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建成创新载体2190家!深圳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

条评论立即评论

建成创新载体2190家!深圳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今年一季度,深圳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9%和11.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居全国城市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继续成为全国一面旗帜。

原标题:大力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

深圳累计建成创新载体2190家

深圳特区报2019年05月07日讯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让深圳创新发展再提速。今年一季度,深圳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9%和11.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居全国城市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继续成为全国一面旗帜。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深圳正大力提升基础研究能力,补齐短板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深圳市委强调,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前,全市已有8家诺奖实验室挂牌,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两个广东省实验室已落户,全市基础研究机构达到13家,已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190家,今年内还计划新增国家及省级等各类创新载体超过100家。随着基础研究能力增强,深圳有望进一步提升核心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建设世界级湾区贡献力量。

推进“从0到1”基础研究

研究发现,那些通过科技革命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有专家指出,美国近25年的经济增长,50%以上归功于以基础研究为动力的研究和开发。

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长期以来是深圳的短板。市科创委负责人坦承,总体来讲,目前基础研究仍是深圳科技创新体系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布局与投入不足,缺少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及创新载体等。

唯有强化基础性科学研究,才能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内生原动力。近几年,深圳相继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等系列政策、法规和文件,强力推动和加快基础科研工作。同时,深圳获国务院批复建设全国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制订并发布了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特别是去年出台《深圳市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办法》,在科研课题、科研组织、科研设施、科研人才和科研合作等方面提出五大任务23条具体举措,为基础研究提供稳定、长期、充足的创新资源支持,为创新发展提供稳定持续的动力源泉。

与此同时,深圳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多层次多模式合作,新建、扩建一批大学及科研机构,引进和建设一批新型研究机构,培养和引进各类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推动基础研究不断向前。

目前,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4所大学入选新一轮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计划,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单独招收本科生,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开工,深圳技术大学去筹设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获批,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正式签约。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190家,其中国家级116家、省部级587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这些科研院所的勃兴和创新载体的层出不穷,正不断改变深圳基础研究薄弱局面。

高水平布局创新平台建设

两个月前,位于西丽的深圳内尔神经可塑性实验室正式授牌,如今团队已全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这是以诺奖得主厄温·内尔命名的深圳又一个诺奖实验室。

深圳先进院脑所研究员、实验室成员周涛说,理解神经可塑性原理对理解大脑的运作至关重要。通俗来说,神经可塑性是大脑学习、记忆的基础,不仅关乎人类的学习认知能力,也与大脑疾病密切相关,比如应用在治疗药物成瘾和恐惧记忆等方面。

“预计到2019年底,这个诺奖级科研团队将达到50人。”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说,实验室将通过内尔教授汇聚一批杰出的脑科学家,促进深圳与国际一流脑科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主要的脑科学聚集地,希望在国际脑科学舞台发出“深圳声音”。

创新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进行前沿研究与转化……像内尔神经可塑性实验室这样的创新平台,正在深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过去的一年,鹏城实验室快速推进各项工作,体现了新的深圳速度。”深圳鹏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邹鹏告诉记者,实验室从零开始,按照国际实验室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现已集聚18位院士,成立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和量子计算5大研究中心,建有三大科学装置,部署云脑开源平台与智能应用项目等8个研究项目,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目前,广东7个省实验室就有2个落户深圳,全市累计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今年前3个月,南科大杰曼诺夫数学中心、内尔神经可塑性实验室、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3家诺奖实验室在深圳挂牌成立。市科创委负责人表示,深圳“补短取长”的步伐不会停歇,还将系统布局建设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研究型大学,力求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性成果,仅2019年就计划新增国家、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载体100家以上。(记者 闻坤

[责任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