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大连:文明之风润田野 乡村振兴奏华章

【改革开放40年】大连:文明之风润田野 乡村振兴奏华章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是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

天健网2018年11月2日消息(记者 韩晓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是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特别是在我市连续5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全市各单位各地区聚焦乡村文化建设、夯实基础设施根基,不断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涉农地区社会风气,整体居住环境和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改善。

培育文明乡风  引领文明风尚

深入挖掘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通过创建文明家庭、弘扬善行义举等方式,推荐出农村的凡人善举,草根英雄,展现新时代农民群体的精神风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推荐评选向涉农地区倾斜。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的温福珍家庭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丁长仁、武玉芝、梁淑芳等一批农村道德典型荣获“大连好人”称号。培育新乡贤文化,以农村优秀基层干部、好人模范和农村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传承乡村文明。

各地区各单位对农村精神文明工作高度重视,着眼党建引领、立足改善社会风气,将移风易俗工作列入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明确部门分工、分解具体任务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统筹规划、着眼全局、梯次推进,坚持文明、绿色、人文、惠民、法治殡葬的发展方向,加强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社会形成文明节俭光荣、愚昧陋习可耻的时代新风。我市今年出台了《大连市深化殡葬移风易俗工作方案》,着力推进农村地区丧俗和治丧服务方式改革,建立集中管理、文明规范的服务保障机制,遏制破坏环境、败坏风气的殡葬违规行为,不断提升我市殡葬活动文明程度。

培育优良家风,把好家风好家训与“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七个一”文化建设,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弘扬家庭文明新风。积极培育诚信文化,进一步深化“十星级文明户”“十星级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道德信贷活动,引导广大农民重承诺、守诚信,自开展发放道德信贷以来,累计发放道德信贷款5.44亿元。

广泛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为重点,亲帮亲、邻帮邻,互帮互爱,守望相助,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采取“党风带民风”的方法,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围绕新农村建设、植树造林、环境卫生整治、弱势群体的春播秋收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和践行奉献社会,帮助他人理念。

推进文化惠民 丰富精神生活

我市以优秀文化为抓手,开展各类特色活动,不断丰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注重受众需求,在乡村散播文化种子。从2011年开始,市文明办在全市组织开展“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活动,巡演至今已开展近百场,观众3万余人,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尚、热爱、学习、争当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浓厚氛围,传播了善行义举。2017年以来,送戏下乡活动深入旅顺口区、金普新区、普兰店区、瓦房店市、庄河市等多地,为当地百姓送去了精彩演出300多场,观众人数达20万余人。

坚持文化传承,把文明风吹进校园家庭。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为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基础。组织分布在乡村的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人参与辽南民俗汇嘉年华巡游活动,进一步拓展了这些项目及传承人的视野,为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基础。开展“传承人讲述”大讲堂活动,以传承人口述的形式讲授传承的故事以及项目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使分布在乡村的非遗项目走进城市市民的生活当中。2017年共完成2个公共图书馆,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及1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的创建工作,精神生活进一步丰富。

弘扬民间文化,创民间民族文化品牌。“千家文化大院”培训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全市村级业余文艺骨干业务水平,满足了我市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四年来已累计完成900多个文化大院的培训,受训人数达到6300人,这些文艺骨干又回到村屯,接力培训群众文艺爱好者,受益群众已达7万余人,使基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的丰富。

改善居住环境  共建最美乡村

近年来新建了3300多公里通屯油路,自然屯通油路比例提高到94%。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完成营造林8.5万亩,植树1129万株。其中荒山造林及退化林分修复3.7万亩,干杂果经济林2.1万亩,农村四旁植树350万株,森林抚育1.3万亩,改造农村危房1850户,其中改造低收入村危房601户,显著地改善了居住环境,提升了生活满意度。从“厕所革命”切入,今年以来各涉农地区已全部完成样板厕所建设任务,进入大批量施工阶段,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1462座。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也取得实效,今年排查出全市166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全方位整治,制定三年攻坚计划,在农村地区逐步建立起“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打造富强乡村  助力脱贫攻坚

深入开展科技下乡、医疗下乡工作,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保证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在健康道路上无人掉队,打造了跨地区、高层次、综合性的科普信息化平台,优化基层供销社资源和网络布局。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品牌,建设各类乡村旅游项目,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截至2017年底,全市128个低收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25元,较上年增长19.4%,全部低收入村人均收入均达到万元以上。

[责任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