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生僻字可拓展我们对汉字的想象边界

条评论立即评论

生僻字可拓展我们对汉字的想象边界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一篇叫《开学第一天新生名单曝光,老师撕心裂肺点名都没人搭理》的报道在网上挺火,大意是,一些奇葩生僻的新生名字,难住了众多老师。

一篇叫《开学第一天新生名单曝光,老师撕心裂肺点名都没人搭理》的报道在网上挺火,大意是,一些奇葩生僻的新生名字,难住了众多老师。

比如,有老师吐槽,班上孩子的名字中会出现很多不常见的字,三个土的“垚”,四个火的“燚”,这些已经算简单了,还有不少孩子的名字笔画很多,例如“爔”“曦”“灏”“熙”“睿”“馨”等。广州荔湾区某小学语文老师说,她的学生叫“希璿”,“当时就看蒙了!”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重名现象。一个关于中国姓名的大数据榜单显示,2010年后出生的宝宝,叫子涵、欣怡、梓涵、子轩、浩宇、浩然的重名多。广州越秀区某小学的老师说,他就曾经教了五个“陈嘉豪”,三个“林倩茹”。

由此也可以看到,一些人之所以热衷于为孩子起生僻名字,不完全是出于标新立异的心理,很大原因是为了避免重名,毕竟重名给生活带来的麻烦,未必比生僻字来得少。

在我看来,无论如何,只要不触犯法律与公共道德,取什么名字是一个人的权利。在呼吁民众取方便的名字的同时,扩大字库容量,提升服务水平是正道。

让更多生僻字通过某种途径“复活”,还有另一层意义,即可以让我们的语言文字生态更丰富。比如,本文开头的报道中,刘女士给孩子起的名字里有个“衎”(音kan)字。她说,这个名字取自《诗经》,有喜悦、开心的意思,饱含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期待。虽然这个名字常常被人读错,她也有改名的冲动,但一段时间后她想通了:用我娃的名字,教会大家多认识一个字,不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么?

当然,我不是鼓励大家都去用生僻字取名,也未必非要用生僻字才能表达某种特别的意愿。我的意思是,与其让那些重名暴露了我们审美功能的退化,不如让那些生僻字来拓展我们对汉字想象的边界。

[责任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