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评论>深网时评>

“神童”的利益链有多长?

“神童”的利益链有多长?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随着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素质教育的推广及教育意识的普及,家长们能够接触到的教育资源选择也在不断增多,不同类型“天才儿童”的出现给予了家长们无限遐想。

近日有媒体发布报道称,山东的齐鲁网和山东广电的“闪电新闻”APP报道了一个来自山东莱阳的“神童”李某,称他6岁就开始研发软件,8岁时自主研发了“开放式云计算平台”,此外屡次在国内外的大赛中获奖。由于成绩斐然,年仅14岁的他,已经被美国顶尖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录取。12月8日下午,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宣传处一位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该李姓学生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一事是事实,“我们看到了(签约的)照片,不会存在差错”,而正式签约文件正在从美国邮寄到莱阳的途中。

消息一经发布快速引发舆论关注,许多质疑之声也纷至沓来。随后,有媒体报道称“神童”李向楠所获得的奖项、参加的活动被发现“查无实据”。同时,麻省理工学院回应称该校不存在主动签约学生的情况。对此,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工作人员表示,已经注意到网上的质疑,关于李向楠同学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的情况,相关人员正在作进一步的核实工作。

在该名“神童”许多信息被证伪后,许多舆论质疑点也浮出水面。那么,是谁塑造了“天才儿童”?为何当地教育部门会为被证伪消息的真实性作“证明”、为何当地正规媒体会将未经查证的“神童”信息公开发布、虚假“神童”的塑造到底该归责与谁?

此前,“天才儿童”的消息曾多次引发舆论风波。不久前,“00后CEO”李昕泽走红于网络,后经查实其公司许多网络产品下载量不容乐观,光环背后实则并无实力的支撑引来唏嘘一片。如此案例不胜枚举,虚假“神童”频繁出现于公众视野,一则是为迎合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挖掘“天才儿童”的热衷,衍生出的畸形教育政绩观。二则是因家长与老师盼望孩子“成才”的愿景只增不减,从而成为造就虚假“神童”的重要推手。

在本次事件中,当地媒体和教育部门未核查消息真实性,就迫切将其推出博人眼球,体现出的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政绩观。最为突出的表现即为每年一度的中、高考,考生“状元”会被学校拿出来大肆炒作,成为学校的“金字招牌”。为防止此类为满足教育政绩观的宣传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有媒体报道称2017年深圳教育局发布规定禁止各学校、各培训机构对外发布考生信息,违反规定的学校将给予通报批评,肆意炒作的培训机构将被严肃处理。调查发现,各校的中考成绩不再成为公共资讯,往年深圳中考成绩数一数二的百合外国语学校和深圳市外国语学校都未发布喜报,就连一向爱打广告的培训机构也都未发布中考喜报。可见,为保护学生不受到教育政绩观的影响,深圳教育部门的做法值得肯定。

但催生“神童”的推手并非只有教育部门和媒体。随着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素质教育的推广及教育意识的普及,家长们能够接触到的教育资源选择也在不断增多,不同类型“天才儿童”的出现给予了家长们无限遐想。自古英雄出少年,正迎合了众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景。近年来,从知名高校办学的少年班到学费高昂的国际学校,家长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上从不吝啬,急功近利的心情呼之欲出,但太过迫切的填鸭式教育,极易导致“拔苗助长”。帮助孩子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固然没错,但是尊重孩子兴趣,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根本。以此次“神童”事件为戒,望教育部门、媒体及家长们能够吸取教训,以防同类事件再次发生。(作者:文颖)

[责任编辑:侯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