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地震来了怎么办?不慌张,公园就是避难所

条评论立即评论

地震来了怎么办?不慌张,公园就是避难所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11月26日7时57分在台湾海峡发生6.2级地震,深圳市民震感强烈。地震来了怎么办?有些市民心里没底。

原标题:地震来了怎么办?不慌张,公园就是避难所

深圳商报2018年11月26日讯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11月26日7时57分在台湾海峡发生6.2级地震,深圳市民震感强烈。地震来了怎么办?有些市民心里没底。记者向相关部门了解到,其实提前了解防震救灾常识和应急避难场所的地址方位,是逃生必备的手段。

地震来了跑还是躲?

如果地震来了,你应该跑还是躲?应该躲在哪里?深圳市应急办向公众列出了7个地震应急要点:一、在平房,应迅速头顶保护物向室外跑,来不及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家具旁;二、在楼房,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空间、承重墙根、墙角等易形成三角空间处,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三、在学校、商店、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应迅速抱头、闭眼,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下躲避,待地震过后有序撤离,切勿乱跑;四、在街上,应抱头迅速跑到空旷地蹲下,避开高楼、立交桥,远离高压线;五、在郊外,尽量避开山脚、陡崖,防止滚石、滑坡、山崩等;六、驾车行驶时,应迅速避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尽快选择空旷处停车;七、如果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尤其要注意的是:避险时注意近水不近火,靠外墙,不靠内墙;已经脱险的人员,震后不要急于回屋,以防余震,关注政府发布的最新消息,不听信和传播谣言。

深圳哪里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在莲花山公园、大沙河公园、荔枝公园等场所,市民可以看到一类标识:蓝底白的箭头、奔跑的小人图案、写着中英文“应急避难场所”字样。一旦发生突发重大灾害性事件,这些公园就会改变“身份”,成为应急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将如何为危险中的人们提供生存保障呢?届时,公园内的应急区域,只需根据应急避难的要求,利用公园的绿地、广场等现有资源,按事先计划的功能划分或简单改造就可以实现,使灾民进入避难场所后能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看病处。比如:公园内的水和喷灌花草的水经过净化后将成为人们避难时的饮用水;各个大块空地、草地将成为棚宿区,用于安置简易住房或帐篷。

根据《深圳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2009-2020)》,我市将共设置1111个避难场所,包括452处室外避难场所和659处室内避难场所。室外避难场所适用于地震及其他需要室外避难场所的突发事件,主要为公园、绿地、体育场、广场、学校操场、停车场、空地等室外场地;室内避难场所适用于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核设施事故及其他需要室内避难场所的突发事件,主要利用现有的体育馆、学校、社区(街道)中心、福利设施、条件较好的人防工程等室内场所。

深圳把防震减灾纳入公共安全评估

据了解,深圳地处华南沿海地震带,是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深圳非常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按照“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结实,老百姓搞明白”的理念,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在“地下搞清楚”方面,深圳已经基本建成功能齐全的地震监测网络,可监测深圳以及邻区1.0级以上地震,并在国内大城市率先实现单观测井内的测震、强震、前兆多学科综合观测。深圳还在全国率先启动城市公共安全评估工作,把防震减灾纳入公共安全评估工作;在“地上搞结实”方面,从1990年开始,深圳的建筑工程按六度设防,1992年设防标准提高至七度。近年我市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老旧建筑,分期分批落实更新改造任务;在“老百姓搞明白”方面,我市利用深圳市现代安全实景模拟教育基地、福田区香蜜湖安全社区科普馆、市中小学教育基地和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等,建立了地震科普馆。此外,深圳建设了“一专多能”的综合应急暨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并引导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建立了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记者徐恬)

[责任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