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123项公安民生业务可在线办理

条评论立即评论

123项公安民生业务可在线办理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足不出户即可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保安员资格证核发在线办理、招调工准迁证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记者昨日从市公安局获悉,截至目前,123项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公安业务实现在网上申办受理,群众最多跑一次腿,其中,42项业务“零跑腿”,惠及万千市民。

原标题:

123项公安民生业务可在线办理

无犯罪记录证明等42项业务“零跑腿”

足不出户即可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保安员资格证核发在线办理、招调工准迁证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记者昨日从市公安局获悉,截至目前,123项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公安业务实现在网上申办受理,群众最多跑一次腿,其中,42项业务“零跑腿”,惠及万千市民。

为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顺应新时代警务工作的新需求,近年来,深圳市公安局着力推进民生警务深微平台建设工作,成立民生警务深微平台攻坚团队。攻坚团队围绕当前群众广泛关注和亟待提升的民生服务,秉持“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理念,整合公安内部各项民生服务事项,依托深圳公安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互联网平台,通过“一网、一窗、一机、一号”,为市民提供多样化、跨区域、一站式服务。

足不出户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

年均办理约9万宗

前不久,在国外出差的深圳市民陈先生因个人原因急需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若按照以往程序,他先要本人到业务窗口提交申请资料,若资料审核无误,3个工作日后再到窗口领取证明。自无犯罪记录证明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后,他只需要通过民生警务平台在线提交相关资料,即可办理证明,不用专程回国即可轻松完成,还可以通过邮寄方式,在国外就能拿到证明。

记者从市公安局了解到,深圳警方每年受理约9万宗无犯罪记录证明业务。过去市民若人在国外,则需要打飞的回来专程办理,经济成本、时间成本较高。为方便市民群众,今年3月,深圳公安机关将该业务上线民生警务深微平台,实现无犯罪记录证明全流程网上办理。

深圳户籍居民只要登录民生警务深微平台,选择在线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业务,经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刷脸,与后台数据库比对后即可出结果。证明开好后,通过EMS邮寄给申办人,真正实现“零跑腿”。仅此一项业务,每年可节省市民办事成本900万元(按一次跑动成本50元计算,下同),节省警力40人。

实现保安员资格证核发业务全流程网上办理。申请人在民生警务深微平台办理保安员资格证核发业务,可直接提交相关申报材料,并可网上自助缴费,无需再携带单据去银行排队办理。目前,该业务今年3月上线以来约受理2000多宗,办理时间也由之前的60个工作日变为现在的30个工作日。

123项公安业务可在线办理

年均节约市民办事时间成本427.6万小时

目前,民生警务深微平台已将69%的窗口业务迁移到网上,涉及户政48项、出入境19项、交警24项、刑警1项、治安21项等,共计123项。其中,户政48项业务的上线,让深圳成为全国公安户政业务网上办理业务种类最全的城市。

同时,相关业务网上办理又与邮政快递做好对接,市民办事可以实现家门口办理,甚至足不出户办理,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大幅降低了市民办事成本。

以户政业务为例,以前省内随迁入户,申办人最少要在申请、拿准迁证、落户3个环节3次到窗口办理。自该业务平台上线后,通过个人身份实名认证,申请人只需一次到窗口,即可办完所有业务,而且对于老人申请随迁入户,在国外的子女也无需再专门回国办理。目前,该类业务年均申请量约22万宗,按市民奔波窗口次数均减少1次计算,每年可节省市民办事成本1100万元。

同时,民生警务平台通过内部整合,降低了多网站、多平台及多窗口带来的警力消耗,大幅节约了警力资源。

经初步测算,该平台年均节约窗口工作时间16.1万小时,节约窗口警力近500人;平台每年还可为市民节约427.6万小时的办事时间,相当于少跑213.8万趟,一年就可节省超过1亿元的办事成本。

全力解决民生诉求

逐步实现全部公安服务事项网上办理

随着功能及业务的不断完善和普及,民生警务平台已成为深圳警方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提升工作的有力抓手。

截至今年3月底,该平台自然人注册用户数已超422万,平台网上受理量已达245万余宗,约占总量60%,不仅节省了大量警力,更让市民省心又省力,真正将服务做到群众心坎里。

市公安局指挥部指挥处副处长寇俊卿表示,接下来,深圳公安将继续从用户体验出发,以“一网、一窗、一机、一号”整合公安内部各项民生服务事项,依托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互联网途径,逐步实现全部公安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的目标。

寇俊卿还透露,他们正抓紧与研发团队对接,依托深微平台布建“民心桥工程”二期方案,狠抓“智能寻找走失人员平台”“有奖举报系统优化”等十几个项目的建设,力求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让市民感受到“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创新带来的红利。(记者张燕)

 

[责任编辑:陈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