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评论>深网时评>

推进特区高质量一体化的文化探索

推进特区高质量一体化的文化探索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特区高质量一体化是全面一体化,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兴盛、管理的创新,也有赖于文化的进步。文化一体化是特区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12月10日,深圳召开重大文体设施规划新闻发布会,通报市委常委会日前审议通过的《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相关情况。根据《建设规划》,深圳将重点规划建设“新十大文化设施”,提升改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其中不少将落户在原特区外地区。同时,各区也将结合各自实际,规划建设共计不少于50个大型文体设施,形成更加完备的区级文体设施网络。

作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原特区内外条块分割,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随着特区一体化的推进,特别是国务院批准深圳撤销经济特区管理线,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未彻底。难怪有人说,深圳目前的主要矛盾,就是2000多万人口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原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原特区外发展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比如,在文体设施方面,原特区内外分布严重不均衡。市政协的调研报告显示,现有市级重大文体设施集中于福田、罗湖、南山,原特区外地区布局较少,原特区内外人均投入差距显著,原特区外公共文化场馆数量明显低于原特区内地区,特别是部分新设的区,“三馆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社区文化中心)都尚未配齐。

重大文体设施是城市形象重要标志

对于深圳来说,推进特区一体化建设是一项攻坚任务。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实施扩容后,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了两轮“特区一体化建设三年实施计划”,从分散发展转向统筹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促进功能体系发育。根据《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建设攻坚计划(2017—2020年)》,市委市政府将按照投入、建设、管理、服务同一标准,“就高不就低”,推进特区高质量一体化。从2017年至2020年,市本级政府投资重点向原特区外地区倾斜,每年政府投资的80%以上用于安排一体化重点项目268个,总投资预计超过1万亿元,到2020年基本实现特区一体化。

特区高质量一体化是全面一体化,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兴盛、管理的创新,也有赖于文化的进步。文化一体化是特区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面建成“十分钟文化服务圈”,建成一批代表国际化城市形象的文化地标,使公共文化设施分布更均衡,缩小原特区内外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拓展,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相对集中、合理布局,对标一流、追求卓越”的原则,坚持打造精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品质配套、高效率运营,加快推进一批体现城市特质、蕴含城市精神的重大文体设施建设,将原特区外地区作为全市新一轮文体设施项目布局的重点,市、区两级同时发力,加速推进特区文化一体化进程,让文化创新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市民,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以新一轮重大文体设施规划建设为契机,坚持区域统筹、均衡布局、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基础配套,补齐原特区外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发展不足,完善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速推进特区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充分保障全体市民的文化权利,把深圳建设成为高品位文化城市,特区一体化的成色才会更足,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才会更有底气。(作者:姚龙华)


[责任编辑:侯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