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丨游锦亮:走进“佾舞礼乐”文化课堂---文化自信,信自己民族的文化!
2022-03-21 12:21
来源: 深圳新闻网

师说丨游锦亮:走进“佾舞礼乐”文化课堂---文化自信,信自己民族的文化!

人工智能朗读:

【编者按:有人问她,什么是文化自信。在她看来,“文化自信”,就是信自己民族的文化!本期师说让我们一起走进游锦亮老师的“佾舞礼乐”文化课堂。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立场。)】

我的专业是讲中国佾舞礼乐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不知这句典籍现代有多少人认真读过?知道“佾”字怎么写的人到底有多少?非常遗憾地是,可能我们大部分人已经不认识“佾”字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四书 ·五经 》当中的《论语》,其第三篇就是《八佾》篇。只要我们读 《论语》到第三篇,就可以认识 “佾”字了。为什么“佾”字却成为现代人的生字了?回答是,因为现代人很少读祖宗的圣贤书了。说得有些严重,但不必伤感。现在,我们来回答一下关于民族文化自信的问题。试问100多年的西学东渐,是否会侵蚀中国文化呢?回答是,不可能!

不要忘记,中国文化根基是如此的深厚,延绵千百万年的文化基因一直生生不息地流淌和传承,如同我们不变的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人种基因;如同我们拿起筷子夹菜,吃馒头、包子、饺子的生活习惯;如同拿起毛笔写汉字、春联、歌词诗赋的学习习惯等等,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我2014年呆在英国,教一位英籍华人的第四代、一个九岁的孩子 改变以刀叉用餐的习惯,一个月后他竟然能用筷子夹碗里的饺子和汤圆。这便是祖祖辈辈,千百年留给我们的文化基因,这种深厚的文化基因充满着智慧,而且一激就活。

什么是文化自信,就是信自己民族的文化!中国文化有千百万年智慧的传承,已经不断地经历过了知识的、知识的、知识的层层积淀。这种积淀不是一蹴即就,是中华民族祖祖辈辈、千百代人的辛勤耕耘,直至我们这一代人,依然能看得见的上几代人的代代传承。中华民族这种层层积淀、代代传承的文化智慧早已造福给了世界和人类。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人永远是以终为始,追求真实。我们中国人常常讲“道”,回答问题的“是”与“否”,也是通过“知道”、“不知道”来表达。其实我们中国人就是讲做人要有“初心”,做事要追求客观真实,天地万物以人为本。

我们中国人坚持以人为本。“人本”是中国人“自信”的源泉和力量。我们中国人不但坚持以人为本,而且还坚持效法天地祖先,因为中国人知道人类与天地宇宙共生。我们的先祖们看到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故对天地宇宙以及先去的祖先保持一种恭敬心,而且将这种恭敬心通过“祭祀”的方式表现出来一种仪式。故, 我们中国人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并以此激励子孙后代不断奋斗,积极进取。中国的“法”字特别有意思,既有学习效法的意思,也有规矩、规则、次序的意思。

所谓“儒门释户道相同”,文化自信是要有胸怀的。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韩愈说过:“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什么意思?答案:包容。中国文化最包容。中国文化是真正有人类格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中国文化造就的君子士大夫发出的声音。

中国是君子之国,中国的君子是有自由灵魂、家国情怀和天下担当的。故,中国的君子最具备人类的贵族精神。中国文化讲究“精神”二字。老子说过“大道至简”。孔子说过“道不远人”。其实“道”就在每个人的身边,“道”不必靠别人和你讲,而是需要自己去悟。悟“道”需要有念力。念是有周期的,“想”只是一时之想,而念是“想”的一种持续和循环。“念力”一词更是中国文化的智慧。我们老祖宗都说过了,人是磁场,科学试验做完以后告诉我们,人确实是磁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磁场。所以,中国人一直强调磁场,就是念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德行天下,礼乐之邦。现在,我们来说说中国文化当中的佾舞礼乐。佾舞是中国礼乐的符号,是关于“天地人和”的哲学、美学和道德学。佾舞,是君子之国的“君子之舞”。作为“君子之舞”,其特别讲究中国文化当中的“精神”二字。

如果我们一味地研究佾舞其舞蹈动作,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因为佾舞其动作只是表象,而佾舞内在的“一气周流”便是中国之气力。佾舞所带给我们的君子之学,君子之道,便是将“仁、义、礼、智、信”渗透到身体语言的每一个动作。或者这么说,佾舞外在的动作只是表象,而“仁、义、礼、智、信”的精神才是佾舞应该有的文化特质,才是佾舞应该表现出来的震撼力。

如佾舞当中的文舞,佾生左手持 籥、右手持 翟款款起舞。“籥”在中国古代是芦苇或是竹子做出来的一种三孔的管乐乐器。这种管乐器也是佾舞文舞的道具,它代表“地”。“翟”是插着野鸡尾毛的龙头,它代表“天”。佾舞的舞者称之为佾生。佾生手持籥翟,以示“君子”立与天地之间。

佾舞,无论是文舞持籥翟、还是武舞持干戚,都是将中国文化当中的“仁、义、礼、智、信”融会贯通到舞蹈的每一个动作当中。那么接下来,我们讲讲佾生如何通过“仁、义、礼、智、信”的身体语言,将“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的君子精神加持于自身。

首先,我们来讲讲什么是“仁”!

“仁”是中国文化当中“取与予”的一种智慧。“仁”是知先后次第,但不可以有“次第心”的一种公平、公正。

“仁”字从甲骨文到现代简化字,字形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右边一个“二”代表“二极”即“天和地”,左边是个人.这个人的含义比较广,即有君、又有民。故,“仁”就是立于天地之间的人。这个字的造字本意应该表达的是,要将人当人,即不必将人看成神灵上帝,也不可以将人当成草木畜生,“人人相等,即君民同视,平等博爱”。《礼记•经解》上有记载:“上下相亲谓之仁。”

《中庸》里说:“仁者人也。”也就是说有仁爱之心者才符合儒家价值体系里的“人”。孔子曾经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是孔子的大智慧,推己及人,以至有天下大爱。当一个人知道“取予之道”的时候,天下便大同。

佾舞强调天地之间“以人为本”,君子以佾舞的形象立于天地之间。故,佾生在舞蹈时需要注重呼吸和吐纳,以及动作和气力取予得当。佾舞有很多“退与进”的舞步也在“取与予”之间。在佾舞礼乐的课堂上,佾舞授课老师会引导学员学习“观内”。佾舞是一种观内的舞蹈,它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现代舞有一些根本的不同,比如说现代舞的面部表情其情绪表达非常丰富,现代舞的动作特别讲究技巧方面的张扬和热情奔放等等。但佾舞的面部表情则要求自然放松而形成一种特有的端庄,佾舞的每一个动作需要渗透到身体内部表达完整,再持续下一个动作,佾生会将自己的呼吸吐纳送达到自己每一个要表达的动作当中去。

其次,我们来讲讲什么是“义”!

什么是“义”呢?勇者、强者为“义”。义者须具备勇于决断,强有所守的智慧。故,“勇”是关键时候的一种决断,一味地往前冲并不是祖宗的智慧当中所说的“勇”。正如同 《礼记·乐记》所云:“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论语·学而》曾提到:“一日三省吾身。”省什么?忠乎、信乎,我们中国人讲的忠信,便是义也。如果一味往前冲,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不负责任。 佾舞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义”的所作所为,特别是当龠翟道具随着佾生的身体,上下、左右舞动的时候。

《大武乐章 》非常好地记载了佾舞当中的武舞,很好地诠释了武舞其义者、勇者、强者的精神。《大武乐章 》主要包括《诗经·周颂》当中的《酌》、《武》、《般》、《赉》、《时迈》、《桓》(学术界对此先后排序,稍有不同见解)。

《尚书·牧誓》是武王伐纣前歌舞仪式上的誓言词,其中这样记载:"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不过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勉哉夫子。" 《礼记·乐记》当中宾牟贾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很好地诠释了《尚书·牧誓》上面这段记载的意义:“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语汝。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大公之志也。”一句大公之志也,彰显了强者的正义。

《大武乐章 》特别强调“强”这个字义的内涵。“强”字的甲骨文是一把弓,三道界线,中间有两块田,这就是农耕民族的版图,守护家国天下。真正的强者是守护,故 《礼记·乐记》子曰::“总干而山立”,强调的是正义之士,仁义之师具备绝对的“保家卫国”的防御能力。强是用来守护,而不是用来进攻。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什么是“智”!“智”是有方向的能量和思想。

当能量和思想有方向的时候,才是多谋足“智”。“智”的甲骨文是(短兵器,干)+(口,)+(长兵器,矢) 。

古人说“智”者乐水,我以为里面有三层意思。首先上善若水,水往低处流,是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表现;其次平静之水实则涌动,动中处静实则大静;再次水顺势而流且自然而然,故水流即法流。从上第三层意思里面,“智”也诠释出“变通”的意思。智者一定懂得拿捏分寸顺势而为,既坚持原则又因地制宜地变通。

佾舞当中的“智”与“智”者乐水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佾生的动作流转以及身体气力张弛有度,佾生推动文舞的龠翟、推动武舞的戚干之间,均体现出君子的谦卑有度;其次,佾舞幅度很大的部分动作,依然渗透出中国文化意境的深远宁静,让观舞者体会到佾舞的大静大美;再次,佾生在佾舞的动作与动作之间拿捏得当,其情绪看似无需控制,表达自然而然。

我们再来讲讲什么是“信”?

“信”的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意义为“诚”。

《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从人从言”。“信”的意思是“诚”,那么两个字连起来就是“诚信”。“诚信”是天地之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中庸 》有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从二十章到三十三章均在论证“诚”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信则诚,诚则真实。这个世界除了真实,可以说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存在。故,中国文化的“美”是真实、完整的美,也就是“真、善、美”。这种美反映出中国文化推崇的做人做事应有的态度,也反映出君子之国的道德气象。

信可以通过言语、文字表达,但“信”最终是一种时间价值的表现,“信”需要通过时间周期产生其价值。

故,佾舞的“美”一定“真、善、美”。佾舞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佾生“真、善、美”呈现。佾舞动作简洁完整,其动作款款而动、自然唯美呈反复周期状态出现,旋转动作的循环也是周期下的运转,动作反反复复在周期上出现,这也是自然的规律。佾舞的每一个动作均要求佾生将内心思想表达到位。佾舞每一个动作的周期性也是思想语言的信息传递。

仁、义、智、信,前面四个字讲完了,那么“礼”在佾舞当中是怎么运用的?

佾舞始源于巫、史、祭祀,可以说人类刚开始是以自身的身体语言通天绝地致福。进入三皇五帝时代,华夏民族向农耕文明过渡,史上出现佾舞意识形态的“六代大舞”。那,我们来看看佾舞与“礼”字之间的关系。

“礼”字的甲骨文:“豊” (上为打着绳结的玉串)+(下为豆型容器),表示打着绳结的玉串放在豆型容器里,后再加“示” (祭祀台 )造“禮”。“禮”表示玉承装在豆型容器里面,在祭祀台上呈献。 《说文解字》中:“禮,履也,......从示从豊。”由此可见,“禮”源于巫、史、祭祀,以玉事神致福。

自人类远古以“礼”链接人与天地神灵之间的关系,随着人类的进程和发展,“礼”不但是链接人与天地神灵、祖先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链接人类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千百年来,在中国文化的进程中,由巫到礼,释礼归仁,直至周公制礼作乐,以“礼”和“乐”为核心对文化进行归纳,礼乐和合成为国家的典章制度。《左传》有云:“国之大事,非祀与戎。”“礼”由最先人类氏族部落的巫、史仪式,演化成为家国的祭祀文化,最终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秩序,规范,法则。中国人讲“法”的核心是礼,直到今天,中国人依然会以“礼”作为判断是非的一个标准,比如说“礼也”、“非礼也”。中国的“礼”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从多维度去诠释。比如说“礼”的核心是孝。《孝经》中讲:“夫 孝,德之本也。”《论语》中说“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孝于时间维度上讲,父母在世时应尽心奉养、父母去世后要恭敬祭祀;孝于空间维度上讲,便是“老吾老,幼吾幼。”以达到社会关爱、社会和谐。

“佾舞”二字出自《论语》。周公制礼作乐,“佾”定义为八人的队列,八佾、六佾、四佾、二佾成为国家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庙堂祭祀、国家庆典、迎宾社交等重大场合。

佾舞从外在的表演形式,到内在的身心修养都离不开“礼”。佾舞自始至终都是一支“礼”的舞蹈。可以说,佾舞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处在礼仪当中。在佾舞教学中,对舞者形体和舞者容貌都有非常严格的礼仪要求。

走进“佾舞礼乐”文化课堂,学员们应该将“仁、义、礼、智、信”化为佾舞的身体语言,领会佾舞当中的君子之学,君子之道,并能将学习所得运用到我们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走进“佾舞礼乐”文化课堂,学员们应该在接受东方形体、诗词歌赋教育的同时,接受中国礼乐文化的智慧,以礼乐融合自己与家人、自己与周边的各种关系,服务家庭,服务社会。这便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魅力,这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最后,说说佾舞在中国礼乐文化当中的价值。

首先,佾舞是中国礼乐文化的符号,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多年。佾舞见证了中国“礼乐之邦”的文明进程,佾舞的文化观念涉及到古代社会的一系列典章制度,饱含丰富的中国儒家学术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队列舞,也是最早的广场舞,八八64队列的八佾布阵蕴藏着中国连山易、归藏易以及周易的天文地理之气象;其次,佾舞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佾舞的挖掘和探究,对研究中国舞蹈历史、中国戏曲历史、中国民间艺术历史等等均有着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再次,自隋唐中国科举制度开始,佾舞正式列入祭孔文化。佾舞集孔庙、文庙的历史信息于一身,对各地孔庙、文庙祭孔文化恢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寂兮寥兮,有物混成。

天成四时,地成四维。

天地人和,帝尧舜禹。

击节和弦,典乐升歌。

九宾于廷,八佾河洛。

籥翟戚干,礼乐制邦。

文王仲尼,纲纪斯章。

修身齐家,承而恭传。

钟磬列悬,礼乐再举。

衣冠上国,玄端佩兰。

方圆有序,社稷平安。

垂手拱治,时代朗朗。

本期嘉宾介绍:

深圳市佾礼佾舞文化研究院院长 游锦亮(字 米泥 )

游锦亮(字米泥):深圳市佾礼佾舞文化研究院院长、创始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佾舞礼乐》公益课授课老师;佾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自2009年开始研究、探寻、保护和传承中国佾舞礼乐,是当代中国佾舞礼乐的践行者、推动者,其十多年研究已完成:

一、《中国少儿礼乐》教材、《中国佾舞礼乐》大学选修课教材、《佾舞舞蹈视频教学》教材的编撰;

二、《佾礼中国》、《佾舞中国》、《大武舞》、 《简兮 》、 《华夏三月三》、 《礼归华夏 》、《华夏厚土 》、 《呦呦鹿鸣》、《乡饮酒礼》、《佾舞.西施》、《佾舞.西洲行》、《佾舞.山情海韵》等舞蹈影像编导、制作和发行;

三、《最后的佾生》、《华夏之佾礼》的书稿创作;舞蹈剧 《礼乐颂》的剧本创作。

[编辑: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