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探寻深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密码”

条评论立即评论

探寻深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密码”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圳模式”。记者近日走访相关部门,探寻深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背后的“密码”。

 

深圳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逐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图为位于深圳湾畔的人才公园。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原标题:探寻深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密码”

深圳新闻网讯 “深圳的绿色真多,海滨真美!”今年新春,杨国兴老两口从东北老家到深圳和女儿一家团圆过年。这几天,无论是莲花山还是深圳湾抑或普普通通的街头绿化,绿意盎然的鹏城美景,让两位老人赞叹不已。

深圳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圳模式”。记者近日走访相关部门,探寻深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背后的“密码”。

生态理念引领,创新管理制度

深圳既是经济大市、产业大市、人口大市,又是空间小市、资源小市、环境容量小市。作为率先发展、较早承受环境压力的城市之一,深圳市坚定不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创新性建立环境形势分析会制度,将其与经济形势分析会并重,逐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政策法规处处长汪斌介绍说:“早在2005年,深圳就率先出台《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将市域近一半土地划定为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明确规定全市生态用地比例不低于50%。”此外,深圳编制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方案,探索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土地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十几年来,线内面积不减,空间格局不断优化,有效保护了城市生态环境。

深圳还围绕强化管理、落实责任,积极探索运用科技手段和市场手段创新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提高生态环境监管质量和效率。2015年,深圳以大鹏新区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启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对新区林地、城市绿地、湿地、饮用水、景观水、沙滩、近岸海域、大气等10类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核算。在试点经验基础上,形成《深圳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技术规范》。这一摸清生态“家底”的举措,既为政绩评价和开展生态补偿提供基础数据,又为“生态审计”和环境监管提供依据。

打造绿色经济,产业环境共赢

2017年12月27日,深圳宣布:全市已累计推广应用纯电动公交车16359辆,除保留634辆非纯电动车作为应急运力外,全市专营公交车辆已全部实现纯电动化。由此,深圳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特大型城市中,首个实现公交全面纯电动化的城市。

一直以来,深圳把生态优先原则切实体现在经济发展中,确立生态资源有价、环境容量有限、使用环境有偿的产业引导政策,着力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实现经济转型和环境改善双赢。

记者从深圳市发改委了解到,深圳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推进节能减排,出台《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除公交电动化外,累计推广应用纯电动出租车12518辆,预计2020年实现100%纯电动化;在全国率先对所有新建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市累计绿色建筑标识面积达6655万平方米,规模居全国城市前列。

深圳还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政策,大力培育海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集聚区,形成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绿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结构优化提高产业的“绿色含量”,2016年新兴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3%左右。

严格追究责任,整治突出问题

针对发展绩效评价不全面、环保责任落实不到位、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缺失等问题,深圳积极探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追责。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深圳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均保持在20%左右。在生态建设考核中,深圳注重把干部考核与重点整治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出台相应工作方案,对黑臭水体治理、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工作等,开展了干部专项考核;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列为全市七项“一票否决”考核之一,狠抓一把手工作落实,有效促进了环境质量提升,被新华社称作“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考”。

深圳市于2004年就成立了治污保洁工程领导小组,以此为平台,针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统揽、统筹全市环境治理项目,加强综合整治。截至目前,治污保洁工程共实施任务超过2000项,累计投资超过2500亿元。

除此之外,深圳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域还坚持法治先行,先后颁布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等;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率先试点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和碳排放权交易;加快森林(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建设……这些努力,直接体现在环境指标的持续向好——

2017年,深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PM2.5年均浓度,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等生态环境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双提升”。(记者 方胜)

[责任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