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之都
——“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系列评论之六

条评论立即评论

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之都
——“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系列评论之六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可以想象,如果深圳不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人才一定会为深圳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响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深圳提出了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目标任务。具体地说,就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代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经济特区,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

三个阶段,三大目标,有一个共同的关键字,就是创新。所以,市委全会提出,深圳要“坚定不移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之都”,坚持把创新作为深圳发展的主导战略,通过创新能力的再突破,创造出深圳更美好的未来。

首先,深圳要努力把原始创新能力、源头创新能力由短板变为强项,把深圳建设成为国家级综合性科学、技术中心。过去的十年,深圳开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能力突破的城市路径,就是通过搭平台、建机制、打基础,补长了深圳基础创新、源头创新的短板。现在,要让昔日的短板变为强项,深圳必须发力建设一批“双一流”大学和学科,要在深圳聚集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机构,要争取若干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户深圳,尤其重要的是,要集中力量打造大科学装置群。所谓大科学装置,就是类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贵州“天眼”望远镜的大型科学设施,它们投入巨大,技术先进,建成之后,就能成为某个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心。如果能拥有一批大科学装置,深圳的创新能力将不可同日而语。

深圳要把准技术创新的脉搏,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走向,不断实现创新经济再升级。过去这些年,深圳经济能够实现有速度有质量的发展,得益于一次又一次地踏准了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的节拍。面向未来,深圳必须在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抢先发力,构建强大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让创新型中小企业如海浪般一波一波兴起,让引领潮流的“独角兽”企业不断登场,并从中诞生若干家世界500强创新型企业。当每一波新经济浪潮袭来,都有一批深圳企业站立潮头,深圳才算是成色十足的创新之都。

深圳要以打造知识产权强市为抓手,营造更为出色的创新生态。打造创新生态,涉及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知识产权保护。有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才能变成创富。去年10月,深圳起草的《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送审稿)》进行公示,公开征求意见。许多人惊呼,如果这部《条例》实施,深圳将实行全国最严、媲美欧美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深圳还要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实施知识产权重大工程项目,完善知识产权激励、质押融资政策,构建快速受理、授权、确权、维权服务体系,按照最高标准,把深圳打造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深圳要着力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用人才优势筑牢创新优势。如今,国内各省市的竞争当中,最为激烈的就是人才之争,抢人大战。在这场竞争中,深圳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先发优势。去年一年,深圳引进各类人才26万名,其中新增全职院士12名。去年11月,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增选的院士当中,深圳科学家有4人当选为院士和外籍院士,“两天四院士”成为一个类似“三天一层楼”的时代标签,为人们所乐道。可以想象,如果深圳不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人才一定会为深圳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责任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