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 肖朋生:开学了,再说“造人”和“人造”
2021-09-03 12:37
来源: 深圳新闻网

师说 | 肖朋生:开学了,再说“造人”和“人造”

人工智能朗读:

编者按:“双减”政策下,如何高质地完成“育人”目标,让学生更好地自主成长、成才和成功,让成才成功的学生更具有广泛的或独特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去攻难克坚?肖朋生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写出了他的答案。(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深圳新闻网立场。)】

开学了,再说“造人”和“人造”

肖朋生

年复一年的九月一日,是中小学开学的黄道吉日。年年相似今有异,虽有双减核永恒。也就是说,今年是在“双减”政策下开学的,但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减负不减质,减负不减责”。也就是说,学校“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没有变,学生“学会做人”的核心职责没有变,反而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挑战和课题,那就是如何高质地完成“育人”目标,让学生更好地自主成长、成才和成功,让成才成功的学生更具有广泛的或独特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去攻难克坚。

如何做到呢?我用了“造人”和“人造”两词。意思是说,我们衡量和评价立德树人的任务和质量就是看如何造就人和培养的人如何去创造两个层级,造就人成就人是基础是前提,培养的人能创造创新是高度是高质。

先说“造人”,即造就和支撑“人”的要素,要从象形和演绎两方面来认识、理解“人”字。

我们把双手垂放两侧,两脚成跨步,跨度约大于肩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人”字,就是简单的一撇和一捺。

祖先认为,这一撇一捺代表的是两条腿,是支撑人来走路的,如果把其中的一条腿抬起来,还能走路吗?不能。说明,只有一个双腿健全的人,才能走得稳、走得快和走得远。

而作为现代的人和社会的人,我把这一撇一捺演绎为以下六对支撑“人”的关键内涵:

第一,一撇是父母,一捺是老师,一个人成长需要父母的养育和陪伴,更需要老师的教育和引领,才能走得对和走得快。 

第二,一撇是思品,一捺是思维,一个人只有是思品优良向上和思维敏锐正向,才能走得远和走得高。

第三,一撇是身体,一捺是心理,一个人不仅只能身体强壮,还要心理阳光,才会走得稳和走得准。

第四,一撇是情感,一捺是勤劳,一个人要与家人有孝悌之情,与同伴有和谐之谊,与社会有诚信之义,与自然有共生之美,当然,也要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劳动,才能走得快乐和走得安全。

第五,一撇一捺是一个双心圆规,以左点为圆心画的圆,是以自己为中心,画的是约束自己言行的范围,自己不能超过这个限度而越界,以右点为圆心画的圆,是以集体为中心,画的是集体的规则,人不能超越这个圆所限的规则。人只有既不超越自己的规则圆,又不出离集体的规则圆,处于两者公共范围内,才能真正走得自由,也让别人自由地走。

第六,一撇是知识,一捺是实践,人需要知识,需要终身学习知识,但更需要实践,需要知识应用于实践,引领行为,也在实践和行为中固化和深化知识,知行合一,才走得踏实。

所以,我们“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就是:

要引导孩子尊敬父母和像尊敬父母一样尊敬老师;

要引导孩子从小事和身边事做起,培养好习惯和好品质,课堂学业上注重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和思维技能的指导和训练;

要引导孩子积极锻炼,强壮身体,同时,也要倾听倾诉,阳光宽达,永远乐观向上;

要引导孩子懂得感动感激和感恩,交融于家庭、集体和社会,也要让孩子懂得自觉自主的劳动和奋斗,因为这是人的本性本能和幸福源泉。

要引导孩子如何给自己定规则约言行,更要懂得遵守集体和社会的规则,让自己和他人都有自由和秩序。

要引领孩子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知行合一,表里如一,有源头活水,能日新日上。

再说“人造”,让人具有问题意识和创造精神,才是高质的育人,我从教育的价值观说起。

中西教育有不同,有差异!抛开意识形态和教育制度,就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的课堂而言,应该有共同的教育观和途径,西方和中国教育家、教育者及教育心理研究者都在苦苦研究和孜孜践行,共识就是:唤醒孩子实现目标的内驱动力和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育教学设计。中国现阶段的教育可以达到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和探究老师设计及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从而自主提出问题。

原因是教育的功利性和没有适合的时空环境!教育当然不可能否定和消除功利性,因为这是民众之需,固国之本,但教育人是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和设计及创新环境上做一些改变和努力的,因为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才是人才之重,强国之要!

所以,老师要善于设计课堂和问题,在努力让学生学到系统知识的同时,还能具备举一反三的问题意识和创意思维。

比如,讲完《物体的浮沉条件》后,学生知道和理解了物体浮沉的条件和改变浮沉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和动手完成:如何让铁块浮上来?如何让乒乓球沉下去或悬浮?(给定的器材有铁块、乒乓球、气球、泡膜、橡皮筋、橡皮泥、剪刀等),结果,学生让铁块浮上来的方法有绑上泡膜浮起来、用吹大的气球吊起来,还可以用橡皮泥做的小船托起来等,把铁块和乒乓球绑在一起让乒乓球沉下去,在乒乓球上粘上橡皮泥而悬浮等。当然,如果有更大胆创新的同学干脆用剪刀把乒乓球扎个洞灌满水也能让乒乓球沉下去或悬浮(要大力表扬这个创意)。这种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和体验,对于认识和理解盐水选种、鱼儿游动和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就不难了,今后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对于如何溺水自救互救,如何打捞水下沉物及设计水下运动器件就有启发有方法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是事半功倍,更是事半功百,这就是思维课堂和思维教学,这样的教育,既不影响师生的功利性,又能唤醒孩子的内驱动力和科创思维,何乐不为?

一个成长时期的学生不走向自然,融入社会,不观察外界,不放眼八方,没有身心磨砺,没有思维碰撞,也就没有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从而需要解决问题和能够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将来也就既不会有社会情感,更不会有创造灵感,当然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更不可能是一个创意创新之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果说,“造人”和“人造”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完成的话,那么过去最大的教育问题是家庭教育,包括父母的亲情陪伴、示范引领和养育监护。家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较重,以学校规则为中心较轻,对学校诉求要求很高,对配合学校共育要求很低。家庭和学校条件越来越好,而孩子的内驱力和思维力却难见增强,这不是学校或者家庭哪一方面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从立法角度才能根本性解决。

如,家长下班晚了不能按时接孩子,那么立法规定,凡是有幼儿和小学生的父母,有一个可以提前一小时下班接孩子,用于当天陪伴孩子,亲近孩子和指导孩子等。

寒暑假孩子没有人看管,可以立法,凡是有幼儿和小学生的父母,有一个可以或分别带薪休假一段时间,用于养育陪伴孩子,此间可以参加社区或者有资质单位组织的游学和社会实践,也可以家庭之间自由组合开展有趣新颖和有创意的技能或劳动培训等。

政府也可以发放幼儿和小学生假期社会各楼堂馆所或艺体美劳等场所的参观或培训免费劵(政府支付结算),真正让这些场所服务于青少年,真正发挥他们的功能功效,也让学生真正体验平时在学校体验不到或者没有时间体验的视野、技能和文化。

我想,如果学校和老师能够不受干扰的专心把自己的课堂课题研究好,落实好,政府和家庭用法用情把孩子的课外时间空间创造好利用好,各负其责,各专其责,这才是真正的重视教育和培养人才,这样,我们就能把立德树人科学化、法制化和立体化,从而,不仅可以造就人和成就人,还可以让人更有思维和更会创造。

[编辑:曹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