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从这里响彻全国

条评论立即评论

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从这里响彻全国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它见证过无数改革开放的神话——“三天一层楼”的口号从这里响彻全国,成为特区精神的象征;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著名的“南方谈话”发生在这里,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这里还曾经是全国第一高楼、全国最高的餐厅……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

 

深圳国贸大厦发展对比。(左图为上世纪80年代资料图片)

原标题:

国贸大厦:续写“春天的故事”

深圳新闻网讯 提起改革开放的历史,许多人都会想起深圳国贸大厦。

它见证过无数改革开放的神话——“三天一层楼”的口号从这里响彻全国,成为特区精神的象征;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著名的“南方谈话”发生在这里,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这里还曾经是全国第一高楼、全国最高的餐厅……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

可以说,深圳国贸大厦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深圳经济特区的快速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重要的时代符号,是深圳速度的体现、改革开放的象征。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贸大厦继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将“春天的故事”续写得更精彩。

“三天一层楼”: “深圳速度”从这里响彻全国

深圳国贸大厦位于繁华热闹的罗湖区人民南商圈。在上世纪80年代,它曾是全国第一高楼,楼高160米,共53层。

1982年,深圳市政府准备筹建一栋大楼,作为全国各地在深圳的窗口,命名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同年4月,由深物业集团作为甲方单位,中建三局承建的国贸大厦在罗湖破土动工。据中建三局有关人士回忆说,当时他们同时在竞标一个外资项目,但是大家认为国贸大厦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标志性建筑,足以载入史册,于是放弃了外资项目,并以独特的“滑模施工”中标国贸大厦工程。

所谓滑模工艺,是指先用钢结构搭建模板,再往里浇灌水泥,等到水泥大体凝固,再往上提升模板。这种盖楼的方式虽然快,但如此大面积的滑模施工当时在国内尚无先例,因此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当时中建三局“铁姑娘班”的杜先芳向记者回忆说,从1983年6月到10月,中建三局一直在进行技术攻关,最终研制出国内第一套大面积内外筒整体同步滑模的新工艺,国贸大厦“长高”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第31层开始,持续以3天一层的速度盖楼。而当时,香港最快的盖楼速度是5天一层,美国是4天一层。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报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就在全国传开了。

1984年4月30日,国贸大厦主楼封顶,比预计工期整整提前了1个月;9月3日,主体工程顺利完成;1985年底,国贸大厦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第50层还设有目前很多新修大厦都没有的、直径26米的直升机停机坪。国贸大厦连接周围的国贸商厦、国贸商业大厦、天安国际大厦,4栋楼共计占地3.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组成我国最早最大型的城市综合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设过程中,中建三局还彻底打破了“大锅饭”制度,实行计件工资。工人们的积极性被调动,最高能拿到月工资600多元。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高的工资了!

国贸大厦创下了中国数个第一:它是中国第一栋超高层建筑,在长达十年里一直占据着“全国第一高楼”的位置;它是中国最早实行招标的建筑工程,在国内率先大面积运用滑模施工,创下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

见证“南方谈话”: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印记

许多游客来到深圳,都会慕名前来国贸大厦参观留影,再登临旋转餐厅喝喝早茶,从高处远眺窗外的美景。这一景象至今持续了30多年。

旋转餐厅位于国贸大厦顶层,建成时是中国第一家旋转餐厅,也是当时中国最高的餐厅。之所以说国贸大厦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印记,也与曾发生在旋转餐厅的小平同志声震世界的“南方谈话”分不开。

国贸大厦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早在1984年邓小平来深圳时,就曾在对面的国商顶楼观望过正在建设中的国贸大厦。

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来到国贸大厦,在旋转餐厅里听取了广东省委和深圳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汇报,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他站在战略高度,发表了有关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精辟论述,提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等一系列重大论断。

“南方谈话”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邓小平理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发了反映邓小平视察深圳行程及“南方谈话”主要内容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一次谈话也使得深圳国贸大厦名扬海外。30多年来,这里接待了上百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600多位国外政要首脑。尼克松、老布什、海部俊树、李光耀等国际政要都曾先后到此参观。

如今走进旋转餐厅,还能看到悬挂着的小平同志视察时的照片。小平同志当时歇脚的地方,也被命名为“邓公厅”。

创新管理模式: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

深圳国贸大厦是国人心目中改革开放的重要地标之一,多年来,它一直书写着改革创新的辉煌诗篇。

国贸地处人民南商圈,是罗湖甚至深圳商业的起点。国贸大厦管理处负责人李正奎和王磊亲身经历了国贸商业的发展。他们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贸商场卖的商品90%都是进口货,4至5楼的免税商场要凭回乡证等和外币购买。最火爆时,免税商场年销售额超5亿。国贸的零售商品几乎服务了整个珠三角。即便今日,国贸大厦所处的商圈仍是人气爆棚的商业旺区,也是罗湖区先行先试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的重要一环。

2011年,国贸大厦还因为创新性地发动业主自筹资金,再成深圳老旧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典型。李正奎回忆说,30年前国贸大厦施工修建时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经过近30年使用难免老化。当时全市许多老建筑均缺乏维修基金,通过业委会和管理处努力,81户业主同意自筹资金1600万元进行中央空调改造。

李正奎说,改造后空调总用电量下降20%,年节电量2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量2000多吨,减少标准煤用量800多吨,一年省下100多万元,国贸大厦实现了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转变。2015年被国家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提出在全国推广并获评广东省科技创新二等奖(管理创新类)。

除此之外,国贸大厦也是深圳一个响亮的历史文化符号。2016年6月,国贸大厦荣获“深圳文化名片”称号。2017年9月,入选深圳首批45处历史建筑。(记者 冯庆/文 刘羽洁/图)

“铁姑娘”们的别样芳华

30多年前,一群后来被称之为“铁姑娘”的中建三局钢筋班女工,在国贸大厦建设中也留下了她们别样的芳华岁月。日前,记者在深圳见到了“铁姑娘班”中的其中一位——杜先芳。

1983年3月,18岁的杜先芳离开湖北荆门老家南下深圳。在来深圳之前,听说自己即将参与建设的国贸大厦是“全国人民的心血”,她内心充满了憧憬和激动。来不及太多感慨,这位朴实的姑娘领了工作服、安全帽和一双厚实的解放鞋,就和大伙一起投入到了国贸大厦火热的建设中。当年,姑娘们一晚上抬10多根单重近百公斤的钢筋已是家常便饭。

提起那段峥嵘岁月,杜先芳告诉记者,虽然对女性有特殊照顾,可以请假,但国贸建设争分夺秒,姑娘们集体荣誉感很强,都憋着一股劲儿,没人请过假。“那时候我们住在由毛竹杆搭成的工棚里,大家都笑称这是简易的‘竹园宾馆’,这样苦中作乐的例子还不少。”

杜先芳还记得,有一个月她拿到了300多元工资,对于在内地每月20多元的薪资水平来说,算是一笔“富有”收入。

回望当年建设国贸大厦的日子,一晃30多年。杜先芳说,如今每次路过国贸,她会情不自禁地抬头凝望。国贸大厦象征的特区精神,也正是这样在一代代传承延续。(记者 冯庆 见习记者 张思奇)

国贸是深圳的时代记忆

有一句话说:“不到国贸,不算来过深圳。”国贸是深圳的国贸,是全国人民的国贸,也是充满国际味儿的国贸。因为改革开放在这里划下的一笔笔浓墨重彩,国贸大厦成为许多人心中永远抹不开的情感记忆。

1982年,国贸大厦由全国37家单位集资建设,包括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办事处,各大兵种办事处及部分央企。时至今日,不少机构的驻深办事处还设在这栋楼里,各种方言碰撞的背后,充分印证了“深圳是全国人民的深圳”。

国贸大厦自建成后,也一直是国外游客造访深圳的重要景点之一,30多年来,600多位国外政要首脑的亲临,也使这栋楼充满了传奇色彩。

现如今,国贸大厦楼高排名不断被超越,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本身就像一个巨人,是一段历史的印记,是一座城市的地标,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新时代,国贸大厦依旧保持着改革创新的本色和动力,始终散发着独特的“敢闯”魅力,为“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作出自己的诠释。(记者 冯庆)

[责任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