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奋笔新答卷 深圳再出发

条评论立即评论

奋笔新答卷 深圳再出发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一年来,深圳以经济特区的使命担当,按照“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的要求定位,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以时不我待的拼劲和干劲,交出了一份改革开放的新答卷。

原标题:奋笔新答卷 深圳再出发

——我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重要讲话精神纪实

生机勃勃的前海。

2018年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寄望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指出“深圳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圈定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认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谆谆教诲、殷殷嘱托,为广东、深圳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磅礴动力。一年来,深圳以经济特区的使命担当,按照“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的要求定位,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以时不我待的拼劲和干劲,交出了一份改革开放的新答卷。

牵住营商环境改革“牛鼻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原音重现: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一个必须跨越的关口。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初步核算,2018年深圳本市生产总值突破2.4万亿元、同比增长7.6%,经济总量居亚洲城市前五;辖区公共财政收入9102.4亿元、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38.4亿元、增长6.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这份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2018“成绩单”,是深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最佳体现。

平安金融中心、招商银行大厦、腾讯大厦……一栋楼里产生的税收,相当于内地一个中等城市全年的总税收。层出不穷的经济“高产田”,是深圳经济特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收获。

去年,深圳出台《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提出20大改革措施、126个政策点,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后,企业开办时间从9天缩短至4天,外商登记备案压缩至1个工作日,出口通关时长压缩60%以上。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深圳营商环境位居全国第一。

牢牢牵住“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牛鼻子”,深圳全面发力9大类、52项重点改革任务。

去年以来,“实体经济降成本28条”等系列改革政策纷至沓来,“四个千亿”政策大礼包为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发布300项“不见面审批”事项和300项“全城通办”事项,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区、市民办事不出街”;“深圳90”改革措施实施,将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三分之二;加快推进“30证合一”,继续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上实现突破;在全国率先改革并实施城市多层次住房供应保障制度,着力构建面向2035年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给保障体系。

去年以来,深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果,启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进程。按照相关规划,到2020年深圳将达成第一步发展目标,届时,全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质量将达国内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深圳持续推动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出台全市“标准+”战略实施方案,力求使“深圳出品”成为高质量、高品质、高信誉的代名词。

去年以来,深圳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和绿色发展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推广盐田区GEP核算机制,强化绿色发展激励和责任追究,用最严制度保障绿色发展……

推动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供给体系质量大幅跃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更加巩固。深圳,正加速构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先行地。

体制机制创新正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活力:去年全年,深圳新设立企业29万户、总量增长11.6%,新增上市公司16家,新引进持牌金融机构26家。目前,全市商事主体增至311万户,其中企业197万户,商事主体数量、创业密度均居全国第一。

“跟进评估营商环境改革‘20条’,缺什么补什么,完善一条补充一条,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这样表示。“经济形势越是复杂多变,越是要深化市场化改革,以改革的突破来赢得发展的主动,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努力打造全球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最佳首选地。”今年深圳的政府工作报告,仍将“以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首位加快推进,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小目标”,力争在2019年年底前能够争取达到相当于全球经济体营商环境排名前30名的目标,到2020年年底前达到相当于全球经济体营商环境排名前20名的目标。

夯实科技创新源头基础,加快实现经济体系现代化

总书记原音重现: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事关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事关我们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国内外顶尖科技人才,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这些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深圳经济特区在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始终保持卓识远见、超前眼光,始终主动作为、赢得先机。在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挑起了“大梁”,就是鲜明的例证。

近年来,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圳主动谋划,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着力培育新经济新动能,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攀升。在多年来重点支持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去年深圳又拿出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2.0版”——《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方案》和《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和千亿级产业集群,促进更多优势领域发展壮大并成为支柱产业,持续引领深圳产业中高端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圳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率先突破、做得更好,形成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而深圳做强做大新经济,率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在高科技、引领型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在前沿技术上求突破。

今年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内容实现了4K超高清内容的5G网络传输,54台ALPD激光投影机投射出云轨、云巴等充满科幻感的未来城市景观;演员们身披由柔性电子屏织就的“柔衣”激情起舞,6台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与舞蹈演员同台飙舞……近年来,从优必选机器人的走红,到柔宇柔性显示技术的市场突破,再到大疆无人机走出国门,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集约成长、生机盎然的景象,一个个制造业的“先进集群”正在这里崛起。新经济新业态为深圳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新增长点。去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1%,高于GDP增速。

“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这些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对深圳创新的一次鼓舞人心的评点,更是一道承载期待的考题。

“作为一座创新型的城市,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深圳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抓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抓知识产权保护、抓科技金融融合、抓人才引进培养,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王伟中反复强调。

去年,深圳出台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七大工程,分三阶段实现科技创新主要目标,到2035年跻身世界创新型城市先进行列。

过去一年,深圳创新基础更加坚实,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占GDP4.2%。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大科学装置建设稳步推进,在人工智能等领域新布局了10个基础研究机构,开展了芯片、医疗器械等10项关键零部件重点技术攻关;创新型产业不断壮大,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00多家,累计达1.44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实现全国城市“十五连冠”;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加快,全国首个50亿元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投入运营,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今年1月揭晓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榜单中,由18家深圳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主持或参与完成的16个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

2019年,深圳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新动作依然频频。1月23日,鹏城实验室人工智能国际研发中心在深圳福田区深港协同创新中心揭牌,智慧金融、自主健康管理等3个项目成为首批入驻项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圳将建设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学城,加快推进材料基因组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确保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不低于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30%。设立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高起点规划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做实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

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去年深圳出台的鹏城英才计划,全年新引进人才28.5万名、增长8.4%,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过500万;新增全职院士12名、新增高层次人才2678名。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聚人才良性循环的“蝴蝶效应”,在深圳形成一个富有创新魅力的国际化人才聚集地。

紧抓粤港澳大湾区机遇,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总书记原音重现:

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实施,一个世界级的大湾区加速起航,新的巨大机遇激荡人心,激发了深圳作为核心引擎的澎湃动力。

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深圳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机遇,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总牵引,努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作为大湾区的重要城市,深圳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核心引擎规划、布局和建设——

加快把前海建成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加速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建设,打造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探索和加强在科技创新、跨境基础设施建设、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合作;研究出台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学习、就业和生活的政策措施;加强与澳门在特色金融、文化创意、智慧城市等领域合作,更好落实国家“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如今,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发展生机勃勃,“前海模式”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深港高层常态化联络机制不断完善,“亲如兄弟”般关系巩固发展,港澳人士特别是青年在深工作生活更加便利;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建设提速,深港协同创新中心建成运营,深港国际中心开工建设;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莲塘/香园围口岸联检楼基本完工。

在今年实施的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深圳专门组建了市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今年2月13日,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前海召开,强调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工作,深化与港澳合作,加强与湾区其他城市的协同配合,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基础设施联通、推动优势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合作、构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推动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加快重大战略平台建设等方面见到新成效。同一天,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共计有深港青年梦工场二期等31个项目,总投资达749亿元。

以全球为坐标,在世界谋开放。深圳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率先形成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构建开放层次更高、辐射作用更强的全面开放高地,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以人为本,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总书记原音重现:

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追求,确保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去年,一项由深圳民间组织发起的“深圳民间河长”公益项目受到社会各界关注,200多名热心市民踊跃申报“民间河长”。这是深圳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一项具体实践。

“深圳要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最前列,率先构建全面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王伟中指出,深圳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人口结构倒挂,在公共服务、环境治理、城市安全等方面的挑战和问题不少,必须采取有力举措,形成有效社会治理、良好社会秩序,为全省打造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作贡献。深圳将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8年,深圳从市民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着手,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让市民看病更容易、就学更方便、居住更舒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市民。

绿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深圳在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PM2.5浓度降至26微克/立方米的同时,也坚决向水污染宣战。一级水源保护区1069栋违建全部拆除处置,实现河长制、湖长制全覆盖,146个黑臭水体得到治理,完成正本清源小区改造5520个,新增污水管网2855公里,“十三五”规划的污水管网建设任务提前两年完成。

去年的深圳市两会上,一幅未来的智慧城市图景被生动描绘:“大概用三年时间,基本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圳大力推广智慧民生服务,突出用户体验、强化政企联动,拓展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用,让市民生活更便利更舒心。

与此同时,深圳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水平全面迈上新台阶,九大类民生支出2772亿元,占财政支出64.7%:教育事业加速推进。新增新型公办幼儿园150所,新改扩建中小学42所,新增学位6.29万个,深圳技术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获批设立,与中国科学院签约共建深圳理工大学;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深圳医院落户,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大学总医院开业运营,新增三甲医院2家,市第三人民医院获批国家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基本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900元提高至1070元,实施民生微实事1.5万件。

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全国高等教育高地、全国重要医疗中心和法治中国示范城市。深圳,朝着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加速迈进。

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扩大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新使命,新征程。深圳再出发,奋笔新答卷!(记者 崔霞

[责任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