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教育>聚焦 >

海闻:深圳教育如何跟上经济发展步伐?

海闻:深圳教育如何跟上经济发展步伐?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海闻教授长期关注深圳本地经济与教育状况,在演讲中既“把脉”深圳教育所存在的短板,又能为之出谋划策,不时博得一阵阵掌声。

 

台下观众与海闻教授互动

 

海闻教授在演讲

“中国已进入产业结构深度调整阶段,如果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跟不上,我们的发展是没有后劲的!”上周六下午,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迎来一位“老朋友”: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已是第二次亮相大讲堂的海闻带来主题为“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讲座,他的开场白犹如棒喝,引发在座市民深思。

曾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的海闻教授,基于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宏观把握,对当前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存在脱节的现象有着清醒认识。加之他长期关注深圳本地经济与教育状况,在演讲中既“把脉”深圳教育所存在的短板,又能为之出谋划策,不时博得一阵阵掌声。

十年后深圳的竞争力何在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和一名大学教师,海闻很自然地用经济学的眼光审视教育问题。他认为,随着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时期,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而一般经济体发展到人均GDP五千美元的时候,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不仅仅是一个总需求不足的问题。

以前,国家解决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比如增加货币供给、增加财政支出等方式。而如今主要是经济结构出现了问题,某些产品过剩,某些产品又不足,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调整。

在全国各地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背景下,深圳为何能“逆势而上”,去年GDP增速仍接近9%?海闻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深圳前几年开启的产业结构调整,现在深圳的整个产业结构已展示出中国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一方面是高端服务业、金融和物流的发展,一方面是高端制造业,如华为、大疆等企业的崛起。

“然而,十年之后深圳的竞争力又在哪里?如果深圳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产业调整,不能为未来经济发展储备足够的人才,经济发展就是没有后劲的。反观深圳高等教育的现状,大学屈指可数,这是一个最明显的差距。为了吸引更多人才,还要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提供更好的住房、教育和医疗环境。”海闻说。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趋势

既然要让人才培养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就要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大势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海闻着眼于未来10 到20年的时间跨度,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三大趋势:城镇化、国际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分而言之,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要经历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未来10年20年,还有近20%到30%的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有30%以上的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城镇化将继续深入;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世贸组织核心成员国以及“一带一路”的倡议者,有责任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未来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是从农业经济调整为工业经济,从工业经济调整为服务业经济,高端服务业将成为未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也将越来越高。

“大家不要小看服务业,不要以为服务业是一个虚的经济,其实服务业是拉动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前靠投资拉动经济,我们称之为生产者主权经济,以后我们靠消费拉动经济,这是一种消费者主权经济。二者的区别在于,投资反映计划,消费反映市场。而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又靠服务业来拉动。以后人们需要什么产品和服务,企业就围绕人们的需求生产什么。”海闻说道。

中国教育面临的四大挑战

正是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观察,海闻认为中国教育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农民工子女的基础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海闻预测中国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会延续10到20年之久,在2.8亿这个基础上(目前中国农民工的统计数字),还将有更多农民工进城务工。随着产业不断调整和升级,一些工作正在被机器所取代,甚至从此消失。让失业农民工适应新的工作,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民工再就业的主要途径。

伴随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而来的,一方面是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一方面是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长期的亲子分离,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没有担负起应该担负的责任。而在发达国家,初等教育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有。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在随迁子女的基础教育配备上做了大量努力。

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相伴相生的,是大量新型业态的出现,而新业态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参与。现在国家讲“双创”,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但创新创业都需要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素质,从小培养一个人在创新观念与创新实践上的能力,必然涉及课程设置与教育体系的变革。

中国经济未来的国际化趋势,召唤国际化人才。“这不是学学英语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培养大批了解其他国家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国际化人才。”海闻说。

兼顾教育公平与

创新人才选拔

教育的公平问题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痛点和难点,目前中国大城市的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90%,农村的普及率却仅为37%,由于大部分人口仍在农村,如何让这些人口适应未来的产业转型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海闻在调查和研究中发现,农村婴儿的成长状况不容乐观。按照国际上的标准,营养不良达到49%,教育行为差高达85%。首要的问题是婴儿在大脑发育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且婴儿在早期成长阶段得不到启发性的教育,再者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有的地方的学生可选择的大学很多,有的地方的学生上大学很难。

公平和效率是一对需要平衡的矛盾,一方面,国家有必要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另一方面,又需要破格提拔那些在某个领域特别突出的人才。要兼顾教育的公平和创新型人才的选拔,鼓励一些学校自主招生,除了参照高考分数,还要以自己设定的标准选拔人才,同时避免腐败和走后门的可能。

“中国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很拼命,为了拿高分消耗掉了全部的学习兴趣,一到大学反而什么都不学了。仅仅凭借分数,又怎样判断孩子在哪个方面有天赋呢?为什么‘通识教育’很重要?因为‘通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各个学科之后,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教育改革,关键是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海闻有点担忧地说。

以教育体制改革

破解当前困局

为应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四大挑战,更好地兼顾教育的公平和效率,海闻开出的“药方”是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

首要改革就是去行政化,而“此去行政化”非“彼去行政化”,不是简单地去行政级别,而是减少政府部门对教育的干预,让学校里的行政为教育科研服务。换言之,老师是学校的主体,教授是大学的主体,行政都是为老师和教授服务的。

其次是高考制度的改革。虽然老百姓认为高考制度是相对公平的制度,但高考改革并不意味着高考的取消,可以通过增设更多种方式和平台,检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让那些虽然考分不高的考生,仍有机会上大学。为此,可以探索实行一年多考的考核方式,创办更多的私立大学,公立大学讲公平,以分数高低选拔人才,私立学校则有更多的选拔标准和更灵活的选拔机制,作为公立学校的补充。

教育部应当放权,允许深圳开办更多一流高校。目前我们把高校分成三六九等,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只有让学校自己决定招收什么样的学生,让每个学校都有机会跻身一流,真正的有识之士才愿意投身民办教育!”

——海闻谈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记者 魏鼎)

[责任编辑: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