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英街的前世今生

条评论立即评论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英街的前世今生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中英街原名“鸬鹚径”,地处深圳市盐田区南部,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而成,是一条长不到250米、宽不到4米的小街。

主持人:在深圳,再没有一条街,有过中英街那样丰富多变的角色转换,像中英街那样承载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它见证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屈辱历史,也见证了冷战岁月的剑拔弩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英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深圳人乃至全国人民心向往之的购物天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英街作为商业街的功能逐渐淡化,2005年11月,曾经每天派人到店铺上门收取巨额现金的5家银行全部撤出之后,中英街又回归了它原先的面貌:它就是一条普通的街道,只是位置稍稍有些不普通。

如今中英街的发展定位为"旅游、观光、购物和爱国主义教育”。

2005年11月,中国工商银行撤掉了在中英街的营业所,至此,当年每天派人到店铺上门收取巨额现金的5家银行,全部撤出了中英街。这意味着,曾经是深圳人心目中购物天堂的中英街,作为商业街的辉煌岁月渐成过去。这条街道的百年浮沉,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深圳、香港乃至全中国的沧桑巨变。


一街两制成特区中的“特区”

据悉,中英街原名“鸬鹚径”,地处深圳市盐田区南部,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而成,是一条长不到250米、宽不到4米的小街。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地区,深圳河以南包括大屿山等230多个岛屿在内的广大地区成了所谓“新界”,租期99年。勘界后不久,有人在该淤积河床两侧搭建房屋,陆续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这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的雏形,它就是中英街的前身。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中英街东侧属中国内地,街西侧属港英当局管制下的香港地区;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中英街东侧属深圳市,街西侧属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改革开放前,“中英街”是东西方冷战对峙的最前沿地区之一,双方的军警都荷枪实弹,随时准备战斗,气氛异常紧张。这种“一街两治”的奇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独一无二。“东德西德之间的柏林墙、朝鲜韩国之间的板门店、北越南越之间的贤良桥和中英街,‘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的四大象征性的对峙地点,这当中只有中英街是一条街。”深圳市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孙霄介绍说。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中方开始执行政治边防和军事边防政策,港英政府则在新界沙头角实行“宵禁”,中英街变成了边防禁区。改革开放后,要进入中英街,不论是内地来深旅客还是深圳居民(沙头角居民除外)都要办理由公安部门签发的“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所以中英街被称作是特区中的“特区”。

改革开放后变成“购物天堂”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英街以毗邻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免税店物美价廉的优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被内地人誉为“购物天堂”。上世纪90年代初更是创下日接待游客近10万人的纪录。而在销售总额方面,中方店铺1979年是590万元,1984年已突破亿元大关,198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共15.7亿元。当时,中英街上有5家银行开设的支行对外营业,业务量很大。孙霄认为,在改革开放前期,内地商品相对紧缺且做工粗糙的时候,中英街起到了满足内地民众消费需求的作用,而且也有力地带动了沙头角、盐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一开始是日用品,接着是电器,后来则是黄金首饰,不同时期,内地人到中英街购买的主要商品是不同的。”孙霄介绍说。从1986年开始,黄金首饰成为中英街的销售热点,华界一侧的金铺从最初的3家迅速发展到47家。1988年,“黄金热”达到高潮时,中英街一天有3家金铺同时开张,当时整条街共有89家金铺。1988年5月至10月期间,中英街黄金饰品的销售量达5吨,销售额达6.5亿港元。孙霄说:“因为设计新颖,品种繁多,货真价实,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民众,使中英街成为全国第一条‘黄金街’。”

孙霄告诉记者,他1991年调入深圳市文化委员会工作,1998年调到刚刚成立的盐田区工作,负责筹建深圳市中英街历史博物馆。1992年,因为工作关系,他第一次去中英街。“第一印象就是街上人特别多,到处人挤人,水泄不通,很难挤进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英街名声在外,内地人来深圳之后都想去中英街走走,近距离与香港有个“亲密接触”。当时甚至有“到了深圳没到中英街的话,等于没到过深圳”的说法。孙霄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内地亲友来了之后,为了去中英街,往往会找他帮忙“办证”或兑换港币。“当时前往中英街的特许通行证指标有限,不是谁都可以办理的。”

新世纪以后走向转型之路

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英街商贸业出现了衰退,在新世纪之初走向转型之路。“香港自由行开通后,内地游客把购物目标瞄准了更大、更全的‘购物天堂’——香港中心区域,所以中英街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退,这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现象。”孙霄说。当时,包括深圳人在内的内地人前去中英街,大多不再是为了购物,而是为了怀旧,只有一些有人文历史情怀的人才去,普通人对此已经失去了兴趣,转而通过“自由行”直接赴港游玩和购物。

面对这种新出现的情况,深圳市盐田区政府给中英街提出了“旅游、观光、购物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发展定位。此后,随着中英街历史风貌改造和商业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中英街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日,记者在中英街采访时发现,尽管是工作日,但是前往中英街观光、购物的内地人仍然不少。

据了解,新世纪以来,中英街正朝着“人文中英街”的目标发展:从2002年起,中英街每年举办“3·18警示日”活动;2004年,中英街被评为“深圳八景”之一;2005年,恢复了“中英街八景”;2012年,中英街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4年,中英街大型浮雕墙《让历史告诉未来》项目完工;2015年,“中英街管理局”揭牌成立;2016年,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命名的“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在中英街落成开馆。

展望未来,孙霄说,中英街应该紧紧围绕“一街两制”做文章。“这是中英街的核心价值,在全世界都独一无二。中英街要密切联系香港,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争取成为大湾区的旅游亮点。比如,可以通过与香港政府协调,将中英街的历史人文资源与香港新界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相结合,共同打造大旅游,把蛋糕做大。内地游客可以从中英街进入,游览完之后再坐船到对面的香港新界游玩,最后再坐船回来。”他认为,这样可以解决中英街过于狭小的问题,且刚好与香港新界的优势互补。此外,他还建议中英街开发基于自身特点的文创产品。

(记者 罗俊杰/文、图)

[责任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