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原创新闻>

飞越福田:解读水围村改革密码 打造社区新典范

条评论立即评论

飞越福田:解读水围村改革密码 打造社区新典范

分享

水围的发展密码已经浮现,那就是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党员坚强可靠的信仰以及超前的发展眼光造就了水围“深圳第一村”的美名。

 

 航拍水围村。

 

深圳新闻网7月20日讯 (记者 黄思凌 邓涛 何静)谈到深圳,城中村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城市中心的老街区,现代文明下的古村落,在这里,现实与历史交融,文明与落后并存,秩序与混乱交织。但是水围村,这座拥有600年的历史的古老村落,正在逐渐闪耀出亮丽的光辉。错落有致的沿街立面,清新整洁的巷道,以及管道燃气、供电、消防等一应俱全的公共基础设施。

走在水围街头,你会悄然发现,通过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持续提升改善,水围村“宜居型城中村”的新形象,已渐渐打破了社会对“城中村”的刻板印象和固有看法,进而展示出其现代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全新面貌。近日,深圳新闻网系列航拍专题《飞越福田》第二期来到了深圳市福田区福田街道的水围社区(水围村),与读者一起了解这座百年古村的沧桑变化。

600年古村 2500年传承

地处福田CBD的核心区域的水围村,位于位于深圳河北岸,金田路以西,福民路以南,毗邻皇岗、福田两个口岸直通香港,地理位置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占地0.66平方公里,截止目前,水围社区常住人口约3万余人,其中村民1300 人 ,户籍人口2600余人,港澳台居民5000多人,外籍居民150余人。

六百多年前,水围人的祖先在这里扎根,先以晒盐捕鱼为生,后掘“龙秋古井”,奠基立围。水围的名字即来自于“水环四壁,围昌万年。”水围村的原村民和一路之隔的皇岗村一样,都奉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庄子为祖先,全村也都姓庄。

在水围的村东口,还矗立着一座5.5米高庄子铜像。这位出生于河南商丘一带伟大的哲学家不知道有没有料到,2000多年后自己的后裔会在南海之滨的鹏城落地生根,而深圳“鹏城”的别名即来自庄子的不朽名篇《逍遥游》,历史与现实就这样微妙地联系起来。

红色斗争不甘人后

几百年来,水围人不断垦荒围海,将这里建成了丰饶美丽的鱼米之乡。然而,古老的农耕经济,虽然保障了水围人世代繁衍,却也迫使他们终年在这块土地上无休止得劳作,从未尝过轻松和富裕的滋味。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劳动赋予了水围人天然的革命精神,晚清时期,水围村人就曾经越过深圳河支援香港新界乡亲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也曾为了反抗反动政府枪手沙田基围土地,不懈斗争三十多年。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水围人也从不落后,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革命时代开始,就一直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这里活动,开展农民运动会,建立交通站。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初,当时日军刚刚占领香港,众多在香港避难的文化节名人被困住,水围村多位义士参加了东江纵队,参与了由周恩来直接指示的“省港大营救”,救出了800多人,包括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茅盾、蔡楚生、何香凝、柳亚子等300多人,史称“文化名人大营救”。当时的红色交通联络员水围村民庄福松就是亲历者之一,水围村是此次营救的主要通道,也是入深的第一站。

两种“主义”的争夺

建国以后,由于水围村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香港之间仅有数十米宽的深圳河隔河相望。历史把水围推到了两岸两种制度对垒的前沿阵地。水围人则是两个“主义”争夺的对象,而争夺的背后——首先是经济上的较量。

水围村党支部书记、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庄明义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香港对水围人毫无吸引力。当时水围村人的很多亲戚就在河对面的香港打工每月收入不过几十港币,折合当时人民币还不足20元。而当时的水围村已与皇岗村合并位皇岗大队,水围为生产队,人口800多人,可耕地达3000多亩,村民月收入可达20元,而村干部的工资最少的也有28元。

庄明义介绍,当时深圳与新界之间的口岸开放,村民可以自由往来,但是水围人却不愿意跑到香港去。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960年前后,香港经济开始起飞,而深圳河的北边,水经历过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之后,不少水围村民无法承受“三年自然灾害”饿肚子的考验,开始往香港跑,这就是逐渐兴起的“逃港风潮”。

 70年代,逃到香港的水围村民打一天工能赚上百港币,而留在水围的,起早贪黑干一整天才几毛钱。人们对财富是如此的渴望和敏感,也管不得许多“主义”了。但是水围村党支部的党员们没有跑,他们在村口的百年榕树下悟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老支书庄铁峰这样说道:“要抵挡香港资本主义的诱惑,就必须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还是要把集体经济搞上去,除此之外,喊再多的口号也没用。”

改革开放敢为人先

改革开放之后,水围人充分利用党中央赋予的伟大政策,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巧妙的利用先祖留下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村民个人经济状况迅速好转。但是在1992年农村城市化之前,水围旧村还是一个地势低洼,污水横流,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卫生环境脏乱差的村庄。

水围村作为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先行者,于1992年成立水围居委会并组建深圳市水围实业有限公司,成立股份公司时,当时的村民900多人成为股份公司股东,并随后开始农村城市化建设。10多年来,经过科学规划,公司累积投入资金3亿多元对旧村进行改造和环境建设。先后兴建了敬老庄公园、教师楼、图书馆等文化综合场所。

水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庄伟才表示,农村城市化改革中,水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领导班子,在不断地探索改革的路子,不断地创新管理模式,不断地大胆实践中,将“创新是动力,管理是效益,经济是实力,文化是魅力”、“口袋富更要脑袋富”作为治村理念,从思想上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加速了水围村城市化的进程。

据介绍,1980年,水围村与皇岗村再次分开,划为行政村时,集体资产仅有一台旧发电机,一台旧拖拉机,固定资产不过几万元。而在改革开放的浪头翻涌之上,仅仅十年之后,水围村固定资产已超过3200万元。

今日水围:城中村改革样板 国际化社区

那些逃港的原水围村民也许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天的水围村会发展的这样好。也或许,他们想到了,但是饿扁的肚子很诚实得驱动着他们去寻找生计。但是坚持留下来的党员和村民们很庆幸自己经受住了考验,他们的生活水平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迈上新台阶。

时至今日,水围股份公司的总资产已达数十亿元,每年光物业租金收入就高达一亿元,900多位股东,每年每人分红超过6万元,其余收入作为集体资产投入再生产。

在董事会的带领下,公司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经济富村、文化强村、环境立村的道路,使水围的经济发展、旧村改造和文化建设等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修建了文化广场、庄子铜像、雅石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幼儿园、水围商业步行街、水围村历史文化长廊、恒春园(水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并对村内的环卫设施、水电通讯管线进行整治,为社区居民创造了一个安全、卫生、文明的生活环境。

水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庄伟才表示,30年的改革开放,水围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乡村发展成深圳这座国际花园城市里面的明星社区。

随着时间推移,深圳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也为水围村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丰富的社区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实际上,水围曾经还是港人的寻芳地。据了解,水围村最多的时候曾经拥有43家洗浴城,而经过整顿之后,只剩下数家较大的正规休闲娱乐场所。

2016年,福田区政府斥资1亿元改造水围35栋600余套住房为人才公寓的消息引起轰动。去年的深港建筑双年展,这35栋“握手楼”成为水围的主展场。如今,该片区门口挂起了红色横幅——水围国际社区,深圳第一个握手楼2.0。而位于水围村内的深圳国际交流学院也成为水围都市化、国际化的一张名片。

记者从水围国际社区海报上看到,社区未来除了充当青年公寓,还包含创意商业街、创业梦工厂、音乐餐吧、创客社区以及国际生活体验区等。据物业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水围股份公司已经与业主签订返租协议,接下来将对35栋民房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楼房不仅将配备电梯、连廊,室内也将一并翻新,基本可以拎包入住。

水围密码:眼光、信仰、改革

为什么水围村能发展的这么好?水围村民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候,不止一次的提到党支部的作用,他们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正是在水围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水围人在“大逃港”时期稳住了阵脚,在改革开放中把握住了发展机遇,并且在风起云涌的社会大变化中,为水围村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持续的文化发展之路。

随着深圳城市化的进程,古老的水围由一个传统的岭南渔村,演变成今日多元密集的现代城中村。在其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了各种层面值得我们去探索。

庄明义告诉记者,水围人眼光很超前,在1989年,水围人就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占地2500平方的水围小学以及幼儿园、敬老庄。在那个万元户就是大新闻的年代,这1200万相当于水围村三年的总收入,相当于每户少分了10万元分红。教育最大的作用就是成风化人,现在,水围村最被人看得起是文化人,与此同时,曾经在水围猖獗一时的色情行业也销声匿迹。

某些城中村由于财富的急剧增长,一些人开始脱离劳动,靠出租房屋、坐享分红而活。而水围股份公司的领导班子决定,要把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来。2004年,时任广东省副省长李容根在水围文化广场的落成典礼上表示,生活富裕起来的水围人人,在寸土寸金的福田CBD,没有用7000平米的土地去“栽”高楼,而是选择建文化广场,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体现了水围人的远见卓识。

也许水围的发展密码已经浮现,那就是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另一方面,水围党支部的党员坚强可靠的信仰以及超前的发展眼光造就了水围“深圳第一村”的美名,让村民们在衣食无忧之外,精神文明的建设十分丰富,这也是今日水围人得以“逍遥游”的根本原因。

[责任编辑:黄思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