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政务新闻>

深圳口岸“十大行动”40项举措助推大湾区建设

条评论立即评论

深圳口岸“十大行动”40项举措助推大湾区建设

分享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提出加强内地与港澳口岸部门协作,扩展和完善口岸功能,依法推动在粤港澳口岸实施更便利的通关模式,提升粤港澳口岸通关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人员、物资高效、便捷流动。

原标题: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王守睿: 

“十大行动”40项举措助推大湾区建设

王守睿接受南方日报专访。刘玳杞摄

南方日报2019年4月17日讯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提出加强内地与港澳口岸部门协作,扩展和完善口岸功能,依法推动在粤港澳口岸实施更便利的通关模式,提升粤港澳口岸通关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人员、物资高效、便捷流动。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铺开的新阶段,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如何践行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如何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定位与规划?

日前,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王守睿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及港澳,口岸是重中之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往往是开放倒逼改革,口岸处于开放的最前沿。深圳市口岸办迅速响应、快速行动,在结合深圳口岸实际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十大行动”40项举措,并将近期、中期工作安排实,远期工作规划到2025年。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口岸办要站高一位、远看一眼、深想一层、快干一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提高口岸工作的系统性与能级,让口岸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真正发挥关键的支点作用、联通的节点作用、重要的载体作用、带动各方面发展的抓手作用。”王守睿说。

平衡便利与监管

通关效率必须大幅度提升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印发,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深圳市口岸办如何对深圳的口岸工作进行定位?有何规划?

王守睿:口岸是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生产全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全面紧密合作的基础前提。规划纲要强调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就是打造流通节点的硬件基础,深圳口岸的硬件提升,特别是广深港高铁西九龙、莲塘等新口岸的建设和其他老口岸的扩容升级,必须以适应和服务大湾区建设需求为首要目标。

在跨境合作、跨境贸易方面,口岸通关便利化是重要课题。在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深圳口岸尤其是与进出口高度关联的海、空港口岸和皇岗、深圳湾、文锦渡、沙头角等提供大宗货物通关的陆路口岸,通关效率必须有大幅度的提升。在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等平台过程中,我们将为人员、科研设施、技术装备在合作区的出入提供最大程度高效便利的口岸通关服务。

口岸是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重要窗口。规划纲要提出共同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归根到底是要使粤港澳居民能够分享到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成果,特别是要提升港澳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规划纲要发布后,我们经过反复学习、研究,提出了服务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十大行动”40项举措。市政府在3月15日召开的口岸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专题会议上,对“十大行动”40项举措予以高度肯定,被评价为方向明确、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既系统全面又具体务实。

“十大行动”40项举措包括以打造深圳“大口岸”格局为目标,健全四个方面工作机制的“机制创新行动”;包括新老口岸规划、重建、改造的“扩容升级行动”;聚集亮点、树立标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标杆打造行动”;支持和推动查验部门优化查验流程,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效率的“加速提效行动”;全面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深圳口岸跨境贸易便利化的“营商优化行动”。

还有“产业助推行动”服务和推动深港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合作,支持深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融合联通行动”用以加强与港方口岸部门的交流合作,为两地在就业、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融合创造良好条件;“和谐畅通行动”致力于改善口岸及周边地区交通组织,服务助推深港交通对接联通;“平安守护行动”将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改进和加强口岸安全防护工作;“专业引领行动”将通过深入开展大湾区建设口岸通关课题调研,为重大决策提供参考。

以点带面,先行先试

突破口岸监管固有思维方式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提出,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对此,深圳市口岸办将怎样落实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

王守睿:大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战略工程。口岸基础设施的提升和通关服务的优化,也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既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全局的规划,也要有灵活、务实的实施策略,确保口岸建设的各项目标稳步推进。

一是抢抓机遇,善于借力。大湾区建设是重大的国家战略,也是深圳口岸做强做大、有所作为的重要机遇。作为口岸主管部门,协调好口岸各查验单位、口岸服务单位以及港方口岸相关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二是对标一流,勇于争先。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统一和深化对大湾区战略的思想认识,统领口岸服务助推大湾区的各项工作。要以大湾区建设发展的眼光,对标国际一流,坚持口岸建设的高标准,特别是新建设施,要确保处于领先水平。

三是远近结合,先易后难。既要有长远的谋划,也要有务实的态度。从深圳口岸目前的情况看,相对而言硬件提升容易、软件升级较难;单向加快港澳向内地流动较容易,实现内地与港澳流动双向加速较难;通关模式改革方面,“管”比较容易,“放”比较难。创新突破一方面要敢“放”,另一方面也要能“管”,先确保“管”得精准到位,“放”就能心中有数、底气十足,改革举措的推行就能水到渠成。

四是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在口岸监管机制体制改革的层面,固有的思维方式、执法模式必须有所突破。涉及通关监管体系层面的制度创新,需要在条件较好的局部先行先试。

其中,西九龙高铁口岸因为位置的重要性、轨道交通的特殊性和“一地两检”的优越性,可以作为口岸环境提升和通关模式优化的一个集中着力点;莲塘口岸作为受到各方关注的重点项目,必须打造成口岸建设的新亮点、新起点;皇岗口岸改造因为事关“东进东出、西进西出”口岸功能布局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势必成为查验模式创新的聚焦点;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前海口岸的规划建设,则将是改革进一步打开局面的创新突破口。

五是立足实际,注重实效。要特别重视口岸安全工作,正确处理安全防控与通关便利的关系,切实防范各种风险。

确保莲塘口岸如期开通运行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将尝试特别监管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提出创新通关模式,更好发挥广深港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作用,推进莲塘/香园围、广深港高速铁路西九龙站等口岸的规划建设。在助力深圳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方面,深圳市口岸办有哪些切实举措?

王守睿:首先,确保莲塘口岸如期开通运行,是今年口岸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莲塘口岸的设施建设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8%,开通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后的攻坚期,我们的目标是9月30日前具备开通运行条件。为此,我们牵头成立了多部门联合专责小组,实行“一套专班”“一周一推进”“一周一督查”“一周一通报”“一月一协调”的“五个一”工作模式,全面倒排工期。

皇岗口岸重建正处于前期规划阶段。我们成立专责工作组,下设6个协调小组实行专班运作。目前已配合深圳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提出了原址重建和异地重建两类3种规划方案。皇岗口岸重建后的查验模式设置,将以“合作查验、一次放行”为最低目标;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将尝试“特殊区域、特定人群、特别监管”的新模式。沙头角口岸重建项目已经完成可行性研究,正在与盐田区政府全面对接,以更好地服务于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的需要。

高铁西九龙站口岸通关环境优化提升工作已经全面启动。目前调研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对出入境旅客和现场工作人员的调查问卷已完成500余份。此项工作得到深圳海关、深圳边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海关旅客行李物品监管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试点即将在该口岸展开,旅客查验通道X光机设置的调整已经提出优化整改方案,正在组织专家论证。旅客监管查验模式改革有望在西九龙站口岸先行先试并取得突破。

打造“大口岸”新格局

在条件成熟时增设24小时通关口岸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提出,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港澳与内地的交通联系,提升粤港澳口岸通关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人员、物资高效便捷流动。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方面,深圳将有哪些突破?有何难点?

王守睿:目前深圳有15个一类口岸,相当于全要素流动渠道上的15个阀门和节点。这些节点的容量大小,也就是口岸的通关能力、通关极限,将决定流通渠道畅通与否。我们要打破目前全市口岸散点分布、各自为政的局面,增强全市陆、海、空、铁口岸作为整体的协调性,发挥深圳作为全国最大口岸城市的规模优势,打造“大口岸”的新格局,形成口岸“一盘棋”。

在口岸的新建、改造和优化上,在功能布局和规划标准上,我们会重新定位。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的整体框架下,根据新的形势重新分析口岸流量需求和变化趋势,合理调整口岸功能布局,使之适应大湾区建设的需要。

如果说“硬联通”是口岸的身体,那么口岸通关机制的“软联通”就是灵魂。因此,在通关模式和查验模式上,我们关注查验单位信息互通共享,努力通过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提升通关监管效能,营造高效、便捷、安全的口岸通关环境。

在皇岗口岸改造重建方案的研究当中,在重点研究重建后的查验模式时,我们比对了国际通行的4种查验模式后,倾向于建议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目前正在抓紧研究,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难得的机遇,尽最大努力在皇岗口岸重建后实施更加快捷、便利的通关查验模式。

推动查验模式改革创新的难点在于,目前皇岗口岸重建方案仍未确定,重建后无论选择哪种查验模式,都将是对现有查验模式的创新。涉及对现有传统模式的突破,除了需要海关总署、国家移民管理局等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外,更需要港方的协同和配合。所有的改革创新举措,都将严格遵循中央顶层设计。

深圳湾口岸24小时通关经过研究论证,已经提出初步实施方案。今年我们开展了相关调研,增设24小时通关口岸确实能把口岸这个阀门开到最大,让各类资源要素流动起来更加方便。但同时涉及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公共资源的投入,涉及深港双方的沟通、协同和合作,也涉及到深港双方交通系统、查验系统的负荷能力,还需要考虑国家政策、查验单位人员配置、口岸场地接驳等诸多因素,我们将密切关注深港双方的通关需求,提前运作,在条件成熟时增设24小时通关口岸。

目前,文锦渡口岸鲜活产品货运的转移,我们正在加紧研究,并与港方开展进一步沟通。同时,我们在尝试与港方口岸部门建立更加紧密、高效的协同联动机制,在完成相关事项的梳理后,已经与港方进行了初步对接。在口岸设施建设和口岸管理服务两个标准化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启动课题研究,下一步将选择有代表性的莲塘、深圳湾口岸开展试点。

此外,我们积极携手海关、边检落实大湾区建设对口岸通关监管创新的各项要求,全力支持监管部门在查验流程优化和通关模式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以新口岸规划建设和老口岸改造重建为契机,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查验监管模式;充分运用“一地两检”等优势条件,促进深港口岸查验的对接与合作。

我们希望,经过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到2022年,深港口岸在互联互通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和通关协同等方面实现紧密衔接,港澳居民经深圳口岸往来内地更加便利,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高效,深圳口岸“一体化”的规模优势逐步显现,“大口岸”格局基本形成。

●创新突破一方面要敢“放”,另一方面也要能“管”,先确保“管”得精准到位,“放”就能心中有数、底气十足,改革举措的推行就能水到渠成。

●深圳口岸的硬件提升,特别是广深港高铁西九龙、莲塘等新口岸的建设和其他老口岸的扩容升级,必须以适应和服务大湾区建设需求为首要目标。

●如果说“硬联通”是口岸的身体,那么口岸通关机制的“软联通”就是灵魂。

●要打破目前全市口岸散点分布的局面,增强陆、海、空、铁口岸作为整体的协调性,打造“大口岸”的新格局,形成口岸“一盘棋”。(●南方日报记者何雪峰)

[责任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