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华强北蝶变:从中国电子第一街到国际一流创新创业街区

条评论立即评论

华强北蝶变:从中国电子第一街到国际一流创新创业街区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过去的30多年,长不足千米、方圆不足1.5平方公里的华强北,借势改革开放的东风,成为中国电子行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中国电子第一街”的美名传遍海内外。


原标题:

从中国电子第一街到国际一流创新创业街区

华强北演绎升级蝶变

深圳新闻网讯 北有中关村,南有华强北。

广袤的神州大地上,这两大商街,构成中国电子产业版图的重要两极,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

过去的30多年,长不足千米、方圆不足1.5平方公里的华强北,借势改革开放的东风,成为中国电子行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中国电子第一街”的美名传遍海内外。

历经初创、探索、发展、突破、转型……对市场极为敏感的华强北,一次又一次地华丽转身,引领潮流。

如今,阵痛过后的华强北已化茧为蝶,正向着商业和产业双重功能的复合型商贸区精彩绽放,朝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升级蝶变,振翅高飞。

●里程碑意义:

从上步工业区到电子元器件市场

华强北片区坐落于福田、罗湖新老中心城区之间,紧挨深南大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行走在华强北商业步行街上,街区繁华,行人如织。

时光拉回到40年前——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那时的华强北,人烟稀少,遍地黄土。

然而很快,希望便在这一片黄土上孕育。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设立。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华强北的命运也快速改变。

工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深圳建市之初的当务之急。在深圳的请求下,不少国家部委安排下属企业到深圳设立分支机构、投资办厂,其中以国防工业、电子工业为主。1979年,粤北兵工厂迁入深圳,取名华强,寓意“中华强大”。工厂附近的一条道路以公司为名,这也成为日后声名远播的华强北的名字来源。

今年83岁的深圳赛格集团原董事长王殿甫,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段历史: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市城市建设规划委员会在华强北片区,规划了一个以电子工业和来料加工为主的工业区——上步工业区。随后,一批中国电子工业界的知名企业,从这里走出。

1985年,电子工业部决定在深圳设立办事处,整合分散的小电子企业,深圳电子集团公司成立,后更名深圳赛格集团公司。赛格集团成立后,旗下有117家电子企业。

1988年3月28日,赛格电子配套市场正式创办,当时由来自深圳本地和国内其他城市的160多家厂商以及10家港商,以自营自销、联营代销的方式经营。“赛格电子配套市场的创办,对华强北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个国内举足轻重的电子元器件交易市场日渐壮大。”王殿甫说。

●日均客流50万:

火爆交易造就无数财富传奇

华强北,总在创造奇迹。

成立之初只有900平方米、43户商家,赛格电子市场之后5次扩容,发展到总经营面积60000平方米,商铺3000多个。1998年,与赛格仅一街之隔的华强电子市场开业,华强北商圈的“双子星”格局形成。“双子星”闪耀,带动商圈不断扩大,中电信息时代广场、桑达电子、远望数码城、都会电子城、赛博数码港等陆续开业,直接催生华强北成为电子产品制造中心和世界最大的电子元器件集散中心。

2007年,由华强北各大电子市场电子元器件、手机、数码、IT等56类产品组成的华强北“电子市场价格指数”正式发布,华强北成为中国电子行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2008年第十届高交会上,华强北被中国电子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电子第一街”称号,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产品种类最齐全、年交易额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集散地。

高峰时期,华强北日均人流量达到50万人次,日资金流量达10亿元人民币。庞大的人流、物流,火热的市场交易,让一个个造富神话从这里走出。“当时在华强北拥有一个铺面,就是财富的象征。”

作为亲历者,曾经在华强北万商电器城做了近10年手机生意的老板赵晓清至今仍记忆犹新,“高峰时在华强北一个三尺柜台,月租金就要好几万,转让费则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即便这样,仍是一铺难求,趋之若鹜。”

生意火爆的背后,是华强北对市场的敏锐度和产业环境的完备度,这也使得华强北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成为创业者的摇篮。

“只要想得到的,都能够在这里买齐。”业界看来,在华强北,可以组装任何想要的硬件产品,几乎所有的小工具、组件和工具都有。“这里能让我们在1公里之内找到任何想要的原材料,这是美国、欧洲和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做不到的。”国际知名机构、硬件孵化中心HAXLR8R的创始人西里尔·艾伯斯卫乐由衷感叹。

三尺柜台,走出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华强北上演无数从“小微”到“大树”的创业故事。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华强北诞生过50个亿万富翁和无数的百万富豪。而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值最大的企业,腾讯十年前正是在华强北赛格科技园诞生。同样从华强北走出的还有金蝶、大族激光、海能达等诸多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

●转型升级持续:

建设国际一流创新创业街区

梳理华强北的历史,不难发现华强北的每次转型,都与深圳特区的产业调整同步,与整个珠三角乃至全国的产业升级相伴。

——1983年至1993年,赛格电子配套市场从创立到发展,带动了华强北由工业制造业向生产服务业的转型。这一阶段从服务深圳制造,发展到服务珠三角制造和中国制造,充当了珠三角制造业和国内工业化的“材料库”“配件库”。

——1994年至1999年,伴随着万佳百货进驻,华强北从专业电子市场向电子和商贸多元业态的现代商贸区转型。这一阶段专业电子市场做大做强,为珠三角产业转型和中国创造提供服务支撑,充当了“技术库”和“研发中心”。

——2000年至2010年,华强北以二次规划改造提升空间环境和整体品牌,从粗放经营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辐射型增值型,步入了国际化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阶段。

——2012年以来,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电子商务冲击以及自身转型升级、地铁围挡施工等多重因素影响,华强北商圈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华强北在积极采取多项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不利影响的同时,没有放弃对转型升级的坚持。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尘封近4年之后,2017年1月14日,华强北商业步行街重新开街。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电子大屏上,“华强北蝶变”的宣传片同步播放,世界的舞台强势宣告华强北“王者归来”。

喜讯接踵而来,为进一步推动华强北转型升级,2017年10月,福田区出台《华强北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计划3年内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开展“十大行动”,全方位扶持华强北创新发展。

“华强北是造梦之地,也是成就梦想之地。”华强北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晓中表示,华强北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电子制造业从加工贴牌、山寨模仿到自主研发、自创品牌的转型升级发展历程。

“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使命。”陈晓中自信地告诉记者,华强北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地位,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硬件研发、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多元业态,进一步完善规划、交通、产业对接,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创客街区和国际创客中心,持续擦亮 “中国电子第一街”的金字招牌,向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地、世界级智能硬件研发设计中心的新目标迈进。(记者 秦小艳)


赛格元老王殿甫冀望年轻创业者——

传承华强北创新精神

“华强北是深圳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值得仔细研究。”日前,在位于华强北商圈党群服务中心的华强北商学院公益课堂上,83岁的王殿甫精神矍铄,风采依旧,为50名青年学员讲述华强北的发展历程。

这个专门为华强北商家量身打造的公益性课堂,针对商圈内22万名从业人员。受聘该商学院讲师的王殿甫说,“我给年轻人们讲理想、讲信念,希望他们传承华强北的创新精神,把这片土地耕耘得更好。”为了对华强北的发展有更系统精准的了解,去年,他还带领团队完成了一个调研报告,实地调研了多家企业,还原华强北发展的真实轨迹。

王殿甫与华强北的正式结缘始于25年前。1993年1月,出任深圳市赛格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成功促成赛格与日立、三星、意法半导体等国际电子巨头的合资项目。退休4年后,2000年8月出任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组建深圳市电子商会并担任会长。

在电子行业工作了50多年的王殿甫,见证了华强北以及深圳电子业的发展历程。他坦言自己有着浓厚的华强北情结,“只要身体允许,我会继续为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土地做些贡献。”(记者 秦小艳)


 

再启新程 其命惟新

“华强北得了感冒,全球电子市场都得打个喷嚏。”这是外界对华强北在业界地位的生动写照。

没有创新,就没有华强北,就不会留下这么多充满奇迹和激情的创业佳话。在过去的30多年里,全球科技产业发展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华强北却能始终站在行业和产业的潮头,秘诀只有一个:创新,不断创新。

在过去,华强北是一个对创新产品高度敏感的地方,一旦出现具有颠覆意义的电子创新产品,这里势必成为产业聚焦的潮流风口,并凭借雄厚的硬件基础,迅速衍生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而在当前,“王者归来”的华强北再启新征程,仍然是其命惟新。凭借华强北在电子产业特别是全球手机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相信华强北一定能在全球创新链条上寻找到自己的新空间,主动嵌入全球创新链条中,巩固和提升自身的行业地位,也为深圳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奋力向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迈进贡献重要力量。(记者 秦小艳)


[责任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