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百城见证:改革开放的力量 > 见证 > 佛山 > 

禅城奇槎:小支点如何撬动大创新?

2018-11-28 11:31来源:南方日报

10月中旬一个秋高气爽的晚上,凉风吹拂下,东平河泛起阵阵涟漪,半月岛湿地公园上,一阵阵欢呼声伴随着欢快的节拍此起彼伏,划破了宁静的夜空。这场名为如“肆”重负的音乐节经过前期精心筹备后如约“开SHOW”,佛山本土DJ音乐人、街舞组合、hin潮乐队在半月岛湿地公园为广佛人才带来了一场贴近大自然的音乐盛宴,吸引了上千名市民参与狂欢。

作为“三龙湾人才周末”品牌活动的第一场,举办如“肆”重负音乐节是奇槎提升片区吸引力、吸引人气的重要举措。作为三龙湾的重要组成,位于禅城最东边的奇槎国际社区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成熟的城市配套,正致力打造佛山东部城市中心、智慧创新中心和文化滨水新城,塑造成三龙湾创新集聚区宜居宜业宜创新的国际化社区。

高端资源集聚的核心是人才,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的奇槎如何成为高端人才青睐的“三宜”城市?今年8月,南方日报发起“十城演义”调研,走进成都、武汉、南京、青岛、合肥、宁波、南通、常州、嘉兴、东莞十座城市,深入十个创新集聚区,挖掘到了可供奇槎参考的城市发展故事和经验。

宜业

完善政策满足多层次人才需求

在距离奇槎约1400公里的南京江北新区,三年前还只是一片农田鱼塘。自2015年被确立为国家级新区后,江北新区只用了短短三年就集聚起了14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吸引了包括台积电、展讯、ARM等国内外顶尖企业进驻,涵盖产业链上中下游全部环节。

芯片行业高度依赖人才,江北新区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除依托本地丰富的科教资源外,还离不开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

“我们提出的目标是5年吸引10万名青年大学生。今年上半年已经远超1万,完成一年两万的目标肯定没问题的。”江北新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人才办主任朱效学说。

为了实现目标,今年3月,江北新区制定了《“创业江北”人才计划十策》(以下简称“创业江北”),构建从金字塔尖到塔基的全方位人才政策体系。从世界顶尖人才团队到青年大学生,对于创业的各类人才,江北新区在资金扶持和各项补助方面实现“全覆盖”。

其中,对于金字塔尖的世界一流顶尖团队,江北新区开出了最高1亿元项目综合资助的扶持;对于创办企业的科技顶尖专家,提供最高10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三年内免租或给予资金补贴;对于创新型人才,给予100万元产业化资金;对于高层次创业人才,给予50万元到150万元启动资金。

而针对金字塔塔基的青年大学生创业者,江北新区则提供了零门槛、零成本的就业创业机会。青年大学生在江北新区创业,免收各类行政费用,应届毕业生在江北新区范围内求职面试,可以获得1000元的一次性面试补贴。此外,还有优秀项目资助奖励、创业场地补贴、社保补贴等一系列扶持,企业不仅可以在初创时期获得补贴,在创业成功后,还可获得追加补贴。

从金字塔尖到塔基,从资金扶持到各项补贴,江北新区的人才政策可谓全方位覆盖,为就业创业人才消除后顾之忧,而这也为“5年吸引10万名大学生落户”创造了可能。

对于求才若渴的奇槎来说,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法宝。除佛山市、禅城区的相关人才政策外,目前奇槎正致力完善住房政策,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其中就包括人才住房、长租公寓等相关配套。

“目前我们在片区内的居住用地共配建有约18万平方米的人才住房,多达1400多套。”奇槎国际社区建设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别于一般的保障性住房,人才住房的面积在90—140平方米不等,人才住房的建设与同地块项目对外销售同类型物业的建设和装修标准一致,相关运营及管理方案正在制订中。

江北新区的人才政策一个显著特别是覆盖了不同层次的人才,而奇槎的住房方案也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群的需要。除人才住房外,针对大学毕业生和创业者,奇槎也正致力通过旧村改造,把原来的村居物业改造成为长租公寓,“奇槎的面积不多,其中原来的旧村又占了相当一部分,我们初步测算过,光旧村物业就达到30万到40万平方米,这些旧物业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奇槎将充分利用18万平方米的人才住房配套和旧村改造,致力打造成禅城区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与人才驿站。

宜居

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面对全国各地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除了不断加码的人才政策,还有哪些因素能够吸引人才?位于成都的科学城就打起了“生态牌”,通过做优自然环境成功引入了多个高端项目团队,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发展之路。

和奇槎相似,成都科学城所在地早前只是成都的城市边缘,交通等基础设施不便,也没有自身的特色风貌。为了扬长避短,早在2015年建设之初,成都科学城就通过《兴隆湖区域生态保护条例》,明确了“兴隆湖区域生态用地规模不减少”的目标。

以此为出发点,在随后几年的开发中,成都科学城始终坚守红线,构建了以兴隆湖为核心的蓝绿交织生态网络。也是得益于这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开发理念,当成都科学城还只是一张白纸、一份蓝图时,各种大楼还没有建起来,很多企业、机构却已经提前“霸位”、决定落户科学城。湖畔的工地上,挂起了“天府数智谷”等字样的牌子,建设如火如荼。不少企业和科研机构表示,他们看到的科学城,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更加美好的愿景,一种更加值得期待和向往的生活。

从绿色生态到创新生态,两者的“双重叠加”催生了发展的新生态,带来了“人城境业”融合。对于创新人才来说,职住平衡的交通体系、教育医疗配套、优惠鼓励政策固然重要,但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是重要的加分项。

和成都科学城一样,奇槎的先天条件并不算优越,但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奇槎致力为高端人才提供良好便捷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为此,自片区改造以来,奇槎以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建设先行,将绿色生态、海绵城市、国际社区等创新理念融入城建中,打造出了半月岛湿地公园、奇槎涌景观带、南窦涌滨水公园、东平河滨河景观带等滨水景观休闲带。

以半月岛湿地公园为例,每到周末,总能吸引广佛地区众多市民前来观花赏鱼。整个公园还设置了1.5公里长的环绕绿道,可满足市民出行、骑行等需求。

有了良好环境还需要完善的公共服务作为配套。抓住高端人才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奇槎也将教育产业放在规划蓝图的关键位置。目前,规划有150亩的教育街区正在加快建设中。其中,总投资额4.25亿元的环湖小学东校区今年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6.6万平方米,可容纳2700名适龄少年儿童,满足了片区对优质公办教育资源的需求。

今年10月份,佛山LEH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举行动工仪式,标志着学校建设的正式启动。佛山LEH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以“内地机构+港澳优秀企业+国际知名学府”的方式合作建设和办学,计划于2019年9月正式开学,可提供多达750个学位。

宜创新

园区统筹协调发展破解产业用地瓶颈

按照佛山“一环创新圈”规划,包括禅城奇槎、南海三山、顺德潭州湾的三龙湾将建设成高端创新集聚区,总面积达93平方公里,其中奇槎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如何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推进产业发展?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的做法可供参考。

作为东莞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产业“新星”,松山湖高新区(下称“松山湖”)位于东莞地理几何中心,创新资源集聚,但经过多年开拓,可开发建设的存量土地有限,单靠自身承载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对全市转型升级、高水平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而周边镇有一定产业基础,也存在产业层次不高、城市建设标准较低等问题。

为了破解土地资源瓶颈,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东莞提出了园区统筹组团发展,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情况下,以园区统筹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为核心,将片区内的多个发展单元组合成一个大片区。通过这种协调发展,松山湖引进培育的各类资源能够在周边镇合理配置,快速助推周边镇创新发展。松山湖高质量发展也有了更广阔的腹地。

反观奇槎,作为三龙湾创新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依托中心城区良好的城市配套,产业发展起点较高。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奇槎瞄准大健康、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加快布局。

随着产业布局的推进,土地将成为制约奇槎创新创业的重要瓶颈。借鉴东莞的经验,接下来奇槎可以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动,通过资源互补实现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声音

挖掘本地文化符号重塑区域形象

地处禅城最东边,在很长一段时间奇槎国际社区被称为中心城区的“西伯利亚”,产业低端,环境缺乏有效保护。随着“一环创新圈”和三龙湾规划的出台,奇槎摇身一变成为城市发展的香饽饽,致力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创新的国际社区,为三龙湾创新资源集聚和佛山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支撑。如何实现这种转型?

深圳市雅克兰德设计有限公司主任规划师刘小艳参与了奇槎建设国际社区的相关调研项目,立足奇槎的现状和实现,她认为奇槎需要从交通、区域形象、文化、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规划与改造。

“从交通来看,以前奇槎是中心城区的交通终端,要打造成为国际社区,需要打通路网,尤其是拓展大运量的交通方式。”她表示,通过交通路网的完善,奇槎能够更好地承担片区居住和配套公共服务等功能。

要建设国际社区需要满足不同人才多样性的需求。目前奇槎针对高端人才配建了人才住房,但对于一些创业者,她建议片区需要开发更多低成本的居住和办公空间,比如对旧村进行保留改造。

此外,要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刘小艳认为奇槎还需要塑造一个整体识别形象,通过对东平河沿岸滨水区进行整体控制,建立纵向连接东平河岸的步行道,让整个片区更加强调滨水形态。

最后,借鉴深圳等地的旧村改造经验,她认为奇槎打造国际社区还需要注重对本土文化的挖掘,“越是本地化才能越国际化,奇槎国际社区最重要的特征是本地岭南村落和岭南传统文化,需要把这些文化挖掘出来,提升片区成为文化地标和文化符号,比如对一些本地特色的红砖和青砖建筑进行改造,做成点状博物馆,再用步行道串起来等”。

■他山之石

蛇口国际社区带来哪些启示?

蛇口国际社区位于深圳市南山区,与香港隔岸相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地。经过多年发展,蛇口片区已经成为深圳最具国际化与创新创业氛围的地区,成为深圳知名的国际人口聚居地,共居住8000名外籍人士,成为全国知名的创新创业中心。

蛇口片区的成功得益于多方面要素。从区位看,蛇口靠山面海,拥有优质生态与景观环境,蛇口片区背靠大南山,南面深圳湾,步行范围内可登山、临海,并且在规划之初就重视景观廊道的预留与城市形态的控制。

此外,蛇口还十分重视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综合运用了绿色建筑、中水回用、低冲击技术等多种低碳生态绿色技术。匹配前沿生活方式的国际化、特色化、品质化的服务配套,蛇口地区拥有国际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特色化的商业休闲设施、品质化的居住空间环境。

在公共服务设施上,蛇口拥有多所国际幼儿园与国际学校,并将在近期建设国际医疗机构,提供国际化、专业化、高品质的教育与医疗服务。

在商业休闲设施上,蛇口不仅有传统的综合体,更有海上世界这一户外与室内结合的半开放商业休闲街区,提供高品质的出海休闲体验。在居住空间上,针对国际人群与高端人士,提供了高品质人才居住空间,为人才群体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蛇口是深圳最早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地区,在2008年左右就重点瞄准互联网、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开始打造蛇口网谷、南海意库等高品质、特色产业载体,营造了浓郁的创新创业人文氛围,更吸引了苹果等国际大企业的入驻。

[责任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