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记账61年 他的幸福都映在数字里

【改革开放40年】记账61年 他的幸福都映在数字里

从1956年11月26日第一次记账开始,连安邦才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件事他一坚持就是61年。

天健网2018年7月23日消息(记者 毛雪梅)从1956年11月26日第一次记账开始,连安邦才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件事他一坚持就是61年。61年,安邦才早已从当时15岁的青涩少年,成为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61年,他用4万多笔收支帐记录着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再到祖孙三代家庭的壮大;更见证了61年来大连这座城市的发展,国家的日益昌盛。

记账61年,安邦才的幸福都映在数字里。

初衷:记一笔感恩账

安邦才出身孤儿,从小寄养在伯父家。也许由于所处环境养成,他的心很细,手很勤,喜欢写写画画。1956年,当时还是初中生,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只有15岁的他,开始记个人收支理财账。“当时记账有点心血来潮图热闹的成分,但更有记录伯父母对我的恩德,想以后长大知恩图报的心理。”就这样,他把伯父母给上学费用的“零头”,买柴米油盐剩下的零钱,外出办事乘车的找零,还有自己拣拾垃圾卖废品的所得,都记在“收入”上,把花销记在“支出”上。

翻开安邦才的账本,当年记录的第一笔账是1956年11月26日学校组织包场看法国电影《勇士的奇遇》,票价2毛。“如果当时父母都在,有亲人陪伴,我可能就不会记账了。” 安邦才说。从记账的那一天起,每一笔收支,每一分钱都记在了纸面上。61年来,安邦才已经记了1600多页,4万多笔收支记录。

安邦才和老伴曾跨越10个省份重走长征路,留下了一份珍贵《长征路日戳图》。

账本里住着一个家

仔细看安邦才的账本,会发现里面记录的不仅是日常开销、家庭大事,更是一家人生活的缩影。成家后,安邦才与妻子高凤灿相互扶持。老伴出去买东西会把花销记在小纸条上,回来给他记账。没有计算器的时候,两个人一个人打算盘,一个人记账,特别默契。

安邦才的理财账由“分册”和“总表”两部分组成。“分册”用的是财会专用账簿,整整记了7本。平时每天发生的收支项目,先记在自己装订的本子上,月末再誊抄到财会账簿上,一直坚持日清、月结、全年总结。从中可以看到任何一年、任何一月、任何一天、任何一个项目的收支数目。

“总表”则是每年、每个收支项目的汇总,既包含61年间每一年的收支状况,又包括每一个具体项目的收支状况。要想知道61年里任何一年、任何一个项目的收支数目,“总表”一目了然。要问61年里吃、穿、用、住、行乃至理发洗澡、买书订报、党团工学费、水电煤气费及礼尚往来等都花了多少钱,“总表”一览无余。

安邦才说,他去年对60年来的收支状况进行了全面总结。从三年总收入655.64元到每个月存款利息收入2800元以上,账本记录着他的家庭经济实力的壮大。

幸福映在数字里

对于自己记账的意义,安邦才有自己的理解。“我记录的家庭理财账,就如同国家这个大海中的一滴水,这滴水反映了61年来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商品供求、物价变化及国民收入阶段性增长的实际,见证了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

在安邦才的账本里,记者看到50年代末,安邦才参加工作,开始有了收入。60年代,年均收入870元;70年代,他和妻子年均收入1400元;自2011年以来的6年中,年均收入超过6位数。特别是近6年来,夫妻收入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有5个“倍增”:与过去十年比,年均收入是前十年的1.75倍。其中,养老金年均收入是前十年的1.89倍;2016年与2010年相比,家庭金融资产增加了1.72倍,银行存款增加了1.77倍,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更是增加了4倍多。

安邦才说,他记在理财账上的一个个数学,正是退休老人晚年生活的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他的家庭的一幅幅画卷,只有在国家繁荣昌盛这幅巨大画图的辉映下才能显示出亮丽的色彩。“昨天,我用账本记录了贫困,更记录了幸福;明天,我将继续用账本记录幸福,福上再加福。”

[责任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