为钢结构建筑施工领域顶级专家,不断书写建筑传奇,被誉为“中国楼王”。

陆建新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广东南粤工匠”“深圳市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个人二等奖”。

2018年10月24日,陆建新作为深圳市模范人物代表,在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长期扎根施工一线,时刻将沉甸甸的责任装在心中

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部二楼,公司原本为陆建新配备一个单独的办公室,但他从来没有用过,而是一直与9个同事挤在一间大办公室里。“作为团队负责人,不能搞特殊化。”陆建新说,与大家在一起办公,交流起来更方便。

陆建新于1964年出生于江苏海门,1982年中专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工程测量专业,从最基层测量员做起,扎根施工一线37年,辗转工作于国内外8个城市,参与44项工程施工,有的工地一待就是好几年。他不图清闲,主动舍弃安逸的更高层级的管理岗位,坚持“干一行爱一行”,始终坚持与施工技术打交道、与一线工人打交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造了突出业绩。

陆建新乐于学习、勤奋钻研。白天在施工现场奔波,晚上或伏案研读技术书籍,或与工友们一起探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积累、提升。除了测量员,他还干过塔吊装卸工、开过卷扬机等。公司每引进一台新设备,他都要深入工地,潜心研究其原理和使用技能。工地上的绝大多数设备,他都能熟练使用。

2018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来袭,靠近海边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工地面临严峻考验。台风渐行渐近,陆建新抓紧深入工地每一个关键点位,仔细查看,不放过一个细节。那一天,他是项目部最后一个撤离工地的人。第二天上午,台风警报解除不久,项目部同事就在微信工作群里看到了一组会展中心工地的最新照片。原来,台风过后,陆建新放心不下,待警报解除他第一时间赶到工地,现场情况让他很欣慰,随后他高兴地发微信告诉大家:工地安然无恙,经受住了台风的考验!

无论在哪一个岗位,陆建新都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装在心中。

作为享誉国内外的钢结构建筑施工领域顶级专家,不少企业、机构、猎头公司纷纷向陆建新抛出了“橄榄枝”。面对企业多次开出数百万年薪的诚意聘请,他都婉言谢绝,选择坚守施工一线。他表示:“要把工作当修行,专注做一事,虽然年复一年很辛苦,但干的都是地标工程,觉得无上光荣。”

专注每一个细节,以近乎严苛的标准提高建筑质量

无论从事哪一个项目施工,陆建新都十分严谨,始终恪守“质量至上”的理念,耐心细致地推敲每一个细节,事无巨细地琢磨每一个变数。

“他对每一项工作都要求严格,力求完美。” 陆建新同事张弦介绍说,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施工方案,他逐字逐句推敲,先后改了十几遍,体现了常人难以理解的严谨、精细和苛刻。

1984年,陆建新被派往中国第一幢超高层钢结构大厦——深圳发展中心项目。当时我国没有超高层钢结构建筑施工经验,一家落标的境外企业说“你们就等着盖出第二座比萨斜塔吧”。他暗暗较劲,认真研究测量方案,反复校核安装精度,深圳发展中心至今仍屹然挺立。1994年,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开始动工,他自制测量仪器支撑架,创新采用全站仪配小棱镜、激光反射片等测量方法,成为钢结构安装行业测量标准工艺并沿用至今,将大楼整体垂直偏差控制在当时代表世界最高水准的美国标准允许偏差的1/3以内。

对陆建新来说,项目图纸再厚,他也会在第一时间看完,并仔细研究,确保项目不因错看、漏看图纸而打糊涂仗,不因没有发现设计缺陷而打窝囊仗。

施工现场管理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陆建新始终牢记对项目、对员工的责任,每天提前半小时到项目现场,每天坚持到工地巡查,每周一6点50分组织召开安全晨会,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始终如一。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的展厅屋盖是倒三角桁架结构,桁架单元的最大吊装重量是97吨,属于重大危险源施工。2017年12月22日,该项目展厅桁架结构将进行首吊。为了保证施工顺利,陆建新决定提前一天进行试吊,结果前两次试吊装都失败了。

陆建新见状二话不说,只身爬到了三层楼高的棚顶吊。他先是通过步距测量和铅垂测量对重心进行定位,然后指导工人对钢丝绳的吊点进行绑扎,并在钢丝绳的端头又增加了“吊装葫芦”,用来调整吊装的角度和长度。9个多小时后桁架单元缓缓落在胎架上平稳就位,陆建新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了。

孜孜不倦钻研,推动中国钢结构建筑施工技术领先世界

在今年4月举办的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受邀参展的中建钢构有限公司一举斩获两项金奖、两项银奖,并获得罗马尼亚国家代表团颁发的特别奖,标志着中国钢结构施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37年来,陆建新勇于创新,始终孜孜不倦地钻研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破解过成百上千的技术难题,将中国钢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推向世界领先水平,将中国建筑高度从100米提升至600米的世界高度。

2000年广州新白云机场航站楼项目,计算机刚开始在工地使用,陆建新就巧用计算机三维模型核对手工计算数据,极大提升了效率和精度。2004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项目,陆建新带领团队成功化解10项“第一次”难题。2007年,广州西塔项目,发明斜钢柱无缆风绳临时固定技术,创造“两天一层楼”的高层建筑施工世界纪录。

2012年,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使用的四台大型动臂式塔吊须附着在井筒外壁并逐步爬升到600米高空,这一做法当时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他带领技术骨干,历时数月反复研讨论证,最终攻克了这项世界级难题,研发了“悬挂式外爬塔吊支承系统及其周转使用方法”, 减少1100多个塔吊使用台班,节省工期至少96天,取得直接经济效益7680万元。他迅速将该技术在天津117大厦等项目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技术于2014年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于2017年夺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

同样在这块工地,陆建新带领团队攻克难关,创下了“国内第一立焊”“国内第一仰焊”“国内第一厚焊”等施工技术记录。

多年来,陆建新创新了巨型钢管柱开孔养护混凝土、压型钢板与钢梁贴合器等技术措施。他主持研发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超高层复杂体系巨型钢结构安装成套技术”等11项科技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主持及参与完成的国家专利达400余项。中建钢构获得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他参与了其中4项,个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记者 窦延文)

[责任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