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何以能成为核心引擎?深圳将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入实施“七大工程”

条评论立即评论

何以能成为核心引擎?深圳将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入实施“七大工程”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指出,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上述基础上,深圳进一步“强链”“补链”,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原标题:何以能成为核心引擎?深圳将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入实施“七大工程”

南方日报2019年1月17日讯“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深圳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建设‘先行示范区、强国城市范例’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圳建市40周年。”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指出,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按照深圳市委部署,2019年深圳市将着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加快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决战水污染治理、优化城市品质和现代化功能、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上述十大方面工作中,“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列在第一位。“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行动,携手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前海、大鹏设立口岸,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加快完善覆盖在深发展港澳人员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让港澳居民在深圳生活工作犹如在港澳一样便利”……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正不断强化。

增强核心引擎功能

为大湾区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重要批示,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把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地位凸显出来。”1月8日,在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分组讨论上,“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与会人员热议的话题。

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指出,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深圳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总牵引,是开拓高质量发展的大机遇,必须贯彻到全市改革发展各方面过程,着力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深圳将在深化深港澳更紧密更务实合作、提升重大战略平台发展能级、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等方面持续发力。

一直以来,深圳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摆在最核心的位置。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秘书长、深圳办主任文宏武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现在已经成了全国的一个热词,其建设为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各具特色,深圳何以能成为核心引擎?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认为,深圳具备了四个基本条件:第一,深圳比较早地形成了湾区经济的战略理念,这几年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第二,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制度创新的优势明显。第三,深圳开放程度高,多年来深港合作不断深入取得很多经验,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合作。第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深圳是科技创新的高地,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当仁不让。

深圳市投资推广署署长王有明说,放眼全球,纽约、旧金山、东京等湾区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深圳要以营商环境改革为突破口,紧盯产业基础最强的科技、金融业,大力发展经济,既保持现有优势又补齐短板,为大湾区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谋求粤港澳大湾区长期发展必须让法治先行。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万国营说,粤港澳大湾区内存在不同的法律体系,因此大湾区的建设不仅是资源的融合,更是体制机制的融合和法律制度的融合。深圳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要积极搭建粤港澳大湾区的法治建设平台,加大与港澳法律界的合作,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更好法治保障。

将改革进行到底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过去一年,深圳以营商环境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住房制度改革、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等深入推进,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2018年12月3日,由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课题组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从“软环境、基础设施、商务成本、市场环境、社会服务、生态环境”6个指标进行测算,深圳从2017年评比中的第三名一举跃升为2018年的第一名。

深圳缘何能成为营商环境第一的城市?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看来,“深圳之所以能培育出众多优秀的民营企业,与深圳的土壤、阳光、环境、气候相关。”2018年2月,为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深圳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为参照,印发《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推出20项改革措施126个政策点,从顶层制度设计上作出更利于企业营商的根本性改革。2018年12月,深圳又出台《关于以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4个千亿”政策为民企解渴解困。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表示,深圳此次出台新政打的是“组合拳”,每条措施都是干货,让深圳的民营企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40余项“秒批”、300项“不见面审批”、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深圳90”等举措出台,显示深圳在努力营造服务效率高、管理规范、市场最具活力、综合成本最佳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2018年12月,33个聚焦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投资推广重大项目在深圳集中签约,这些项目将为深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按照深圳市委部署,2019年,深圳将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同时,深入落实营商环境改革“20条”,持续深化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税费缴纳、市场监管、跨境贸易等领域改革,全面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力争达到相当于全球经济体营商环境排名前30名的水平。

以全球视野、创新机制汇聚天下英才,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2018年,深圳全市新增常住人口50万,其中应届大学生和各类人才28.5万。在多元人才保障体系方面,深圳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全国率先改革并实施城市多层次住房供应保障制度,按照普通商品房40%,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各20%的比例,着力构建面向2035年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给保障体系;新建筹集人才和保障性住房8.9万套、供应4.6万套。

人才住房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也为人才更好留深发展提供保障。深圳引进的全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表示,深圳良好的人才政策和环境,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聚集,相信未来会产生质的变化。

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深入实施“七大工程”

高新技术产业已发展成为深圳经济的第一增长点和第一大支柱产业,挺起深圳经济脊梁。

数据显示,去年1—11月,深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627.52亿元,同比增长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344.01亿元,同比增长13.07%。1—10月,专利申请188622件,同比增长30.9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8010件,同比增长21.16%。有效发明专利达117751件,同比增长12.5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93.99件。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达84.99%,高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实现全国城市“十五连冠”。

在此背景下,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正凭借自身技术创新优势,占据市场主动甚至主导地位。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00多家,国高企业数量达1.44万家。

在上述基础上,深圳进一步“强链”“补链”,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2019年,深圳将扎实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落实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深入实施“七大工程”。“七大工程”分别为:实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工程,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实施科技创新能力跃升工程,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创意之都;实施产业结构提质升级工程,打造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实施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打造新经济策源地;实施创新生态全面优化工程,打造国际一流的综合创新环境;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推进工程,打造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高地;实施区域合作示范带动工程,打造服务全国全省协调发展的先锋城市。

与此同时,深圳还将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落实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实施办法,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确保基础研究投入占财政科技经费比例不低于30%。高标准规划建设光明科学城,启动建设与深圳产业发展密切的大科学装置平台。

今年,深圳还将抢抓国家实验室优化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的机遇,高标准建设鹏程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和基础研究机构,力争各类创新载体突破2000家。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在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加快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行动,建立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库,大幅提升科技产业质量和转化效率。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党组书记、副主任邱宣表示,近年来,深圳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政策供给,结合深圳改革的实际,前瞻性地出台创新政策,就是要搭建起“雨林式”政策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提供政策“弹药”。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力推“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

前不久,调整后的中国共产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迈入新阶段。

担当起建设发展深汕特别合作区主体责任,实行“东进”战略,是深圳推动大都市圈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具体举措,也是融入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圳担当。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优化城市品质和现代化功能,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鼓励各区产业相对错位发展,更好地发挥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深圳经济总量庞大、人口众多,但土地资源紧缺、发展空间受限,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突出。事实上,去年,深圳就在多个场合提出区域协调发展和大都市圈发展战略,这为深圳进一步高位过坎、迈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注入了新动力。

去年3月,深港国际中心开工建设的消息刷爆不少人的朋友圈,这座超600米的高楼正落子大运新城。深港国际中心正是深圳“东进”的重点片区之一。

优化城市品质和现代化功能,加快重点片区建设,深圳在“东西南北中”五大方位全面开花:往东重点建设大运新城、坪山中心区;往西重点建设空港新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往南重点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往北重点建设光明、观澜;中部重点建设福田中心区、香蜜湖国际金融街、深圳北站、坂雪岗科技城等。

去年10月,深圳市政协的提案协商会披露了深圳交通领域的诸多规划和进展,未来深圳将构建向西的跨江通道体系,将谋划港珠澳大桥深圳支线、深珠公铁复合通道等,未来跨珠江口通道有望达11条。

今年,深圳加快建设并谋划更多的对外战略通道,推动全市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往东推进东部过境高速建设,规划建设深汕高铁、新深汕高速;往西加快深中通道、深茂铁路建设,规划建设深珠复合通道、深肇铁路;往南加快港深西部快轨、西丽枢纽至香港东大屿高铁项目研究;往北开通穗莞深城际和大外环高速,加快赣深高铁建设。(记者张光岩张秀娟陈熊海杜艳)

[责任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