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文化>文化首页推荐>

《深圳奇迹》解读深圳成功经验

《深圳奇迹》解读深圳成功经验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奇迹》一书,从深圳的地理环境、政策支持到产业、金融、转型等,全面解读深圳的成功经验。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与其主编的《深圳奇迹》

深圳商报2019年04月22日讯 (记者 魏沛娜文/图)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这样评价深圳: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圳也迎来了自己40周岁的生日。


4月20日,高尚全、樊纲、海闻、唐杰、张军等知名经济学家参加在深圳南山区中国华润大厦举行的“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高峰论坛暨《深圳奇迹》新书首发式,共同解读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活动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智库、孺子牛研究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浪财经、东方出版社、前檐书店联合主办。


深圳具备创业环境


提到深圳,许多人就会想到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这些杰出的民营企业。深圳确实是民营企业的热土,这些企业的成功既得益于深圳提供的条件,又为深圳未来的发展贡献了更多机遇。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主编的《深圳奇迹》一书,从深圳的地理环境、政策支持到产业、金融、转型等,全面解读深圳的成功经验。


据了解,2015年10月,张军作为“过渡经济学理论”的主要贡献人之一,与林毅夫、樊纲一起以高票获得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在20日的“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高峰论坛暨《深圳奇迹》新书首发式上,张军做了题为《深圳还需要是特区吗?》的主旨演讲。他表示,从几十年的历史来看,深圳走到今天,是因为在一开始作为特区被给予了屏障,挡住了无数的有形之手,使得深圳能够营造了让企业说得算、让市场说得算的制度含量,这种环境在国内其他地方非常少见。


张军认为,如果今天把一个经济发展非常成功的城市,因为其成功和重要而给予更高的行政级别,并不见得是很聪明的事情。“对中国,甚至对全球来讲,我们依然需要深圳特区,而不是需要直辖市。深圳需要能够继续承载40年前所形成的经验,这是深圳特有的、甚至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学习模仿加自主创新阶段


今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是港澳地区与珠三角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支点城市。那么,深圳为了要继续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其地理环境、政策支持到产业、金融、转型等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深圳又将以怎样的变化去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中?高尚全、樊纲、海闻、唐杰几位经济学家在当天活动上也均做了主旨演讲,分享各自的观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名誉会长高尚全认为,深圳前海的起步非常好,但“前海的未来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深圳市政府原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表示,四十年来,深圳从“三来一补”走向模仿,走向制造、创新制造,最后走向科学发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樊纲分析了深圳为什么有40年的高增长的原因,他指出,深圳已进入了学习模仿加自主创新的阶段。


深圳还要创造什么奇迹?在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看来,这取决于什么地方需要创造奇迹,深圳缺什么,全国缺什么。“要考虑深圳和全国创新及发展的内容,不仅仅是经济,不仅仅是技术。我认为有两个方面是深圳缺的,也是中国缺的,这就是教育和医疗健康。”海闻希望未来深圳在医疗和教育改革方面创造出奇迹。 


[责任编辑:肖红艳]