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教育>校园动态>

上沙小学被点赞 把深圳村史“绘”进小学教材

上沙小学被点赞 把深圳村史“绘”进小学教材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经历十五年发展壮大的文博会,在国际化特色之外,深圳本土元素的文化民俗也受到更多关注。


蔡鸿锐教授关于上沙民俗文化的手绘作品。

深圳商报05月20日讯  经历十五年发展壮大的文博会,在国际化特色之外,深圳本土元素的文化民俗也受到更多关注。深圳一所小学组织编写的一套手绘的校本课程教材,也是深圳本土第一套手绘村史长卷,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


这项《上沙民俗文化系列》文化创新之举出自深圳福田的上沙小学,我们一起看看它背后的故事。


一帧手绘的上沙村史长卷


这套教材的文字由上沙小学语文教师胡梅、罗惠丹、曾彬撰写,教材绘画则由广州技术师范大学美术理论教授蔡鸿锐义务手工绘制而成。


蔡鸿锐教授经过半年的釆访、取证、考察,对上沙村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已经逐渐消失的民俗活动进行了深入理解,最终绘制完成这一帧上沙村简史长卷。


教材由120多章组成,分四部分介绍上沙的历史文化:第一部分是“那时上沙”,主要介绍上沙历史文化发展;第二部分是“那时生活”,主要介绍上沙传统的民风民俗及其演变;第三部分是“那时劳动”,主要介绍上沙传统的劳作方式;第四部分是“那时游戏”,主要介绍岭南地区民间儿童游戏。前三部分为连环画形式,第四部分为漫画形式。


“你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上沙小学编写教材过程中,已尝试开展相关课程教学,效果令人惊喜。


孩子们通过学习,极大提高了对生活的乐趣。老师介绍说,蔡荇雅学习了《那时上沙》中“家在海边”,发现画面中场景与自己回老家时看到的外公在洞庭湖捕鱼的场景非常相似,她兴奋地打电话给外公,缠着老人给她讲述渔民生活;李弘文学习了《那时劳动》中石磨谷物的内容后,兴奋地走上讲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回客家山区老家时,与表哥表姐推石磨的体验。


上沙工作站站长黄国伟是上沙村本土成长起来的社区干部,他说:“教材中‘绞面美容’的画面,让我有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当年的阿婶、阿婆为小媳妇用麻线绞脸上绒毛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教材中那些关于春节年糕、除夕沐浴、挑吉祥水等风俗则让许多五零后、六零后的村民喜出望外。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如此真实、生动介绍家乡民俗的作品难见了。”


上沙股份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新权看到上沙村的历史被艺术地再现在小学的教材里,倍感亲切的同时,盛赞上沙小学:“你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这也是一套高水准美术作品”


“这套上沙村简史长卷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彭达昆、刘向东等多位教授、画家认为,教材不仅反映了上沙的历史、民俗,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大部分地区的民俗风情。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全面的民俗风情系列,填补了民俗学历史图卷的空白,不仅是一部好教材,更是一套高水准的美术系列作品。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李臣认为:“‘那时系列’具有历史价值,深圳特区不是文化沙漠,而是文化绿洲。把上沙历史放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中去思考,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敢闯精神。”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李均则认为,“那时系列”校本课程是课程开发的范例,是小学与高校合作的典范。


说起编写这套教材的初衷,上沙小学校长曾广政向记者表示,挖掘乡土文化资源,选编乡土资源作为校本教材,可以弥补通用教材之不足。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关注课外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者蒋荣耀)

[责任编辑:陈亚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