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

女儿眼中的中国第一高楼建造者陆建新:这爸有点酷

条评论立即评论

女儿眼中的中国第一高楼建造者陆建新:这爸有点酷

分享

陆建新工作照

 

前言:陆建新的名字,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提起他参与或主持承建的的建筑,一定不会感到陌生——430米高的广州西塔、442米高的深圳京基100大厦、492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660米高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这些地标性超高层建筑,不仅创造了世界高层建筑施工的最快纪录,而且实现了许多重大技术创新,陆建新也因此在业内被冠以“楼王”称号。而这个行内人眼中难以企及的“标杆”,在女儿眼中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

 

“我爸是个特别忙碌的人,成天在外面跑,小时候我对他的印象很陌生。但是长大以后,我慢慢能够理解他的工作,能够体会他的使命。当他第一次带我登上由他主持承建的建筑那一刻,我真为有这样一位父亲感到自豪”,陆建新的女儿陆懿2015年从新加坡留学归来,毅然追随了父亲的脚步——从事建筑行业。

住“外面”的爸爸

“小事管得少,但大事没缺席”,谈起对女儿的教育,陆建新憨笑着说,言语中带着歉意。

1982年,刚满18岁的陆建新从学校毕业后进入荆门市水泥厂工作,“那时,有些同学早一步来深圳,他们写信告诉我,深圳很繁华有很多高楼。而当时我只见过5层的楼房,那样的高楼多么令人向往啊!随后我便踏上了南下的列车。”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陆建新的人生。35年间,陆建新参与了20多座国内闻名的城市地标建设,施工总高度超3500米。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跟项目、出长差是“家常便饭”,而这让陆建新在很长时间里“父亲”角色缺位。

“18岁之前我很少叫‘爸爸’,每次他在外面出差很久回来都很不习惯,总是叫不出口。”

在陆懿的印象中,童年是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妈妈在深圳上班,爸爸又在别的城市飘忽不定,三个人分别生活在三个不同的地方,直到5岁多全家人才算临时团圆。”

陆懿依稀记得,5岁那年,湖北冬天特别冷,外面下鹅毛大雪。外婆带她到好几家医院治支气管炎,可始终不见好。外婆想到孩子父母都在深圳,南方冬季比较暖和,于是外婆就带着小陆懿登上南下的列车。深圳火车站见面的那一刻,她躲在外婆身后,没有叫一声爸爸、妈妈。

那时,陆建新和妻子住在一间不到10平米的小房间内,没一件像样家具,只有一张陆建新自己动手钉的加宽木板床。“我小时候不懂事,对外婆说:‘爸爸家好破啊,我们还是回荆门吧!’”

初来深圳,陆建新每天出去上班,仍是外婆带着陆懿去医院。医生诊断说,相比同龄孩子,陆懿太瘦小、发育不良,建议加强营养。可那时工地上工资收入很低,陆建新就从工资里省吃俭用,买来相对较贵的蛋白粉给陆懿补身体。经过很长时间的治疗和饮食调理,小陆懿才打开胃口,身体逐渐强壮起来。

说得少做得多的爸爸

在陆懿看来,爸爸对自己的影响很少源于言语交流,而是实际行动。

在女儿眼中,爸爸在工作上取得了很多成绩,获得了很多荣誉,楼也越建越高。然而,这些并没改变什么,他仍在建筑工地工作,在现场加班到很晚。“但他只要有时间,就会通过各种方式给我‘上课’”。

陆懿回忆起小学写作文的时候,仗着自己文采好,为了能尽快写完出去玩,随意糊弄一篇文章了事。父亲加班到晚上回家,总要在睡前抽空看一看,然后把女儿叫到一旁,一点点指导这个句子怎么改,那个标点符号怎么用。“一下子我的文章就被说得面目全非,让我十分羞愧。”

“后来高中物理课讲电路的时候,我总是被各种串联、并联绕得头晕。父亲让我搬个小板凳坐在桌前,要给我上课讲电路。我心里挺不服气,心想:你是建筑方面的行家里手,但是高中的物理知识你都那么久没用过了,怎么还能记得怎么计算电路?但是父亲不急不躁,一点点地讲到我明白为止,让我信服得不得了。”

工作了以后陆懿才慢慢走近父亲,了解父亲。才发现,公司有许多发明专利,甚至詹天佑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大奖的获奖证书上,都有父亲的名字。“虽然他经常加班、出差,很少能够兼顾家里,对我成长的指导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我仍能够感受到他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工作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一直陪伴着我工作和生活,从未走远。”

有点“抠门”的爸爸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通过钻研,陆建新成功攻克了国产100毫米超厚钢板与日本、韩国产钢板的组合焊接难题;通过钻研,他成功借力支撑架破解了塔吊爬升费时费力的难题,大大节约了工期;通过钻研,他成功实现了高层钢柱总垂偏差控制在AISC标准的1/3的施工奇迹……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有赖于陆建新平日里扎实的专业基础。

工作中,陆建新一直践行着“工匠”精神,不浮不殆,不急不躁,久久为功。徒弟评价陆建新时称:“这些万丈高楼都是师父在1mm的精度上积累起来的”。

生活中,陆建新同样身体力行地履行着“匠人精神”。“我们家的冰箱用了24年,没换过”,用陆懿的话说,陆建新有一点“怀旧”,也有一点“抠门”,舍不得扔东西,能用的就一直用。

那台24年都没换过的老冰箱,其实没用几年就坏了。陆建新“仗着”在学校学过一点基本的电路知识,对妻子说:“电器原理都差不多,我先把冰箱拆开看看。”他就拿出家里以前买的电表,对照出厂线路图,这里量量,那里测测。又利用午休时间跑到书店里查资料,在书店里抄抄写写了几个中午,把需要的电器维修知识和线路图都记下来。他又买了把电烙铁,自己动手,还果真把冰箱修好了。这台冰箱以后再也没出过问题。

事实上,像陆建新这样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在中建钢构都有很不错的待遇。住得更大一点儿,穿得更好一点儿,用得更新一点儿,都再正常不过。可是,这么多年变化的似乎只有建筑层高的不断刷新和技术质量的不断突破,陆建新仍是那个朴素如初的陆建新,在单位同事的眼里,他也是“丝毫不摆谱,能坐公交就不用轿车”的领导。

在陆建新看来,无论是工作或是生活,凡是还能使用的就绝不浪费,人生的享受,并非来自于物质,而是来自于心底的踏实和满足。

“很酷”的爸爸

2007年7月,上海环球大厦即将封顶。那年暑假,陆懿和妈妈一起去工地上看望半年都没有回一趟家的父亲。这是她第一次来到爸爸的工地上,也是第一次登上爸爸亲手建起来的大楼。

工地的住宿条件很差。陆建新和同事们租住在一个弄堂里的老房子里,要10个人一起住,连客厅本来要摆沙发的地方,也摆上了一张床。陆懿走进爸爸的房间,里面有一张上下铺,爸爸年纪大就睡下铺。狭小的房间里除了这张床、一张小桌子和一个简单的衣柜,就几乎什么都摆不下了。

陆建新带着女儿登上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塔尖的最高处。492米之上的环球之巅,视野特别开阔,上海滩一座座大厦、大桥、大道尽收眼底。上海环球正是其中最高的一座,而爸爸正是万千建设者中的重要一员。“想到这里,我特别激动,也特别自豪有一个这么‘酷’的爸爸。”

“受爸爸影响 我也当上了‘建筑人’”

随着年龄增长,陆懿逐渐懂事,也越来越能体谅父亲。2008年起,京基100大厦开始施工,陆建新任项目经理调回深圳工作,让女儿对他有了更多了解——“他是一个认真严谨、勤奋踏实的人,他对建筑施工充满热忱与激情。”

陆建新行事的风格,使陆懿养成了独立思考和做事的习惯。2013年从深大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后,她按自己意愿,选择到新加坡留学。2015年,陆懿即将毕业,这一次,她主动向老爸提出,自己要像他一样,做建筑、下工地、建大楼。陆建新很高兴,陆懿也顺利地通过考试,成为中建钢构新进毕业生中的一员。

“我老爸和他的同事为了工程建设时常天南海北、居无定所,忍受与家人分离。但他们对事业有一种执着的追求。不得不说,老爸的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不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踏实、充满激情”,陆懿说。(记者 刘梦婷 王巍)

[责任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