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全国两会|粤港澳大湾区怎么发展?全盘统筹,协调发展!

条评论立即评论

全国两会|粤港澳大湾区怎么发展?全盘统筹,协调发展!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全盘统筹,协调发展——这是本报特派记者在北京采访全国两会期间,听到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时的高频词。

原标题:全盘统筹规划“大湾区”发展

深圳新闻网讯 全盘统筹,协调发展——这是本报特派记者在北京采访全国两会期间,听到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时的高频词。

粤港澳大湾区前景光明,但大湾区“9+2”城市群发展水平不一,管理机制不统一等问题同样存在。如何面对这种复合叠加型湾区经济体带来的挑战,推动粤港澳间货物、资金、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大湾区融合发展,代表、委员们从多个方面提出建议。

促进大湾区“决策共商”

农工党中央提交的提案《关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建议》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合作面临空前机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大湾区内各地区和城市的产业结构性和互通互补性还需增强;珠江东、西两岸两大经济板块的整体联通不畅,成为阻碍大湾区整体协调发展的瓶颈等。

“粤港澳大湾区应是市场一体化、规范化、法治化的大湾区,应形成共生融合的发展共识。”提案提出,要从国家大局出发制定粤港澳大湾区条例等法规规范大湾区发展。

提案还认为,在发展定位上,“创新驱动”要作为一个立足点和推进器,“有效利用香港、广州、深圳三大中心区和其他城市在基础科研能力、科教创新能力、科技孵化方面的应用。”

无独有偶,马化腾代表在《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率先突破的建议》中也提出,要促进大湾区“决策共商”,建议在中央层面设立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三地政府具体落实决策;区域和民间层面,则可以成立由知名企业、智库、社会组织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委员会,定期提出具体诉求、提供研究支持,形成大湾区发展决策和咨询的双轨机制。

统筹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定位等问题,均引起了不少代表委员们的讨论。不少代表委员认为,11座城市间如何搭建对话机制,共同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关键。

林娜委员建议,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协调机制,推动大湾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体系、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共建互融。

“三地需要突破通关制度障碍、交通管理障碍、保险互认障碍等瓶颈,便利三地人流、资金流、物流互通。”苏权科委员建议,成立综合规划机构,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立体交通体系、通关体系等,实现交通一体化发展。

李心委员认为:“粤港澳三地已有了良好的知识产权合作基础。然而,目前三地知识产权合作还有很多不足,如知识产权制度不一致、管理机制不统一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推进建设过程中解决。”为此,她建议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有关部门,在“一国两制”前提下,积极支持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探索开展知识产权政策协调试点。

三地在推进建设的过程中,文化也需要更多交流,互相推进融合发展。马化腾代表认为,可以通过“文化共生”,来促进提升大湾区发展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比如,出台政策鼓励大湾区知名企业、公共机构为优秀青年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研究启动湾区文化发展专项,探索打造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的标杆城市。

更好促进湾区内全要素流通

“相比世界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一无二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律体系’的特点。”孟丽红委员认为,破除体制障碍,推进三地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实施更高层面的协调发展、形成更大的发展合力,是事关粤港澳大湾区长远发展的关键。

孟丽红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打破城市间的空间限制和行政区域限制是一方面,如果能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能更好促进湾区内全要素流通、区域分工合作,形成三地优势互补、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新格局。

林娜委员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框架下,开展粤港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要通过完善和创新现有建设框架,打造粤港澳合作大平台,开展强有力的自由贸易方面的建设协作,实现粤港澳区域合作跨越式发展。

李清泉代表和朱鼎健委员则不约而同提出,要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通过教育来促进湾区教育和科技的合作。李清泉建议创新建设“虚实结合”的湾区联合大学。朱鼎健则认为,可以鼓励粤港澳三地高校之间,开展更多开放性培养项目,比如广泛开展本科生2+2、3+1联合学位培养项目。(记者 叶志卫 石义胜 周元春 方慕冰)

[责任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