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

年轻一代“负债累累”的社会风险不可小觑!

条评论立即评论

年轻一代“负债累累”的社会风险不可小觑!

分享

“啊,今天终于发工资了······”

“耶!今天来生活费啦······”

“我终于可以还掉我的信用卡、淘宝花呗,还有京东的白条、去哪儿网的拿去花,还有······”

以上场景逐渐成为一些国内年轻人的生活常态。无独有偶,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CICC)投行的数据报道——居民未偿消费贷款总额今年增加了40%,也印证了中国年轻人越来越趋向靠贷款生活,近日更是有知名媒体援引这一数据,暗示中国年轻人正带领国家走向危机。这样的说法自然有危言耸听的嫌疑,国家的经济发展还应参考产业政策、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但新一代年轻人在精力旺盛、努力拼搏的人生阶段却早早成为了卡奴和贷款生存者。

网贷中暗藏陷阱 冯大美/图(来源《深圳特区报》)

卡奴这种被束缚的奴役状态不同于房奴,房奴自带一种扼杀社会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沉重感,而卡奴们则被抹上一层名为消费快感的厚厚糖霜,在支付那一瞬间仿佛已经融入广告里光鲜亮丽的生活。新一代年轻人除了任由海量讯息在自己左耳右耳中无痕穿过,其余有不少时间在享受这种消费的快感,例如在买书的同一时刻已经完成了读书的任务,在快递到手的刹那迅速消退对购买物品的期待和兴奋感,打折购买的商品可能在主人拎过购物袋的时候就要开启蒙尘的历史,更夸张的或许还有深圳少年打车去重庆等等闹剧。

这些闹剧背后不仅仅是年轻无知,也不是年少轻狂,而是沉迷于经济生活各式套路、数字时代多样财富经而无暇顾及背后的暗流。当下年轻一代与互联网世界共同成长,自懵懂时就面对各种网页广告、弹窗广告、视频广告、移动端广告,熟练应用各种最新潮的网络段子,但不熟悉各种信息交锋、流量变动底下的资本流动;享受着各种购物平台、金融机构释放诱饵带来的消费快感,却并不了解近在身旁的社会现实和一墙之隔的金融原理;作为奶头乐的最大受众,却不知晓自己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早被预测在案。

花费着未来的资金,享受着当下的快乐,贷款生活美其名曰:“及时行乐”。美国次贷危机的余温仍未远去,校园贷、裸贷已屡次翻新蒙骗、危害年轻人的方式,零门槛贷款、无痛感数据支付、熟人或权威担保等一步步瓦解了年轻人涉世未深的防备心,截至一个个绝望身姿从高校楼顶跃下,千万个投资者在P2P爆雷潮中坚守维权,“这些钱从哪里来?”“这些钱投到哪里去?”······这些带着血泪的问句才在慵懒的大脑里慢慢舒展开来。

这些疑问来得太迟,多是因为这些贷款的欲望、初衷大多不是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而是被各种广告宣传、各种企业自身的扩大发展而一步步催生出来的。比起研读各类理论、实地探查资料、追问各种宣传漏洞,顺应着表层的购物欲望、简单地搜集排行榜单或熟人资讯,虽不可靠但更为轻松,“零压力”的贷款生活和大脑皮层的简单刺激逐层逐级地削弱了一些年轻人的行动力,最后选择用自嘲的方式展现贷款生活中“明知不可为仍为之”的无奈。

当然,以上教训并不能全由年轻人背锅,以上悲剧也不仅仅是年轻人的教训,我们应当更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社会还处在转型变革过程中,公共管理致力摆脱往日的桎梏,互联网思维席卷而来,各国形而上、形而下的力量同时交锋,期间必然会出现许多诸如社会道德动摇、金融常识匮乏、制度规则意识淡薄等问题。从改革开放到市场经济发展,从手握尼采思考人类明天到全村下海、全民创业,从走街串巷到键盘侠盛行,伴随着机遇而来的往往还有挑战和困境,轻而易举地将发展瓶颈归咎于年轻一代的“懒惰”“不知进取”“没落”,不仅无法挖掘新生代的潜力,而或成故步自封之势。

因此,更新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普及金融知识和加强风险教育势在必行,只有将他们培育成在商业信贷、金融行为上具有独立思考、成熟判断能力的经济人,在表达、思考和行为上都能与当前经济、文化和政治水平相匹配的社会个体,才能避免今天我们看到的种种闹剧和悲剧重演。(作者:赵颖致 林婕 林婉婷)

[责任编辑:谭铭硕 顾津源 温程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