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把深圳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条评论立即评论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把深圳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原标题: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把深圳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课题组

深圳特区报2018年12月12日讯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深圳经济特区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和广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依靠改革开放,迅速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建成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创新型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进入新时代,深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强调的“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重要指示精神,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一、深圳经济特区的历史性贡献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深圳是中国最早进行改革开放、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40年伟大征程中,深圳经济特区充分发挥了“试验田”作用、重要窗口作用和示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改革开放、如何推进改革开放,充分彰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充分发挥体制改革“试验田”作用。创办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伟大创举,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论,是经过实践检验推进改革开放行之有效的破冰之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同志深入一线调研,以敢为人先的历史担当和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向中央打报告要求“第一个吃螃蟹”,提出兴办对外加工贸易区的设想建议。邓小平同志支持、鼓励广东先行先试,作出兴办经济特区的历史性决策。深圳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杀出一条血路”的豪迈气魄,率先探索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石破天惊的改革开放进程中闯出千余项全国“第一”:率先改革基建体制,开创中国内地工程招投标先河;率先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率先突破固定用工的传统体制,打破“铁饭碗”;率先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等等;为全国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进入新时代,深圳在全国首创“领导小组—专责小组—部门联合—社会参与”的改革督查机制,率先建立改革项目台账制度、率先探索建立改革第三方评估;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首创“4+2+2+2”住房供应和保障政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资国企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前海模式”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358项,其中133项全国首创或领先,28项全国复制推广;一批批诞生于深圳的创新制度走向全国,彰显了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作用。

增创优势、砥砺奋进,充分发挥对外开放重要窗口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明确要求特区发挥技术窗口、管理窗口、知识窗口、对外政策窗口的作用。深圳依托香港,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为我国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进行了探索:从以吸引港资为主到外资来源全球化,从“三来一补”“前店后厂”到一大批企业的产品甚至研发机构走向世界,从建立我国内地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到连续25年保持外贸出口全国内地城市第一。进入新时代,深圳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重点,高标准建设前海蛇口自由贸易试验片区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国家级平台;目前前海蛇口片区实现每平方公里产出超100亿元、平均每个工作日开业企业76家、每3天推出1项制度成果,吸引351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深圳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5756亿元、占全国1/13。目前,深圳拥有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亚洲最大陆路口岸、中国五大航空港之一,覆盖20多个国家的国际客运航点44个,成为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国外点赞纷至沓来:“全球经济特区最成功的要数中国深圳”“深圳的快速发展是人类历史上了不起的成就”。

走在最前列、勇当尖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作用。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使命。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担当,探索现代化发展路径,闯出了一条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现代化社会发展之路。进入新时代,深圳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主导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了“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创造了“深圳设计”“深圳品牌”,走出一条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79-2017年,经济总量从1.96亿元增至2.24万亿元,年均增长23%,规模跃居国内城市第三位、全球城市30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由1721万元增至3332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目前总量稳居全国城市第三;构建起更具竞争力的现代经济体系,经济结构呈现“四个为主”特征:2017年产业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为主,占GDP比重63.4%;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占GDP比重40.9%;规模以上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比重71.0%;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比重70.8%。深圳坚持以先富带动后富,积极参与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建设提速,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成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先后与全国16个省区(直辖市)35个地级市(州)及所辖105个县(市、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发挥了重要辐射带动作用。深圳用生动实践,打造全面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磅礴力量的“最佳示范”。

二、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的沧桑巨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精彩缩影,是中华民族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生动写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有力印证。

深圳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和启示。

一是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一手缔造的现代化城市,是党执政的光辉杰作。党始终在特区各项事业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深圳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所在。深圳坚决遵循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事关深圳前途命运的每个关键时刻,党中央都给予悉心关怀和指导。1984年和1992年,邓小平同志两次亲临深圳,发表了拨云见日、振奋人心的讲话,指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要求特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江泽民同志多次视察深圳,要求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导深圳工作,要求特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深圳,强调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深圳视察,要求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这些都为深圳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注入强劲动力。深圳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的方方面面。按照党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确保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党的领导下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没有党就没有今天的深圳,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

二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前进方向。深圳改革开放40年,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奋进的40年。改革开放后,面对“姓资姓社”等质疑,深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率先冲破计划经济束缚,打开国门搞建设,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经济运行机制、市场规则等方面大胆创新,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典范,闯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价值追求,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提供素材和经验。深圳在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懈怠,用辉煌的发展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

三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深圳的根与魂。改革开放前,深圳是一个闭塞的边境小县,发展水平落后,比如深圳罗芳村人均年收入仅100元左右,而一河之隔的香港罗芳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形成巨大反差。改革开放后,深圳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获批国家级试点改革115项、各类示范区“牌子”41个,狠抓营商环境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系列重点改革,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深圳抢抓“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以深港澳合作为重点,打造前海、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平台,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40年来,深圳率先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率先实现从封闭向全方位对外开放转变,率先实现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促进发展向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活力转变。深圳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四是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深圳40年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深圳从兴办科技企业起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创新作为“主导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科技荒漠”上迅速建成一片“创新绿洲”。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狠抓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牢记“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5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柔性显示、无人机等领域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多项核心技术从“跟跑”“并跑”转向“并跑”“领跑”。2017年R&D占GDP比重4.35%,为全国2倍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4年居全国城市首位,2017年达2.04万件、占全国43.1%。特别是,在土地紧缺情况下,整备21平方公里土地建设光明科学城,着力布局一批重大科学装置,争创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不断壮大创新主体,形成了“4个90%”的鲜明特征,即90%的研发人员、研发机构、科研投入、专利生产集中在企业;成长出华为、腾讯等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2017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12万家,居全国城市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全力打造人才高地,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出台人才工作条例,率先设立“人才日”,推出“孔雀计划”“鹏城英才计划”等系列国内领先的人才政策;目前拥有全职院士41名,各类人才超过51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40.7%。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推进科研评审制度和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改革,政府出资50亿元设立全国首支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实施最严格知识产权保护,让市场主体安心创新创造。深圳的创新实践,充分证明了创新是第一动力,必须牢牢抓住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引领发展、赢得优势。

五是始终坚持依法治市。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要一体前行。深圳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实现立法与改革同频共振、同步进行。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授予“特区立法权”后,深圳充分发挥立法“试验田”作用,先后制定法规226项,其中先行先试类106项、创新变通类58项,占制定法规的72.4%,将改革纳入法治化轨道,使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比如《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和《有限责任公司条例》是我国第一批公司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等多部法规为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近年来,深圳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旗帜鲜明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城市的目标,出台实施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1+6”方案,推动“中国法治论坛”永久落户深圳,使一流法治成为最显著的城市特质,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深圳的实践,是改革开放与立法先行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的生动写照,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强大生命力。

六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圳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使人民群众支持发展、投身发展,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实践。深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市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市民群众。2017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万元;教育、医疗卫生等九大类民生领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约七成,教育和医疗机构分别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41家和62家增至2440家和3419家。深圳的实践,充分印证了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使人民群众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

七是始终坚持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深圳坚持把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花园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好打赢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获批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万元GDP能耗、水耗处于内地大中城市最低水平,2017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10;绿化覆盖率45.1%,森林覆盖率40.68%,拥有近1000座公园,在全球率先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今年前三季度PM2.5平均浓度降至24.4微克/立方米,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深圳用自身发展历程印证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八是始终坚持和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深圳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开放大突破的历史。深圳的每一项改革开放重大措施的出台和实施,都以解放思想开辟道路。特区人在解放思想中冲破观念束缚,在改革实践中打破种种陈旧观念的禁锢,孕育和催生了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等风靡全国的“深圳观念”,对全国范围内的思想解放产生了重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特区人在大胆闯大胆试中释放干事创业激情,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甘当“拓荒牛”,敢于“吃螃蟹”,不空谈、不折腾,聚精会神干事创业。深圳改革开放每一个重大步骤和每一个巨大变化,无一不是敢闯敢试的结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经济特区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特区人在“两手抓、两手硬”中营造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始终坚持“排污不排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侵蚀,推动深圳连续五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实现了“两个文明”共同进步。深圳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过程就是思想解放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没有改革大突破。

九是始终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化是深圳始终充满活力的奥秘所在。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大市场、小政府”,推动市场在不断做加法,逐步强化“无形之手”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不断做减法,尽可能少干预市场,审批越来越少,服务越来越好,更好发挥“有形之手”作用,为市场解禁,给企业松绑,让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迸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早在特区成立之初,深圳就提出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率先探索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并取得重大突破;当全国其他地方还在争论计划和市场关系时,深圳就已经开始把价值规律、市场竞争、劳动力商品等最基本的市场经济理念贯彻到改革实践中。大胆破除一切妨碍市场经济的体制束缚,深圳率先进行工资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企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完成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引领全国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深圳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从贸易投资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20条措施、127个政策点,配套制定40多个文件,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截至今年10月,全市商事主体达307.8万户,其中企业194.7万户,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43.7户,商事主体总量、创业密度均居全国第一。深圳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轮轰然转动,就会释放源源不断、无限澎湃的巨大活力。

十是始终坚持发挥经济特区辐射带动作用。深圳是全省的经济特区、全国的经济特区,深圳办得越好、发展得越快,对全国全省贡献越大。40年来,深圳始终站在服务“两个大局”战略高度,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坚定不移抓好对口帮扶、扶贫协作等工作,把先发优势转化为先行责任。目前,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安排,深圳对口支援和帮扶全国6省(市、区)34个县(市、区),包括新疆喀什市和塔县、西藏林芝市察隅县及察隅农场、四川甘孜州3个县、重庆巫山县、广西百色和河池市,以及广东河源和汕尾市。截至2017年底,累计派出干部人才超过3000人,投入帮扶资金299亿元。同时,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携手周边城市打造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世界级大都市圈;加强与国内城市对口合作、经济协作,将深圳的资本、理念、技术等优势延展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深圳是在全国人民和四面八方倾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始终在全国“一盘棋”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特区担当为全国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三、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经济特区“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深圳视察,赋予深圳新的使命定位。这是对广东、深圳的无比信任和重托。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起源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践行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大力传承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和胆略,大力发扬以习仲勋同志为代表的广东改革开放开创者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担当、革命精神,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闻鸡起舞、日夜兼程,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向世界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磅礴力量。

一是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为建设先行示范区、创建强国城市范例提供不竭动力。建设先行示范区、创建强国城市范例,关键在于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继续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的实干家。以更大力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大湾区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以深化深港澳互利合作为重点,拿出一批便利港澳居民来深创业执业的创新政策,加快推动口岸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改造升级,服务港澳青年在内地创新创业,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以更大力度全面扩大开放。推进前海开发建设,在深化自贸片区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改革、金融综合监管试点等方面加快突破,打造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探索建立人员、科研物资、科技资金等要素高效流动的制度体系,打造深港合作新平台;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特别是继续办好高交会、文博会等重要平台,向国际国内做好推广,更上层次、更加国际化、形成更大影响力。以更大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注重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认真落实国家级试点改革,多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重点在营商环境改革、机构改革、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住房供应和保障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率先突破,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二是率先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为建设先行示范区、创建强国城市范例提供强劲支撑。建设先行示范区、创建强国城市范例,应有之义是更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深圳将始终践行新发展理念,以经济密度论英雄、以发展效益论英雄、以环境质量论英雄,在现有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种出“高产田”,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自主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实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七大工程,落实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措施,规划建设好光明科学城,推进科技项目评审制度改革,抓好高水平大学、重大研究平台建设,实施高端医疗器械、工业母机、核心芯片、关键零部件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项目,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进一步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出台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等方面措施,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抓好制造业强链、补链和延链工程,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拓展;落实工业区块线管理办法,通过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腾出更多空间用于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坚决防止经济脱实向虚。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整改,打响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治理攻坚战;推进水污染防治,继续实施河长制、湖长制等,今年全面推进剩下的119条黑臭河流治理工作,2019年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教育、医疗、交通、环境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推进质量强市战略,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以高标准、严监管打造高质量。

三是进一步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为建设先行示范区、创建强国城市范例打下坚实基础。建设先行示范区、创建强国城市范例,不仅要自身发展好,而且要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深圳将以更大投入、更精准措施,推进特区高质量一体化,落实好城乡、区域、“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各项工作。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贯彻省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做好中央和省交给深圳的6省(市、区)34个县(市、区)对口帮扶任务,推动对口帮扶河源、汕尾的323个村如期全面脱贫。主动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统筹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城市发展战略,在基础设施、民生等社会均等化服务方面推进深圳经济特区全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以实施“文化创新发展2020”为抓手,持续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做好新十大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等工作,做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工作,加快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深入实施法治中国示范城市建设纲要,继续在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突破,推进前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建设,为新时代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下一番“绣花”功夫,在查违拆违、城中村整治、扫黑除恶等方面攻坚突破,把深圳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四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为建设先行示范区、创建强国城市范例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建设先行示范区、创建强国城市范例,最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深圳将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始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着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绷紧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强化网络政治安全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和管控处置,坚持防范和抵御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部标准,实施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坚持在创新驱动、风险防范、污染治理、查违拆违、扫黑除恶等工作中考察识别干部。坚持大抓基层大抓支部。推进党建“标准+”模式,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现代化社区治理路径,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现党领导社区治理、依靠群众加强社会治理,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从严抓好正风肃纪和反腐败斗争。推进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整治各种隐形变异“四风”问题,大力开展“为官不为”问题专项整治,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注重防范商品交换原则向党内渗透,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责任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