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我的“信息身体”如何不被偷窥?法律专家支招防泄露

条评论立即评论

我的“信息身体”如何不被偷窥?法律专家支招防泄露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最近,只要你打开知乎App,就会被弹窗提示知乎上线了隐私政策。面对长达11个章节的隐私条款,用户只有点击“同意”才能继续使用知乎。

原标题:

我的“信息身体” 如何不被偷窥?

最近,只要你打开知乎App,就会被弹窗提示知乎上线了隐私政策。面对长达11个章节的隐私条款,用户只有点击“同意”才能继续使用知乎。

知乎App的隐私政策,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关注。网上约车、叫外卖、购物、导航……人们在享受App等网络便利的同时,也不知不觉成为了不折不扣的“透明人”——微信昵称、头像、位置、通讯录,甚至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都“祼奔”。为了使用某种软件,迫不得已同意“隐私条款”,但个人的这些信息被收集后,也如同剥光他们的衣服,让他们在网上“裸奔”。

隐私与方便孰轻孰重?谁来为肆意“裸奔”的个人信息穿上“外衣”?

面对隐私条款

选“同意”才能继续用

根据知乎最新隐私政策,如果同意其条款,知乎会收集用户姓名、性别、年龄、个人资料照片或视频、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电子邮件、社交账号、身份验证信息、位置信息和日志信息等隐私信息。对此,知乎隐私条款一一回应称是为了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其设计新服务,提升现有服务体验,并在提供服务时用于身份验证、客户服务、安全防范、诈骗监测、存档和备份用途,确保向用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等等。

知乎的隐私条款,只是诸多App中的一个,诸如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高德地图、美团、滴滴等APP,无一不需要人们点击“同意”隐私条款才可以使用。

App设立隐私政策应是件好事,但却引发了不小争议。有用户质疑,一些App为什么要收集那么多个人信息?不同意隐私政策就无法继续使用,用户说“不”的权利只能是摆设吗?

“没有人愿意用隐私来换取便利,这些隐私信息确实都是我们在下载安装App时同意授权的,但并不都是心甘情愿的,因为你不选‘同意’就无法使用,在这个时代很难想象一个人在生活中完全不使用手机App。”深圳市民周先生认为,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不应成为牺牲品,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App的隐私条款进行管理,避免其过度收集用户信息。

网游、App账号

注册了就难以注销

近日,工信部发布表示,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用户终止使用电信服务或者互联网信息服务后,应当停止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并为用户提供注销号码或账号的服务。

在这之前,市民王女士发现,她的小孩安装在自己手机上的一款叫做“皇室战争”的游戏账号无法注销,“因为小孩太贪玩,我想将游戏彻底注销,但没想到系统提示‘不能注销’,只能将账号数据转移到其他设备上。”她说。同时她还发现,转移或注册游戏账号必须绑定一个实名账号,也就是微信或QQ账号,她怀疑,这就默认游戏商可以获取用户的微信或QQ信息,甚至个人账号内信息,这让她十分担忧。

“前几天我下载一款网络游戏,注册时不仅要填写身份证,还要填写银行卡卡号,否则就无法安装。填写身份证号我可以理解,因为有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但如果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一起填写,我就有点害怕了,这不是很容易被不法之徒利用吗?”市民俞先生说,当时他犹豫了一下,为了安全起见,就没有注册游戏账号了。

网络直播

你的一举一动或正被围观

近年,网络直播网站大行其道。这又给个人隐私泄露增添了一条渠道。近年来全国各地均有不少新闻爆出诸如某酒店房间里出现了监控摄像头,公民发现自己在私人场所的行为被监拍发布到网上,甚至在直播平台直播。有些直播网站和App上的直播视频资源涵盖酒店、客栈、街景、车库、办公场所的监控视频,甚至餐厅后厨、理发店、市民家中等更私密的场所监控视频也被破解用于直播。

记者通过深圳市一家监控视频公司专业人士了解到,目前市面监控视频设备被破解的几率很大,被破解的途径有很多种,其中之一就是主机二维码或序列号被泄露。“通常二维码或机器序列号在监控主机上就能找到,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拿去做坏事。”他表示,如果二维码或序列号不泄露,第三方就很难入侵,但也不排除通过其他方式侵入;同时,因为破解需要输入密码,如果连接摄像头的主机不联网,第三方就没办法远程破解视频。然而,现如今网络无处不在,很少有电脑不联网,因此,许多监控都面临着被第三方入侵破解的风险。

网购

个人信息成了“大数据”

“我用手机购物App浏览了商品以后,再次打开时App就会自动按照我以前购物的喜好推荐各种商品。这让我觉得现在的网络大数据越来越智能了,甚至比我们更了解自己,也让我有些细思极恐。”爱好网购的吕女士说,购物App存有用户的手机、姓名、家庭住址、银行账号、购买记录等私密个人信息,如果被泄露用来实施不法行为,用户简直是毫无招架之力。

吕女士并没有杞人忧天。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个人信息不仅为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服务,也具有了一定的商业价值。网络消费者成为个人信息被侵害的重要群体。去年,深圳市宝安区就发生多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被判刑的案例,其中包括京东、淘宝等购物网站的个人信息被非法买卖。

男子蒋某通过互联网从其他违法人员处购买到淘宝店铺后,得知了每一个淘宝店铺包含的公民个人身份信息。2016年,蒋某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将购买到的淘宝店铺信息交给雇请的黄某、吴某等人通过互联网贩卖给其他违法人员,从中赚取差价,非法获利人民币6.3万元。经宝安区检察院提起公诉,蒋某等3人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法院一审分别判处有期徒刑7到9个月,并处罚金。

而另一宗案件里,泄露的个人信息量更是多达1.4亿条!

2016年,男子石某某从网上的一社工库论坛下载了约l.4亿条包含个人信息的京东数据。同年12月,石某某在网上认识了QQ名为“小天”的娄某。在得知石某某有京东数据后,娄某表示要用收集的工商信息等数据与石某某的京东数据交换。于是,石某某将其从论坛上获取的京东数据约1.4亿条上传到网盘,并将链接和密码发给娄某。

其后娄某将该京东数据下载至其电脑中,欲用于运营其公司,并在其QQ群和公众号中称获得了1.4亿条京东数据。京东公司发现该情况后,及时向腾讯微信客服反映,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宝安区检察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石某某提起公诉。法院审理后认为,石某某的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鉴于其有自首和悔罪表现,一审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

维权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 深圳市民提起诉讼

“我不是为了钱打官司,我二审提出只要求对方象征性赔偿1元钱,但要确认对方侵权的事实。我想做的,就是让这些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人或单位受到惩罚。”面对自己个人信息被泄露,深圳市民孙先生拒绝“裸奔”并决定追究到底。

那是2016年10月的一天,孙先生突然接到一家投资咨询公司业务员的电话,称该公司是和某银行合作的,询问他是否需要贷款。令孙先生惊讶的是,这位业务员能够在电话里准确地说出他的姓名、曾在某家银行获批过贷款、具体贷款金额等不为外界所知的个人信息。

自己和这家公司并无业务往来,为何对方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甚至银行贷款金额?孙先生决定一探究竟。他借口需要进一步商谈贷款事项,来到了投资咨询公司的办公场所,并用手机对商谈过程进行了偷拍。取证后,孙先生以侵犯隐私权为由对投资咨询公司和银行提起诉讼。

被泄露的个人信息从何而来?在法庭上,投资咨询公司称是业务员通过号码魔方或是在百度上按号码段导出后,取得孙先生的手机号码,然后使用启信宝等应用软件筛选掌握孙先生的工作单位等信息。

福田区法院一审认为:“告知与许可原则”是互联网领域公民个人电子信息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与《电信与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的规定,收集、使用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经过一审、二审,法院认为,投资咨询公司的行为构成对孙先生隐私权的侵害,依法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向孙先生书面赔礼道歉。

但孙先生认为信息泄露的渠道还远远不仅于此,还有可能是银行泄露了其个人征信报告所致,但他很难取得相关证据来证实——“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已经穷尽了所有举证责任和救济渠道,也在维权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支招

预防信息被泄露 法律专家有话说

宝安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李丽华表示,目前立法和执法的力度都十分不够。在立法层面上,虽然2017年5月8日两高发布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提出了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入刑标准,比如对哪些信息属于公民个人信息,哪些行为属于侵犯行为,信息达到多少数量,违法所得多少可以入罪等做了明确要求。但行政法比较欠缺,没有其他法律衔接配合,不成体系,是目前立法的缺陷所在。

李丽华建议:教育、医疗、金融、房地产等公民个人信息聚集的行业,要加强员工道德教育、建立行业内部保密制度,及时检查客户资料保存情况、杜绝使用移动存储介质;另一方面是网络监管净化,网络服务提供商要完善敏感信息筛选制度,检测到敏感信息或违法交易广告要审查屏蔽并报案,切断交易渠道。同时,要提高公民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教育公民不在社交软件透露真实个人信息,不轻易填写调查问卷,使用公共场所WiFi时不做银行卡密码输入验证等操作,不明来源的链接不要轻易点开。此外,还要加强对金融、通讯行业工作人员的教育,各行业工作人员自觉配合公安机关,切实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在当下网络和大数据时代,在保护并防止公众个人信息泄露方面,公众始终处于弱势且被动地位。”广东君言律师事务所郑伟律师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说。发生信息泄露时,公众个人很难举证证明真正的信息泄露者,更不要说追究其法律责任了。

他认为,为了有效防止信息泄露,首先要将泄露个人信息的危害及法律责任进行广泛宣传。让违法者清楚泄露个人信息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让公众明白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危害后果。其次,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明确保密个人信息是信息收集者的义务,以及违反规定泄露个人信息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严格执法。郑伟律师同时提醒:公众应当增强防范意识,尽可能不使用公共场所的网络,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建好个人信息安全的第一道网。

(晶报记者 吴欣 李婷菊)

[责任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