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深圳新闻 > 图片深圳 > 

专访|画家笠夫:绘画不是艰苦,是精神安慰剂

2019-04-26 14:52来源:深圳特区报

image.png

深圳特区报2019年4月26日讯 细腻的线条、精湛的技法、古意盎然的气韵带来高雅的艺术享受。“此心安处是吾乡——笠夫国画个展”将于4月30日—5月12日在深圳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展出画家笠夫近两三年的作品。近50幅的画作,涵盖了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扇面小品等。展览亮点纷呈,印证了画家的扎实功力和全面性,也多角度呈现了画家本人的心路历程。

image.png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子静认为,笠夫的扇面和小品,多样化的风格之下,传承虽是主线,但气韵和风貌已经打上了笠夫自己的烙印。“如借用王蒙笔法,又不是王蒙那种密不透风。他学其神韵,又带有他本人特有的风格气质,清新,静雅。”

image.png

丹青笔墨写华章

画家笠夫生于书香家庭,幼承庭训,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青少年时期受到著名鉴赏家杨仁恺先生的指点。十几年前笠夫是深圳著名的电视人,留学日本,游学央美。后来转行,专习绘画。四年前,笠夫于声名鹊起之际,开启了艺术上的国际化之旅。

2015年,笠夫成为加拿大全国性的画廊——维多利亚温切斯特画廊重点推介的东方艺术家。笠夫是其60余名全球艺术家中唯一的中国人。3年后,笠夫不仅得到了加拿大艺术界和媒体的认可,作品也被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的藏家广泛收藏,奠定了笠夫作为国际性画家的重要一步。

在2017年,凭借画风的独特与纯粹,笠夫的3件作品进入加拿大维多利亚美术馆。这场以纪念加拿大150周年国庆的大型画展上,笠夫的两幅青绿山水、一幅翎毛作品,吸引了大量的观者,成为现场的亮点。现场的资深专家表示,笠夫的作品“山水间有大雅、不媚俗。”

如今,笠夫回到深圳,在这个与他结缘的城市举行个展,也可以看作是对其艺术生涯的一次小结,一次汇报与一种眷恋。

作为一名媒体人,笠夫用12年完成跨界转型,他用作品让西方知道中国艺术的唐宋之美和高雅意境;与此同时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深圳人,25年前把老家当故乡,如今人在海外,他的心灵故乡却成了追梦圆梦的大深圳。

image.png

气韵生动具有独特风貌

国画大师李可染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就是说画者一定要胆大,才画得好画;“所要者魂”指的是艺术作品要有精气神。

含蓄的、宁静的、淡远的、淳厚的美……观笠夫的画能感受到一种独有的精气神贯穿其中。笠夫作品有着中国传统画的纯正根脉,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语言。正如关山月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张新英所评析,笠夫的作品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它给人以启迪;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系主任胡斌认为,笠夫打破了很多界限,重拾传统,又不照搬传统。

中国美术家学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皮道坚在点评笠夫的作品时表示,在新水墨、当代艺术铺天盖地之际,笠夫却独辟蹊径,勇于到中国传统艺术中去寻找,去探索,这本身就需要一种自由之精神。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师承古人的过程里,笠夫是学其神,得其心。就像他的山水长卷,有倪瓒的风骨,黄公望的笔法,赵孟頫的气息,加上自己的布局心思和色彩运用,从而在传承中呈现笠夫独有的风貌。这样的点评再恰切不过。

image.png

临摹古典大师是最高级的学习

相比过往,笠夫的大转变是由最初的冷色调,到当前的宁静唯美、唐宋画风。这源于与西方绘画的对话结果。在这场中西碰撞中,笠夫最终选择了东方式的回归:到古典与传统中去,寻求艺术的真谛。

作为60后,笠夫属于对中国文化感情深厚、又有全新理解的一代人。由于有机会接触并深入了解西方,尤其是西方的误读和偏见,激发了笠夫对祖国、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最终使他回归传统,并由此找到了艺术的方向,心灵的归处。

从传统里寻找,临摹是一种途径。在他看来,临摹古典大师是最高级的学习。每当看到古人优秀的东西,总是不断被感动,见贤思齐,逐渐融进自己的骨子里。如倪云林的“洁癖”,是对世俗化的反省,对浮躁社会的冷观。如赵孟頫的寄情于画,对自己身世经历的感慨,以致寻求绘画的纯粹与超然,他越来越偏爱“不食人间烟火”的画风与生活。

绘画对笠夫意味着什么?笠夫坦言,绘画于我,是与古典大师对话的过程,也是心灵升华的过程。绘画不是艰苦,是精神安慰剂。绘画是让我忘记痛苦的过程。

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责任编辑:施冰冰]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