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绵延84.6公里的“二线关”:见证深圳改革开放的进程

条评论立即评论

绵延84.6公里的“二线关”:见证深圳改革开放的进程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谭录明是1983年11月参军入伍的,12月29日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成立,之后一直在特检站工作。“后来到广州上军校,毕业后又被分配到特检站,成了特区守门人”。他说,“我见证了‘二线关’建立、发展到走进历史的全过程。”

拆除前的梅林关(摄于2013年)。

梅林检查站拆除后的情形。


原标题:

二线关:见证深圳改革开放的进程

深圳新闻网讯 “说起‘二线关’,我觉得那是深圳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的象征”。亲历了“二线关”建立、扩展和拆除全过程的原特区检查站参谋长谭录明说,“当年设立‘二线关’,是为了保证深圳经济特区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安全有序,旗开得胜;后来拆除‘二线关’,特区范围扩大到了深圳全境,则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标志。从此,特区和内地没了分界线。”

深圳“二线”,是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俗称。198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深圳建立了一条长达84.6公里的边防巡逻道路,东起大鹏湾揹仔角,西至南头安乐村姑婆角,沿线架起高2.8米的铁丝网,先后开设南头、布吉、梅林等16个检查站作为人员和车辆出入关口,由武警边防部队驻守。“二线”与深圳和香港的边境线“一线”相呼应,“二线”以内是特区,也叫“关内”,以外则是非特区,叫“关外”。进入特区的人,必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通行证。

谭录明是1983年11月参军入伍的,12月29日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成立,之后一直在特检站工作。“后来到广州上军校,毕业后又被分配到特检站,成了特区守门人”。他说,“我见证了‘二线关’建立、发展到走进历史的全过程。”

特区“守门人”

“二线关”由两支部队驻守,共有5000多名官兵。一支是武警广东边防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担负对出入特区的人员、车辆检查;另一支是武警广东边防七支队,负责二线巡逻及铁丝网、工作口的管理。

很多人不了解“二线关”为什么由两支部队驻守,为什么要由军事性质的边防部队把经济特区圈起来。谭录明说,当时经济特区是新生事物,都没有经验,但都期望特区这块试验田能结出硕果,所以倍加呵护,通过政治检查等手段打击偷渡引渡、走私犯罪,维护特区社会治安和边境稳定。1986年广东省和深圳市分别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成为两支部队最初的执法依据。

据统计,在特检站自建立到2010年特区扩容27年间,先后验放人员50.2亿人次,车辆24.6亿辆次,查获无证人员587万人次,抓获境内外蛇头1300多人。另外,自1988年5月特检站调研机构成立到2013年裁撤的25年间,侦破案件784宗,缴获海洛因4000多克、鸦片800多克、摇头丸230多公斤、可卡因16000多克。毫无疑问,“二线关”为维护特区安全和社会秩序起到了过滤功能和屏障功能,为经济快速发展、减轻一线边境压力、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特检站除了履行出入关检查任务,还曾成功化解50多起因谣言传播、劳资纠纷、土地纠纷而引发的群体事件。1987年6月20日,有谣言传说新任港督承诺,凡偷渡到港的人在3天内可以领到香港居民身份证,于是惠东、惠阳一带大约5万人向深圳走来,试图偷渡。特检站官兵配合公安机关,在“二线关”严防死守,耐心劝说,调派大巴护送群众回家。整整5天,才清理完现场,避免了一场外逃风波。

防线“流动哨”

欧阳祥山是“二线关”上的流动哨。这条线上,他从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逐级升任到连长、教导大队大队长。他说“二线关”建设之初,他所在的广东边防七支队是一边巡逻执勤,一边挖土开路。当时生活艰苦,住的是茅棚,生活费每人每天5角多。工程兵在第一线建设硬件,他们负责花草种植、护坡项目和航道疏通。

那时七支队有16个执勤中队,每个中队担负两三公里到10公里不等的防线,每天都要来回走动,监视沿线动向,处理走私事件,拦截外逃人员。欧阳祥山所在的中队,负责从布心到布吉的6.4公里的防线。尤其是布心火车站,是外逃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常设法越过铁丝网进入特区,然后再设法偷渡香港。边防官兵用火眼金睛和不停歇的双腿,在84.6公里的防线上巡逻,为特区安全风雨无阻。

难忘“边防证”

设立“二线关”,进入特区就需要办理一个边防证。要办边防证,你要经过单位政审、派出所核查、公安局办证三个程序。如果没有单位就更难了,需要街道居委会审查,申请手续非常复杂。

李卫平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长江边上的港口管理局,不安心“混日子”便于1992年辞职南下。他就是没有单位的那类人,只好到湖南老家的县城找关系办证,从乡里到县里盖过四五个公章。“到深圳同乐关,一下体验了从未经历的热闹,多个通道上挤满了人,可以说是真正的人山人海。”他说,“那时先下车,排队通关得花很长时间,然后再坐车到特区内。而忘带边防证的人,马上被送往樟木头遣送回家,毫不含糊。”

围绕边防证,从内地人到特区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可讲。有的在来深圳的路上钱包被人偷走,花几个小时在列车的垃圾桶找到边防证;有的因为丢失边防证而无缘进入特区,为没有成为深圳人而后悔一辈子。直到2005年,边防证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舞台。

开放新境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撤销“二线关”的呼声渐涨。自1998年深圳市“两会”有代表、委员提出撤销“二线关”的提案和议案后,“二线关”存废的争议连绵不断。

交通拥堵、关内关外心理隔阂、管理费用巨大、妨碍城市一体化,都成了撤销“二线关”的实在理由。2003年6月,中央军委批准深圳一二线关改革方案,放宽人员出入深圳经济特区的限制,不再查验证件。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二线关”分隔特区内外的职能成为历史。2015年6月,深圳“二线关”综合改善工程正式启动,检查站被拆除,巡逻道变成了市民休闲健步的“绿道”。

没了“二线关”的深圳经济特区,交通顺畅了,城市一体化进程加快了,发展视野和城市胸怀开阔了,产业布局、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提升了。“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新战略呼之欲出,推动深圳携手周边城市,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世界级大都市圈。(记者陈冰/文李伟文/图)

谭录明:守望特区1万多个日夜

走进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谭录明正在为莲塘口岸年底具备开通条件而忙碌着。从1983年参军到达深圳以来,他守望特区已经有1万多个日夜了。

说起“二线关”和那里发生的故事,谭录明如数家珍。他在新兵受训结束后,被分配到盐田坳检查站当文书。“我喜欢看书,喜欢写点东西,最早接触的新闻媒体就是《深圳特区报》,经常去送稿件。”

真正接受挑战,是从军校毕业后担任排长开始的。1987年的一个夜晚,一个人影从黝黑的山林走向检查站,值班员突然发现此人腰间别了一把疑似手枪的东西。检查员正要采取行动,那人便往特区方向拔腿狂奔。谭录明立即通知公安机关,然后组织40人的队伍上山搜寻,黑灯瞎火搜了近3个小时,也没发现目标。

2007年4月3日,谭录明受命协助海南边防总队抓捕贩毒团伙。“接到任务后,我先根据情报制定了抓捕方案,然后带领10人抓捕小组,与犯罪嫌疑人周旋一个昼夜,最终将窝藏在酒店的毒贩一举抓获。经过审讯,我们获得新的线索,又抓获了15名从海南流窜到深圳的贩毒团伙,缴获贩毒用车6辆,毒品一批。”该案是海南公安缴获毒品数量最多、涉案资金最大的案件,谭录明和他的小组也因此受到表彰。截至2013年,特检站官兵抓到3296名网上追逃的犯罪分子,其中不乏命案在身者。

谭录明在深圳特检站先后任战士、排长、秘书、指导员、分站站长、总站参谋长、副站长。2009年4月转业到深圳市口岸办,继续从事口岸建设和管理服务的协调工作。(记者陈冰)

“二线关”书写开放进程

走上“绿道”,偶尔看到残留的铁丝网,会情不自禁地想象深圳经济特区初建时的峥嵘岁月。绵延84.6公里的“二线关”,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留下多少令人感喟的故事。

“二线关”的建立,为特区乃至中国最初的开放精心呵护,营造出良好的发展氛围。不仅保证了特区的步步成功,也增强了国家的开放信念。深圳经济特区有了扩展到全市的迫切要求,国家走到了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

“二线关”的撤销,正是深圳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标志,是“开放再出发”,是“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新襟怀。从此,深圳将以走在最前列的标准,拿出特区新担当、勇担特区新使命、体现特区新作为、做出特区新贡献。

[责任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