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群众和企业之烦,即是营商环境改革所向

条评论立即评论

群众和企业之烦,即是营商环境改革所向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如话家常、接通地气的话语,说到了广大群众和企业的心坎上;让人无可辩驳的发问,击中了一些政府部门服务的欠缺。矢志于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深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对准企业和群众的烦恼和吐槽,闻过即改,向更高标准迈进。

如话家常、接通地气的话语,说到了广大群众和企业的心坎上;让人无可辩驳的发问,击中了一些政府部门服务的欠缺。矢志于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深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对准企业和群众的烦恼和吐槽,闻过即改,向更高标准迈进。

4月1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优化营商环境,从一张复印件开始》在网上和深圳人的朋友圈刷屏。文章作者是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伟中。

这篇文章谈到,群众和企业办什么事烦,就把什么列入改革的范围;办什么事难,就把什么纳入必须解决的范畴。文章提出,当前,营商环境最大的“痛点”“堵点”,企业和群众吐槽最多的还是政府审批流程、办事效率。文章还讲述了群众办理计生、房产等证明材料的烦恼,对深圳营商环境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手术刀般的精准剖析。他还问道:“企业能为办事者提供免费复印服务,为什么政府部门做不到?”

如话家常、接通地气的话语,说到了广大群众和企业的心坎上;让人无可辩驳的发问,击中了一些政府部门服务的欠缺。矢志于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深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对准企业和群众的烦恼和吐槽,闻过即改,向更高标准迈进。

平心而论,深圳近年来锐意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敢于创新,勇于突破,营商环境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在优化政务服务方面,深圳率先推出了40余项“秒批”、300项“不见面审批”,实施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深圳90”、商事登记“三十证合一”等举措,还对照世界银行指标评价体系,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推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四个千亿”计划……这些可圈可点的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政务服务水平,也提升了市民与企业的满意度。

百尺竿头,尚需更进一步。深圳瞄准的是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崇高使命,必须坚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达致最高最好最优,不仅要有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更要精益求精打磨和改进细节。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一件名牌产品和普通产品的区别,往往从标牌、纽扣、拉链等细节就能看得出来,普通产品的细节比较粗糙,而名牌产品则精致得每一个细节都令人赞赏。

从一张小小的复印件,也能管窥出一个城市政务服务水平乃至营商环境的水准。有的政府部门不能提供免费复印服务,其服务意识竟然落后于一些企业;群众需要反复提交各种各样的复印件,说明“信息壁垒”“信息孤岛”仍亟待破解;有的市民提交的复印件总是不合要求,而办事窗口工作人员却不能事前交代清楚,则说明“以办事者为中心”的政务服务理念落实不到位。从类似于复印件的小问题中,我们能追根溯源发现有些政府部门服务意识的弱化,也能找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着力点。

对准群众和企业不满意的地方,从细节、小处做起,做足绣花功夫,就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只要政府部门真心去做,通过座谈、调研、走访、暗访等多种形式,倾听群众和企业的“恼火事”“烦心事”,就会发现优化营商环境还有不小的空间,还有大量工作需要我们赶紧去做。站在群众和企业的角度审视城市的营商环境,勇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倒逼政务服务供给侧改革,深圳的营商环境一定能拾级而上,成为享誉世界的城市名片。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工作导向,真正把人民摆在“C位”。(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