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政务新闻>信息公开>

深圳气象守护城市可持续发展

条评论立即评论

深圳气象守护城市可持续发展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3.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据了解,深圳立体综合气象观测体系覆盖全市74个街道,平均每1.5公里有一个气象监测站,提供1分钟×24小时的监测服务,观测的数据1分钟内到预报员桌面,2分钟共享服务市民。未来,深圳市气象局将依托入选国家首批国家气候观象台,拓展服务领域,更好地服务深圳美好城市建设。

  3.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3月21日下午,在深圳市气象局举办的“太阳、地球与天气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上,有专家表示,当前的气象已不局限于天气预报,而是囊括了气象观测、预警预报、生态气象等领域,气象这粒“盐”早已浸润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的方方面面,深圳气象人正致力于为城市趋利避害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深圳各行各业增姿添彩。

警惕:城市可放大气象灾害

  针对2019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太阳、地球和天气”,气象专家解释:太阳对地球的气候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地球水分循环、四季交替、冷暖变化归根结底都是太阳驱动产生的。

  深圳地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较高,水汽丰沛,大气运动极其活跃,深圳也因而频繁受到中低纬度天气系统的交替影响,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多发,给深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过去30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深圳气候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气温升高。年平均气温比上世纪90年代上升明显,2003年达到峰值,随后经历了先回落后上升的波动,2003年平均气温23.4℃,比1990年高0.3℃,2010年以来的9年,深圳平均气温23.2℃,也高于上世纪90年代,历史最暖的前10年中,有7年出现在2000年之后,特别是暖冬出现概率明显增加,刚刚过去的冬季为历史最暖;二是极端降水增加。历史最大年雨量、最大单月雨量和最大日雨量,均出现在2000年以来,近几年小时雨强频繁刷新记录,前两名依次出现在2016年和2018年。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深圳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总量、人口数量也迅速增加,使得城市在灾害面前的暴露度和脆弱性都有所增加。可见,在深圳除了天气自身时常“走极端”外,城市自身也具有“放大”气象灾害的作用。统计表明,深圳及周边地区平均每年发生的约20次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80%以上。

应对:构筑综合气象观测网

  为了捕捉灾害性天气的行踪,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深圳市气象局建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气象观测网络,在深圳的灾害性天气防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由于其具有多圈层多要素监测的能力,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产生明显效益。

  据了解,深圳立体综合气象观测体系覆盖全市74个街道,平均每1.5公里有一个气象监测站,提供1分钟×24小时的监测服务,观测的数据1分钟内到预报员桌面,2分钟共享服务市民。可提供75种不同要素、不同角度的观测数据,为预报天气过程的“诊断”提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综合气象观测网罗了跟市民生活、城市建设相关的风、温、雨、雾霾、辐射、温室气体等方方面面,为防灾减灾、生态和环境评估、资源承载力评估、低碳城市建设、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气象观测不仅直接为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服务,更可以从趋利和避害两个角度,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尤其在近几年,考虑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影响到地球的电磁环境,从而对无线电通讯、精密电子设备的运转造成不利影响,深圳综合气象观测网还加强了空间天气探测能力,通过对太阳活动的密切跟踪,判断是否存在太阳风暴的可能性。这项工作在2017年还被纳入了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业务,得以在更广阔的格局下进一步发展,服务更多领域。

点赞:气象全方位服务城市发展

  深圳市气象局基于综合气象观测网数据,从城市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三方面,围绕城市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开展跨行业、跨学科的气候变化相关研究和决策服务,为深圳建设宜居宜业气候适应型城市做出贡献。基于历史气候数据挖掘,制作发布全市台风、强降水风险评估产品,开发了台风、大风综合指数等产品,让防灾人员和市民直观了解不同区域的气象灾害风险,以及正在影响的台风、暴雨的强度等级和历史排位,从而能够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有效避免或降低生命财产损失。

  同时,深圳市气象局还持续开展灰霾、气象扩散条件监测、环境气象监测、城市热岛监测和分析,为我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等工作提供多种服务。尤其是深圳市气象局在我国内地率先对外发布了细网格气候信息平台,提供精细到1公里的风玫瑰图等细网格气候信息,为相关规划设计部门实施绿色规划项目、开展城市自然通风评估和改善城市微气候环境提供基础数据。

  另外,为了让公众及时掌握了解自己所需要的气象服务产品,深圳市气象局不断优化最佳的传播渠道,从最早的121气象播报,到现在的“两微一端”、抖音等等,气象部门已经构筑了一个全媒体气象资讯、服务信息传播矩阵。

未来:持续给力美好深圳建设

  为加强我市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近日,深圳市规划部门将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深圳雷达他、石岩观测场、西涌海洋气象观测场、深圳气象梯度观测塔等5个气象观测点及其探测环境保护范围纳入规划“一张图”和我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为做好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和生态气象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揭示气候变化事实到服务城市管理治理、污染防治攻坚、海绵城市建设等,深圳气象综合观测在城市灾害性天气防御、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具备较强的观测能力和先进的观测水平,在2019年中国气象局公布的全国24个国家级气候观象台名单中,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在列,是珠三角唯一入选的台站。

  按照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主要聚焦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环境综合观测区,发挥特区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发展提供服务,也为中国气象科学事业发展贡献深圳智慧。同时依托国家观象台平台,加强对外合作,汇集行业资源,培养本地人才,为深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好服务。

  未来,深圳市气象局将依托入选国家首批国家气候观象台,拓展服务领域,更好地服务深圳美好城市建设。提升应对城市气象灾害服务能力、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为治水提质提供长效支撑。针对治水提质工作中生态补水需求,基于目前国际先进的水文模型,建立适合深圳地区各流域的水文模型,以坪山河和龙岗河为试点,开展流域降水与河道断面水质的关系研究,并开发相关服务产品,为治水提质工作事前精准预报、事中实时决策和事后科学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加快推进湿地、山区、森林生态气象观测站建设和数据分析,做好深圳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等气象保障服务,并为市民提供全市不同区域的舒适度指数等健康气象服务,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易红梅、李沛奕 图:谢明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