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深博:市民身边的“殿堂级文化场所”

条评论立即评论

深博:市民身边的“殿堂级文化场所”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1981年10月17日,深圳市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深圳市经济特区博物馆,后更名为深圳博物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与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同步成长起来的深圳博物馆,始终肩负着让大众了解深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传播中华民族灿烂悠久文化的积极作用。

深圳博物馆老馆。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


原标题:

深博:市民身边的“殿堂级文化场所”

深圳特区报2018年12月25日讯 深圳博物馆于1984年动工建设,1988年落成开馆,现有历史民俗馆、古代艺术馆和叶挺东江抗日游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4处馆址,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大型总分馆制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1981年10月17日,深圳市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深圳市经济特区博物馆,后更名为深圳博物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与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同步成长起来的深圳博物馆,始终肩负着让大众了解深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传播中华民族灿烂悠久文化的积极作用。

从零起点到国家一级博物馆

1981年之前,深圳没有相应的文博机构,深圳博物馆的成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点。然而,刚刚建市不久的深圳虽然“家底薄弱”,但文博工作并非做的是“无米之炊”。事实上,由深圳老一辈考古人后来挖掘出的距今7000多年历史的“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其中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等文物成为了深入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关键之一,为一些久而未决的岭南史前考古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屋背岭商代遗址和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让深圳文物保护建立了自身的体系。1988年11月,深圳博物馆落成开馆,从这时开始,深圳博物馆有了自己的展览。

在建馆之初,深圳博物馆得到了全国力量的支援,国家文物局甚至在老馆建立了办事处。经商议,由于深圳作为祖国南大门的一扇窗口,占据面对港澳的地理优势位置,深圳博物馆被定位成一个开放的文博展示窗口,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展示,对港澳及海外地区进行辐射影响。

1984年5月,国家文物局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大博物馆从全局出发,调拨文物藏品给深圳博物馆。除本地出土文物之外,国家文物局调拨了文物2000余件。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调拨文物670多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三级以上珍贵文物,还有部分捐赠文物。无论何种文物来源,从社会需求来看,均极大程度填补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需求与对外文化交流空缺。现如今,深圳博物馆拥有各类文物藏品4万多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400多件(套)。收藏改革开放史实物资料6000多件,处于国内博物馆前列。设备先进、设施齐全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全方位多层次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为文物收藏保护方面打造了坚实的保障。2008年深圳博物馆新馆对外开放,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成为广东省第四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开放思维“引进来”,组织精品“走出去”

伴随着改革开放脚步发展起来的深圳博物馆,始终坚持着重视开放、重视服务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这是展示全人类文化的地方,这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展厅,国际展览、国内各地展览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为丰富深圳人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多彩多样的精神食粮。

在全国的博物馆大多还停留在“有什么就展什么”的观念阶段,深博就开始根据百姓需求进行专题展的策划并引进展览,并延续至今。深圳博物馆以“引大展、求精品、重品质”为目标,以原创、引进、合作办展等形式举办专题展览900多个,年均20多个。曾展出四羊方尊、金缕玉衣、秦始皇兵马俑、越王勾践剑等国宝级文物,以及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印度、埃及等国家和地区的文物艺术精品。

同时,深圳博物馆坚持“走出去”的办展思路,组织馆藏古代艺术精品、出土文物、民俗文物、近代文物等赴香港、澳门、北京等地20多家境内外著名博物馆展出,“深圳改革开放史图片展”赴北京、四川等全国10多个城市展出,影响遍及全国。此外,还积极组织流动展览到基层社区、公园、学校、部队、企业巡展。2016年,挂靠在深圳博物馆的“广东省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专业委员会”成立,20多家地市级以上博物馆加入。

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大众身边的博物馆

“深圳需要一个共性的文化特质,就需要博物馆来连接来自各地的移民”,现任馆长叶杨这样说。如今,深圳博物馆已成为市民观众参观学习、深圳市政府接待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开馆至今已接待国内外贵宾及观众1000多万人次。目前年观众量超过150万人次,位居国内博物馆前列。深圳博物馆已成为展示深圳和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近年荣获广东省博物馆最佳导览服务奖。

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中,“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改革开放史”和“深圳民俗文化”系统展示了深圳的城市历史及民俗文化,其中“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开创了博物馆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改革开放史文物的先河,成为当代史陈列的典范,被评为“第八届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走进野生动物的情感世界——贝林先生捐赠世界野生动物标本展”展出大量珍贵的野生动物标本,成为了科普教育的绝佳场所。

人物故事

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博物馆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体现

1984年,深圳经济特区还处于初创阶段,深圳博物馆也刚刚动工建设。这一年,现任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刚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广东工作,并首选百业待兴的深圳。那年22岁的他自己也没想到,在深圳博物馆一干就是30多年。

从1996年担任博物馆考古队长,主持发掘了数十处重要遗址,其中包括两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4年,叶杨担任博物馆副馆长、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负责科研、展览、建设等工作,研究领域也从考古学转到了博物馆学和地方史。在《考古》《考古学报》《文物》等全国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编《深圳7000年》等多本著作,基本理清了深圳7000年的人类文明史和城市发展脉络。他个人的考古经历、博物馆管理经历,也几乎是深圳文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无到有,从地方到全国,从国内到海外,每一个脚步,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据叶杨回忆,深圳博物馆在筹建之初,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无物可展。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深圳建市不久,没有自己的考古队伍,对于考古挖掘和遗址研究的力量十分有限。但是,由深圳老一辈考古人后来挖掘出的距今7000多年历史的“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其中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等文物,成为了深入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关键之一。

“博物馆的发展其实是经济发展的体现。它对人们的思想素质影响太大了,人们需要博物馆来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走过的路,以及城市的品格”。作为城市信息的集中展示地,如今一到节假日,深圳博物馆门前排起的长队,观展素质的普遍提升就是叶杨眼中博物馆建设的意义产出。“开馆有益”,叶杨认为,文化设施建设是百姓能从中切实受益的硬件,也是经济发展所带动起来的必然规律,博物馆不仅让文化传承,也是科普教育的绝佳去处。在他眼中,博物馆收藏展示了人类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殿堂级的文化场所”,其蕴含的文化冲击力,让他始终肩负着使命感。

记者手记

不断满足市民文化需求

要说今年最有人气的展览,“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是其中之一。自今年11月8日开放以来,每天都有大量的市民和团队预约参观,该展览已经成为了深圳的一个新“景点”。据了解,该展览从去年3月筹建,开展前,深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已经历了5个多月连轴转的布展工作。

博物馆事业说到底是老百姓的事业,一个城市的环境、历史、文化、艺术,市民的风貌都能在这里得到快速而集中的呈现。广东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中焕发新生,从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省份,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大省,以开放自信、充满活力的崭新姿态走向世界、迈向现代化。其中,在深圳这样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公众文化生活、素质修养和精神依归的一个重要载体,深圳博物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公众对于博物馆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由馆长叶杨负责主持的多个馆址建设项目包括:改造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改造叶挺东江抗日游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筹备建设“国内一流”的自然博物馆,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合作建立深圳金融博物馆等等。这些场馆改造和建设,将会不断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记者 张锐)

[责任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