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三大政策”推进供给侧改革

条评论立即评论

“三大政策”推进供给侧改革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争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排头兵,就是要继续抢抓转型升级的先机,率先构建满足需求升级的供给结构。争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排头兵,就是要继续发力实体经济“主战场”,率先厚植更加坚实的供给侧根基。

原标题:

深圳出台180条措施促进科技创新、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人才优先发展

“三大政策”推进供给侧改革

深圳新闻网讯 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过程中,深圳从质量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等方面发力供给侧,制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在提高供给质量上下功夫,在增强供给能力上出实招,不断增创供给侧新优势。

集中推出一批创新性、突破性举措

“与国内别的城市相比,当前深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去产能,而是如何通过创新,把整个经济质量进行再提升。”长期关注深圳发展轨迹的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深圳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讲究“深圳质量”、“深圳标准”阶段,必须依靠创新这把利器,闯出一条新路。

2016年3月,深圳陆续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和《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三份文件,以政策创新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中推出一批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举措。据统计,“三大政策”涉及32方面,共180条措施。

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深圳出台了62条措施,涉及“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区”、“强化对外合作,打造开放创新引领区”、“优化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区”四个方面。62条措施中,47条属于新增政策,占75.8%,15条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加大了支持力度。

在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方面,深圳出台了37条措施,包括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提升质量品牌保护知识产权、支持企业开拓市场等八大方面。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加码鼓劲,推动“深圳制造”向“深圳智造”转变。

在促进人才优先发展方面,深圳提出81条具体措施,通过高精尖人才培养引进、强化博士后“人才战略储备库”功能、加快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培养载体等方面,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政策环境和社会土壤,提升深圳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供给能力激发改革新动能

争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排头兵,就是要继续强化创新驱动的先发优势,率先形成国际一流的供给能力。争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排头兵,就是要继续抢抓转型升级的先机,率先构建满足需求升级的供给结构。争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排头兵,就是要继续发力实体经济“主战场”,率先厚植更加坚实的供给侧根基。

通过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深圳全年支持新兴产业项目1032个,支持服装、家具、钟表、黄金珠宝、眼镜等优势传统产业升级项目456个,淘汰转型低端落后企业1400多家,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去年11月30日,总投资538亿元的华星光电G11项目开工建设,这是深圳建市以来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今年以来,深圳经济延续了这一良好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9709.02亿元,同比增长8.8%。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2499.32亿元和2335.21亿元,增幅分别达10.2%和9.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49家,实现增加值117.7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由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构成的深圳新兴产业保持较好增长势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3936.03亿元(已剔除行业间交叉重复),增长13.9%,占GDP比重达到40.5%,在超材料、基因测序、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已跻身世界前沿。此外,以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等为内容的“十大行动计划”也取得新突破。

上半年引进人才同比上升30%

改革的灵魂核心是人才,在《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深圳加快了人才宜居宜创高地的构筑。

来源于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引进人才107295人,与2016年同期相比上升30.14%。接收应届毕业生53975人,同比上升39.40%。引进海外归国留学人员8963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6.1%。在基础人才引进持续性增长的同时,杰出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7年6月30日,深圳已累计认定高层次专业人才6523人,其中包括杰出人才28人,在深全职两院院士已达20名。仅今年上半年,就确认“孔雀计划”人才453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1%。(深圳商报记者 王海荣)

[责任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